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源于顾炎武,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篇中有如下一段话:“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悉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进一步阐述:“夫以数千年文明之中国,人民之众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欤?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 ”,“今欲国耻之一洒,其在我辈之自新……夫我辈则多矣,欲尽人而自新,云胡可致?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材料二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曾一度支持用暴力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张。1903年他游历美国,在这片曾被他称作“世界共和政体之祖国”的土地上,他见到世纪之交的怪物—托拉斯,见到了马克·吐温笔下暗箱操作的“黑金政治”,更见到了华侨社会帮派林立、互相残杀的种种丑陋现象。回国后,他冷静地想了想,认识到以中国之大,国情之复杂,民众素质之低下,搞起革命来,一定是多年大乱。而最终收拾动乱残局的人,一定是极大能量和权术的独裁者,到底还是专制。梁启超给革命开出的公式是:革命——动乱——专制,给立宪开出的公式是:开明专制——君主立宪——民主立宪。梁启超在政治上是“善变”的,但他坚持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主宪政的斗争原则始终没变,既反对守旧不变,又反对急进飞跃。梁启超善于弃旧迎新,他的思想紧随时代发展变化,与时俱进。他的善变更是他的可敬之处。
(1)根据材料一并结构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和梁启超思想的异同点,并指出顾炎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政治主张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2 . 从古代到近代,随着对世界认识的不断加深,中国人的世界观念在不断发展变化。

材料一   天出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

——石介(北宋理学家)

材料二   朕既为天下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宇如一……夷狄奉中国,礼之常经,以小事大,古今一体。

——《明太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

材料三   

《坤舆万国全图》是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在明朝时到中国传教所绘制的世界地图。利玛窦说:“当他们(中国人)头一次看到我们的世界地图时,一些无学识的人讥笑它,拿它开心,但更有教育的人却不一样,特别是当他们研究了相应于南北回归线的纬线、子午线和赤道的位置时。再者,他们读到许多不同民族的风俗,看到许多地名和他们古代作家所取的名字完全一致,这时候他们承认这样的地图确实表示世界的大小和形状。”晚清学者王韬这样评价《坤舆万国全图》:“大地如球之说,始自有明,由利玛窦如中国,……而其图遂流传世间,览者乃知中国九州之外,尚有九州,泰西诸国之名,稍稍有知之者,是则始事之功为不可没也。”


(2)概括《坤舆万国全图》给中国人的世界观念带来的变化。

材料四   王韬于1867年至1870年旅居英国。他重新阐释了“华夷之辩”,认为:“其不在地之内外,而系于礼之有无也明矣,苟有礼也,夷可进为华,苟无礼也,华则变为夷,岂可沾沾自大,厚己以薄人哉?”“盖其国(英国)以礼仪为教,而不专恃甲兵;以仁信为基,而不先尚诈力;以教化德泽为本,而不徒讲富强。”“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观其国中平日间政治,实有三代以上之遗意焉。官吏则行荐举之法,必平日之有声望品诣者,方得擢(提拔)为民上……其民亦奉公守法……国家有大事则集议于上下议院,必众论佥同(一致赞同),然后举行。”


(3)概括材料四中王韬的观点,并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评析。
2020-05-0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普通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测验历史试题
2019高三·浙江·专题练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唐代的杜佑说“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清代官纂《续通典》则明确地说“封建起于黄唐,郡县创自秦汉”,将黄帝、尧、舜,夏商周视为一种制度,将秦汉以降视为一种制度。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尤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材料三、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对封建与郡县制度的优劣问题进行思考。如在官员任期方面,陆世仪说过:“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方面,顾炎武也说过“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的名言。王夫之肯定郡县制的合理性,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而顾炎武明确指出:“知封建之所以变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又说“方今郡县之弊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若益趋于乱也。”近代学者吕思勉也曾经总结说:“中国之历史,犹是分立之时长,统一之时短也。分主之世,谓之封建,统一之时,号称郡县,为治史者习用之名。”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西周、秦、汉、元)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并分析发展趋势。
(2)结合材料三回答明清之际思想家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
2019-11-1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101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李贽《焚书》卷三

材料二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材料一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黄宗羲的主要思想。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感染着时人及后世?
2019-08-16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智能测评与辅导-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主轴,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纸烛:灯笼)”其人默默而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李贽自称)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李贽《焚书》卷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

(2)依据材料二概括宋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3)材料三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

(4)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其主要原因。

2018-10-09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校2019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明代,士大夫与皇帝发生冲突,其政治诉求不限于统治上层,而在于对民生、民风问题的深刻关切,展现出关怀民间社会的价值取向。与之相对,明代皇帝虽亦有许多敬天保民的言论,但是通观其政治实践,却时常展现出皇帝至尊、朕即朝廷的理路,展现出一种私天下的取向。“礼”被抗争之臣反复提及,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礼”与“理”二者相通,士大夫据“礼”成“理”,持守理在君上的政治价值观。明代士大夫虽因职官不同,具体政治诉求不一但就朝廷公共权力分配这一角度看去,都指向反对皇权专制极端化,主张君臣分职、共治天下。臣的这种诉求,并不是要求“虚君”,也远没有走到近代革命党人要求确立分权体制的程度,而是一种臣在文化层面对自身政治权力的正当性确认与有效性的期待。

——摘自李佳《论明代的君臣冲突》

材料二   时务学堂师生问答杨树谷(学生)问:“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读书至此,不免有疑。夫委贽为臣,当临难无苟免,何得不谏君于过,而竟以去云乎哉?虽曰当时人主不足以有为,而臣道之不可不尽也明矣。孟子之意究竟何如?”

教习梁(启超)批:(记)曰:“非特君择臣也,即臣亦择君。”又曰:“君使臣以礼。”夫臣者也,与君同办民事者也……六经之中,言此等道理者极多,绝不为怪异也。自秦以后君权日尊,而臣之自视,以为我实君之奴隶。凡国事之应兴应革,民事之应损应益,君之所为应直谏犯颜者,而皆缄默阿谀为能,奴颜婢膝以容悦于其君,而“名节”二字扫地尽矣。至于今日,士气所以萎靡不振,国势所以衰,罔不由是。此实千古最大关键矣。其亦未闻孟子之大义焉耳!

——摘编自梁启超《自立:梁启超论人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君臣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梁启超是如何论证孟子关于君臣关系思想的。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时务学堂师生以此为题展开讨论的历史背景。
2019-01-0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 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鸣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                      

_____ 超《变法通议》(1896年)


材料二:且论者如诚以希求立宪为职志也,则曷为在共和国体之下不能遂此希求,而必须行曲以假涂于君主?吾实惑之。吾以为中国现在不能立宪之原因,盖有多种:或缘夫地方之情势,或缘夫当轴之心理,或缘夫人民之习惯与能力。然此诸原因者,非缘因行共和而始发生,即不能因非共和而遂消灭。

——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1915年)


材料三
他说,历史“有君史,有国史,有民史。民史之著,盛于西国,而中土几绝。 中土二千年,若正史,若编年,若载记,若传记,若纪事本末,若诏令奏议,强半皆君史也”。他指出,这些旧式史书,“不过为一代之主做谱牒”,“至求其内政之张弛,民俗之优绌”以及制度政令之得失,“几靡得而赌焉”。
材料四
他借用康有为的话说:“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语录不能渝,当以小说渝之;律例不能治,当以小说治之。”把一向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看成是能够起到“六经”、“正史”、法令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却是一种大胆而新颖的。     

                                                         ——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1)概括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梁启超的观点。
(2)评述上述观点对当时的中国有怎样的影响。
2017-12-2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玉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繁荣、人口多)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做)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
A.体现了孔子劝谏统治者实行仁政的主张B.有利于儒家思想在当时得到统治者的推崇
C.表明“富民和教民”是孔子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D.主张有利于租佃制经济的高度发展
9 . 阅读下列梁启超文选,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印度,大地最古之国也,守旧不变,夷为英藩矣;突厥地跨三洲,立国历千年,而 守旧不变,为六大国执其权,分其地矣;非洲广袤,三倍欧土,内地除沙漠一带外,皆植物饶衍,畜牧繁盛,土人不能开化,拱手以让强敌矣;波兰为欧西名国,政事不修, 内订日起,俄普奥相约,择其肉而食矣。
——《论不变法之害》
材料二:夫倒满洲以兴民政,公义也;而借勤王以兴民政,则今日之时势最相宜者也。古人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弟以为宜稍变通矣。·······何必故划鸿沟,使彼此永远不相合哉?弟甚敬兄之志,爱兄之才,故不惜更进一言,幸垂采之。                                                     
——《致孙逸仙书》
材料三:夫共和国体之难以图存,公等当优能言之矣;吾又谓君主国体之难以规复者,则又何也?盖君主之为物,原赖历史习俗上一种似魔非魔的观念以保其尊严;此种尊严自能于无形中发生一种效力,直接间接以镇福此国。君主之可贵,其必在此。虽然尊严者不可亵者也,一度亵焉,而遂将不复能维持。
——1915年8月《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1)根据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简要分析作者言论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意图。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和收信人思想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文章发表的历史背景,概括梁启超的主张。
2013-10-23更新 | 8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山西省曲沃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 马丁·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


材料二 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其人默默然而止。然安知其言之至(深刻透彻)哉!李生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李贽《焚书》卷三


材料三 到了如今,我们应该觉悟:我们不是为君主而生的!不是为圣贤而生的!也不是为纲常礼教而生的!甚么“文节公”呀,“忠烈公”呀,都是那些吃人的人设的圈套,来诳骗我们的!我们如今,应该明白了!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

──吴虞《吃人与礼教》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作者的主张。它同当时教会的主张有何冲突?
(2)材料二中刘谐对孔子态度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态度的经济根源。简要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主张的一致性。
(3)分析材料三中吴虞的主张。在对待儒学态度方面,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有何发展?
2010-05-26更新 | 80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模拟测试历史试卷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