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下表为1896年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发表文章类别统计,据此推断其创办的主要目的是
类别篇数比例
列强在中国21547.4%
经济/财政/商务8719.2%
总论194.2%

A.希望得到西方支持
B.向国人介绍西学
C.揭露列强瓜分阴谋
D.为变法制造舆论
2 . 有学者对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516人和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713人做了研究统计发现,战国时期出身微贱的人的百分比两倍于春秋时期。这种变化反映战国时期
A.社会阶层流动日趋频繁
B.平民成为官员主要来源
C.贵族阶层退出政治舞台
D.平民政治代替贵族政治

3 .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阅读有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数学天文历法
气象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
项目2225259257788

材料二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对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15世纪到今天,欧洲科技巨匠辈出,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到卡尔·本茨、爱迪生再到爱因斯坦、比尔·盖茨……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先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面向21世纪的科技》

材料三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成就:《尚书》中的日食记录;《竹书纪年》记载的流星雨;《淮南子》中记载的太阳黑子;《春秋》中的哈雷彗星记录;《汉书》中的新星记录;僧一行对子午线的测量。

材料四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了许多名垂青史的大诗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

(2)概述材料二提到的中国三大发明对资产阶级革命或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有何特点或局限?

(4)材料四中的两句诗分属哪个流派?唐诗繁荣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017-11-22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思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据历史资料统计,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千克。1998年达到450千克,增长了两倍多。为提高我国水稻单产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A.钱学森
B.袁隆平
C.邓稼先
D.李四光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5 . 在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但韩信很快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得非常清楚。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
A.《石氏星表》
B.《九章算术》
C.《齐民要术》
D.《四洲志》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

时间

401—

1000年

1001—

1500年

1501—

1840年

中国科技在世界科技中的比例

70%

58%

29%

——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1956年,中国组建0038部队,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3年,中国第一次卫星(长空1号卫星)发射失败。

199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1996年,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国际星7A”)失败。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1501—1840年的科技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56—2003年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

7 . 材料:《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数学天文气象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
数量2225259257788

(1)根据材料,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

(2)为什么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绩如此突出?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书院共有203个,以地域分布计算,长江流域占74.7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宋代一些著名学者,如朱熹、法九渊等都热衷于书院讲学,影响巨大。
——据曹松叶《宋元明清书院概况》统计
材料二
戊戌变法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已经屡屡见诸报章,严复、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都曾呼吁:“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有的还说:“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高官要员,如张之洞、刘冲一等也强调“西国之强,强以学校”,中国只有大规模“兴学育才”,方能“勉图补救”,否则“不但和与战均无可恃,即幸而战胜,亦无益于根本”。“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下诏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型人才,以为时用。但变法不久就遭遇失败,许多新式学堂未及开办即告夭折,教育救国思想也随之陷于低潮。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三
1911年清华学校成立,1928年改建为清华大学.1934年,清华大学发展为包括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十六个系的综合性大学。文、法、理三院大一不分系,开设共同的必修课程,意在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人文方面的通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逐步恢复和重建了文科院系。清华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内有“行胜于言”的格言。
——据《清华大学校史稿》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书院教育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评述晚清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和实践。
(3)根据材料三,概述建国后清华大学的两次院系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
2017-02-17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湖南省常德市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文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生,应考者三百余人,皆中小学生。校长杨月如先生嘱各举崇拜人物,以表其景仰之诚。统计结果如下:
序号
崇拜的人数
被崇拜者
1
153
孔子
2
61
孟子
3
17
孙中山
4
11
颜渊
5
8
诸葛亮、范仲淹
6
7
岳飞
7
6
王守仁
8
4
大禹、陶侃、朱熹、华盛顿等
9
3
程德全
10
2
苏轼、康有为、袁世凯等
11
1
伯夷、周公、苏秦、张仪、秦始皇、张良、
萧何、韩信、司马迁、马援、班超、韩愈、司马光、程颐、徐光启、顾宪成、史可法、曾纪泽、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马丁·路德、培根、卢梭、梁启超、武训、安重根等
12
23
无崇拜者

——据《考师范之笑话》上海《时报》1913-7-1.
材料二
1923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有“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位?”的问题,回答者大多数来自学生,答案却大相径庭,结果如下:
1923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民意测验第6题统计表

——据朱务善《本校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之“民意测量”》,《北京大学日刊》1924-3-5
回答以下问题:
(1)从整体上看,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调查结果各有何特点?
(2)你认为什么因素导致了民意测验的结果的差别如此之大?
(3)引用上述资料对研究历史会有怎样的作用?
2016-12-23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文)试卷
10 . 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中国某出版社翻译西学著作数量统计示意图。该社译著类别具有代表性,它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A.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B.由盲目排外到全盘西化
C.由对内革命到对外反帝D.学习西方层次由表及里
2016-11-27更新 | 84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泰兴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高二(选修)历史期中考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