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黄仁宇先生曾统计《汉书》中关于西汉时期皇帝颁布的“罪己诏”记载竟达三十三次之多。这些“罪己诏”的颁布是受下列何人的思想影响:
A.孟子B.荀子C.庄子D.董仲舒
2 . 有学者对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516人和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713人做了研究统计发现,战国时期出身微贱的人的百分比两倍于春秋时期。这种变化反映战国时期
A.社会阶层流动日趋频繁
B.平民成为官员主要来源
C.贵族阶层退出政治舞台
D.平民政治代替贵族政治
3 . 据有关统计,1956年一年当中全国性学术会议达50多次,学术论文和报告也达2000篇,都超过以往任何一年。下列哪一方针直接推动了这一局面的出现?
A.“百花齐放”B.“百家争鸣”C.“科教兴国”D.“三个面向”
4 . 下表1953年初、1957年我国高等院校专业情况统计(单位:种)

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我国
A.高校规模不断扩大
B.高校专业设置合理
C.工科地位得到加强
D.重理轻文局面形成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书院共有203个,以地域分布计算,长江流域占74.7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宋代一些著名学者,如朱熹、陆九渊等都热衷于书院讲学,影响巨大。

——据曹松叶《宋元明清书院概况》统计

材料二戊戌变法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已经屡屡见诸报章,严复、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都曾呼吁:“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有的还说:“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高官要员,如张之洞、刘坤一等也强调“西国之强,强以学校”,中国只有大规模“兴学育才”,方能“勉图补救”,否则“不但和与战均无可恃,即幸而战胜,亦无益于根本”。“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下诏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型人才,以为时用。但变法不久就遭遇失败,许多新式学堂未及开办即告夭折,教育救国思想也随之陷于低潮。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书院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晚清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的主要内容。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有人做过统计,《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概率很高,达109次之多,这一现象说明
A.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
B.“仁”的思想在春秋时已经成为主流
C.孔子一贯很重视“仁慈”
D.“仁政”为春秋多数统治者所接受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下表为1896年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发表文章类别统计,据此推断其创办的主要目的是
类别篇数比例
列强在中国21547.4%
经济/财政/商务8719.2%
总论194.2%

A.希望得到西方支持
B.向国人介绍西学
C.揭露列强瓜分阴谋
D.为变法制造舆论
8 . 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
项数2225259257788

中国古代科技呈现上表中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数学、天文学、地学和农学发达
B.历代统治者普遍重视科技
C.古代中国以农业经济为主体
D.古代中国战乱较少
9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主题一   中国古代的青铜文明
(l)根据下边的材料,完成下列表格。某博物馆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器内铭文记载: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这个换取手续征得了五个贵族的同意,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通过这样的途径,裘卫聚敛了大量财富。裘卫家族的第三代,随葬物品享用“五鼎八簋”。按西周礼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主题二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某同学收集到有关中国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资料:
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黄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于蜀,蜀守(李)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郑国)梁就……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项,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司马迁《史记·河梁书》
(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兴修的基本状况,分析其发展原因。主题三   中国古代的科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
你认为3至13世纪“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016-11-18更新 | 3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10 .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可用公式表述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1/4(资本增长)。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增长实际增长数据核算,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学技术增长+教育增长)。对上述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①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中,劳动增长和资本增长的比率由较大到较小,科技和教育的比重增大
②重视科技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
③科技与教育逐步被摆在日益重要的战略地位
④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是比较合理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