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2021-06-13更新 | 16575次组卷 | 129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树人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文综历史试题
论述题 | 困难(0.15) |
真题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
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屈原荀子子贡范蠡廉颇老子商鞅韩非齐桓公吕不韦荆轲秦始皇李斯陈胜宋襄公夏桀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18-06-09更新 | 6289次组卷 | 44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树人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19-01-30更新 | 3594次组卷 | 132卷引用:2016年四川省广元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4 .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2019-01-30更新 | 2427次组卷 | 62卷引用:2016届四川广元高三下第三次高考适应性考文综历史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5 . 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这里的“艺术家”是
A.文艺复兴时期画家B.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
C.法国印象主义画家D.20世纪现代主义画家
2019-01-30更新 | 1336次组卷 | 30卷引用:2016年四川省广元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6 . 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
A.逐渐平民化B.逐渐贵族化C.逐渐神秘化D.逐渐宗教化
2019-01-30更新 | 1314次组卷 | 121卷引用:2014届四川广元市高三三诊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孔子提出了“君子”的概念,他认为“君子”对公共事务有着宽阔的视野,不会因个人私利而影响其对事物的判断。他还认为只有把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和有责任心的人充实到政府各部门,才能建立起一个好政府。孔子的这一理念
A.体现了理想化的政治诉求B.冲击了周代的礼乐制度
C.影响了各朝代的治国模式D.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需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仍在发展,对马克思学说的介绍蔚为潮流。除了《新青年》,其他一些杂志和报纸都有不少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专文以至专栏。以1920年出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为标志,马克思主义著作纷纷被译介出版。材料表明当时的思想界
A.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追求民主自由渐成社会风尚
C.主导趋向出现明显变化D.出版界成为革命的主要力量
9 . 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以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C.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2018-10-01更新 | 455次组卷 | 105卷引用:2014届四川省广元市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卷
10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以脉学、针灸和本草学为代表的中医学,以及大黄、阿胶等药物的制作技术,通过来华传教士传入西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6 世纪下半期,耶稣会范礼安神父到达澳门,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他开始收集中医药的相关知识。明清之际的传教士在向中国介绍西医药知识的同时,对中国传统的中医药也极为关注,特别是雍正开始禁教后,传教士感到在华行医传教难以进行,便转而研究中医中药。直接受益于中国医生的治疗或对中医药的疗效有过亲身体会的传教士,对中医也多持肯定态度。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生活背景、自身的科学素养及其研究的力度和深度上的不同,一部分传教士对中医药持有偏见,否定中医药的成就,他们对中医的批评,在推崇中医药的耶稣会士中产生了种种反弹,争论的结果促进了欧洲人对中医的了解。

——摘编自张宗鑫《明清之际中医西传简论》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以来,数度出现了国际性的“中医药热”。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75年委托中国开办国际针灸培训班,先后为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针灸师3000余人。近年来,中国政府致力于推动中医药的海外传播,发布了《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截止2018年,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政府与外国政府、国际机构签订含有中医药内容的合作协议达86个,世界各地成立了众多的中医药学术团体和医疗机构。中医药教育和科研也受到空前重视,目前,全国各中医药院校都有留学生教育事业,多所中医孔子学院也相继成立。同时,很多国家也在创办自己的中医药教育,如欧盟地区已有20多所大学开设中医药课程。这些都有力的推动了中医学的国际传播。

——摘编自张成搏、程伟《中国医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传教士推动中医西传的原因,并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医学的国际传播与明清之际相比所呈现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医学国际化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