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中指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务采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原理,以为智育之原本”。据此可知,梁启超旨在(     
A.批判传统文化B.推行维新变法
C.发起民主革命D.推动思想启蒙
2 . 以下内容出自战国秦简《为吏之道》。这反映了(     
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安静毋苛,审当赏罚,严刚毋暴……宽容忠信,和平毋怨……慈下勿陵,敬上勿犯,听谏勿塞。……君鬼臣忠,父慈子孝,政之本也。
A.官员个人素质的提升B.儒学统治地位的巩固
C.秦国治国理念的转变D.不同政治思想的融合
4 . 1923年,民国政府颁布的《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将“体操”改为“体育”,以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为主要内容,以“发达身体、发展运动的能力以及培养个人品德与团体精神”为体育课总目标。这一变化(     
A.受到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B.表明近代教育改革开始兴起
C.得益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DD.推动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2022-07-17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汉初,《诗》《春秋》等五经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齐鲁两地。到西汉中后期,天下的年轻人都以读(五)经为务,因此私学盛行、学校林立。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统一国家的巩固B.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C.太学教育的衰落D.主流意识形态的转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年,杭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五百轴”。

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

——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121日、3日)

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

——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晨报》19191222日)

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速产制。……

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

——(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11日)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
2022-06-22更新 | 5302次组卷 | 26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A.尚法存礼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D.外儒内法
2022-06-22更新 | 9498次组卷 | 72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世纪,接种疫苗、隔离受传染的病人、保护供水、掌握有关抗菌剂的知识……这一切使西北欧的死亡率,从1800年至少每千人的30%降低到1914年每千人的15%左右。欧洲的人口从1750年的14000万急剧地上升到1800年的18800万、1850年的26600万。这表明,西北欧死亡率降低和欧洲人口的增长(     
A.受益于医学知识普及和发展B.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C.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D.工业革命向全球扩展
2023-03-16更新 | 212次组卷 | 32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历史进程中的延续与变迁、继承与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   孟子对民极为重视,他的著名之论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贵”指民的重要性而言,所谓“民贵"主要有两方面含义:民之向背关系着国家兴亡。其二,民是统治者的财用之源。无民就断了君子的财源,无民则君子不能行事。孟子认为得民之道关键在于给人民物质利益,给人民以生活保障。

——摘编自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材料三   明末清初黄宗羲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便承袭了前辈的民本主义思想,提出国君是“天下之大害”的惊世骇俗命题,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汉朝、唐朝、明清)的商业中心分布图。任意选取其中一幅地图,充分提取信息,判断其所属历史时期并说明判断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概括孟子和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张。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意义。
2022-04-29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疫情复学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宋词研究专家黄杰在《宋词与民俗》中指出:“两万多首宋词中与当时民俗直接、间接相关的,占有很大的比重。”导致宋词与民俗直接、间接相关的原因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宋代民族矛盾尖锐,民俗词更能体现人民群众对国仇家恨的理解
B.宋代科举制的推动,参加科举的士人大都出身低微,更熟悉民俗
C.宋代阶级矛盾尖锐,民俗词更能调动下层百姓反对统治者
D.宋代市民阶层扩大,与民俗相关的宋词更能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