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明末清初的社会变动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有位思想家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位思想家是(     
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明末思想家李贽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年来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其思想主旨是
A.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B.发展经世致用之学
C.主张理性独立思考
D.抨击君主专制统治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文化自信是推动理论创新的源泉,理论创新来源于实践,也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

——易中天

材料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李贽)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式)

“天地之化日新”(王夫之)

“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唐甄)

——摘编自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易中天的这段话是对中国历史上哪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概括?选取材料中的三位思想家,分别指出其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中空缺的内容。
主题:明清进步思想
代表人物思想主张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唯物论思想
唐甄大胆批判君主专制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理性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4 . 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下列观点出自王夫之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无其器则无其道”“非器则道无所寓”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家国情怀和国家意识是历代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崇高理想境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亡国,有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责,与有责焉耳矣。

——摘自《日知录》

材料二 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变革却始终都在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朝野的目光集中于西方的科学技术,到清末则认识到制度的落后或许是中国的病根,而没有从制约“器物”与“制度”的思想观念文化上入手反思。

——摘编自刘惠君《试论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材料三 在国家意识引领下,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历史上的中国,曾经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而今,“一带一路”建设更是成为实现世界共同发展、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重要一环,是中国人民为人类发展作出的又一贡献,是新时代国家意识在国际事务和重大举措中的体现、升华和崭新拓展。

——摘编自朱文通等《国家意识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启示》


(1)据材料一,指出其作者并概括材料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器物”、“制度”和“思想”方面分别进行的实践探索活动。
(3)据材料三,分别指出“家国情怀和国家意识”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新时代的内涵。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自古以来“家国情怀和国家意识”的发展历程。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五四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观点中哪一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孔子不是天生圣人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2019-03-04更新 | 115次组卷 | 3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国”指整个中华民族
B.“天下”指当时国人所知世界
C.近代民族意识开始形成
D.仍具有盲目自大的心态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材料二   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材料三   朱熹所处的南宋时代,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整个社会道德失范……朱熹认为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提出“谨守力行以践其实”。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

材料四   “天下为主,君为客。”“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失。”

——黄宗羲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

——顾炎武

“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

——王夫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根据每个阶段的历史背景,谈谈每个阶段的思想是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的?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是怎样适应大一统需要的?

(2)据材料三,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阅读材料四指出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了哪些主张?请你选择其中一则材料谈谈你对这种主张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B.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2016-10-19更新 | 121次组卷 | 96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