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1 . 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在变革中前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创深病巨唤起了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过去久被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材料三   民国初年,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1912年3月,《临时政府公报》公布: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1912年9月,教育部又公布“壬子学制”,统一了我国小学、中学、大学、师范、职业教育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并规定: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和男女同校、设立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等;又颁布半日制学校规程,大量开办师范及各种职业学校,以补正规教育之不足。因此,学校和学生数量增长很快,据教育部统计:1907~1915年,不到10年间,学校数增加了91851所,学生数增加了3269263人。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40年代的经世之学与传统经世之学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种变化。

(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教育改革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 .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造成下表科技成果分布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类别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
项数2225259257788

A.重农抑商政策
B.儒家民本思想
C.古代农耕经济
D.手工业发达
3 . 秦汉以来,灾后君主自谴成为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粗略统计,两汉君主灾后下达的自谴诏书计有30余次,而唐代则达到130多次。直至清代康熙时依旧因为天旱而自责不已。君主自谴的主要意图是
A.宣扬“天人感应”理论
B.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C.加强对臣民的社会教化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人数统计

——整理自《中国历代宰相大全》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唐宋明三代丞相(宰相)人数变化的制度因素,纵观自秦至明丞相(宰相)人数的变化说明其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发展趋势。
材料二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明朝“无善治”的主要表现。为改变这种弊端,黄宗羲提出了哪些措施?
2017-09-05更新 | 114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4) |

5 .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联。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

—(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年代科技发明(件)中国科技发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件数百分比件数百分比
公元1—400年452862%1738%
公元401—1000年453271%1329%
公元1001—1500年673857%2943%

材料二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
项数2225259257788

材料三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研究后发现,16世纪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除“四大发明”外,还有很多发明,如机械钟、铸铁技术、瓷器、万向架、马镫马具、独轮车,拱桥等都首创于中国。“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这个疑问被学术界命名为“李约瑟难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上的地位。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分布领域有何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明清时出现的“李约瑟难题”的原因。

6 . 以下是1919~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观察图例,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的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为《每周评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2016-11-27更新 | 130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1-2012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平阴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7 . 下图为西汉以来我国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统计柱状图,导致图中节妇烈女人数开始剧增的主要原因是(     
A.专制统治的加强B.商品经济的繁荣
C.科考制度的影响D.思想控制的强化
2016-11-27更新 | 275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5届山东济南市高三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8 . 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革命纲领》
(1)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这一纲领阐发为哪三大主义?
材料二  下面是2010年11月19日凤凰网关于“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问卷调查统计图。

(2)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武汉、广州和南京的得票率较高,请选择其中一座城市,说明其“能代表辛亥革命”的理由。
材料三 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试从政治、思想和社会习俗方面说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
材料四  全国政协已成立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办公室,届时将隆重举行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等活动。国务院台办则表示,支持海峡两岸各界共同举办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
(4)请你谈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海峡两岸纪念辛亥革命有什么现实意义?
2016-11-18更新 | 4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山东省临清三中高三上学期学分认定测试历史试卷
9 .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出了一份考卷,应考者300多人。有一道题要求考生列举崇拜的人物,统计结果是“崇拜孔子157人,孟子61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孔子兴办太学,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B.孔子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较大
C.孔子倡导“兼爱”“非攻”
D.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依然占统治地位
2016-12-13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山东省桓台县第二中学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
10 . 自西汉刘向开创《列女传》这一妇女传记著作体例之后,后历朝历代正史中大都设立《烈女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主要朝代《烈女传》人数统计简表(单位:人)

(贤明:指品行端正,明察有识者;忠勇:指忠君报国,英勇赴难者;仁义:指仁爱睦亲,舍己为人者;孝道:指孝敬尊长者;才慧:指有才学技艺者;贞节、节烈:指对女性独有的要求,节烈特指以死维护贞节者)
——根据高世瑜《(列女传)演变透视》整理
根据材料,提取两项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女性地位及价值观念的变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6-06-12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山东省高三第二套猜题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