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91 道试题
1 .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问渊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黄宗羲(  )
A.抨击君主专制B.反对重农抑商C.主张工商皆本D.提出格物致知
2024-01-1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 . 文艺复兴通过批判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肯定了人的欲望的正当性、合法性,刺激了人们的物质需求,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生产的发展又推动了技术的发展,而生产和技术相结合,又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这又需要开拓新的市场,从而使商业也发展起来了,而商业的发展又为技术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据此可知,文艺复兴(     
①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②反对基督教会的精神统治③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④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 . 下图为金章宗(1168-1208年)在《女史箴图卷》中的题跋。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下选项表述的准确性进行判断,选出准确选项(   
   
A.反映出“大定之治”的鼎盛B.金未能创制出本民族文字
C.此时的书法成为一门艺术D.其书写的风格近于宋徽宗
2023-05-08更新 | 356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测试(三)历史试题
4 .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和融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时期,生产力显著提升,生产关系剧烈变化。当此时,诸家并出,百花齐放,儒尚仁义、道体无名、法兼势术、兵贵止戈……皆欲塑当世之秩序,焕华夏以新生,故而风云激荡,史称百家争鸣。其所争者,为济世之要枢;其所鸣者,为治平之大道。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源·启蒙奠基》

材料二   汉唐以降,得益于陆上、海上贸易线路的畅通,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展开更加广阔的对话。中华文明始终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流·和衷共济》

材料三   在对技艺的推敲、对规律的总结、对民生的眷念中,中华民族展现出非凡的创新精神与创造伟力。四大发明,耕作蚕织,制瓷铸铁,建筑园林,茶叶医药,天文地理……各项科学技术成就,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尽精微以求新知、致广大以惠亿民的探索精神。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汇·格物维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在“塑当世之秩序”方面所提出的主张,并用一句话概括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2)列举两例唐朝时期“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展开更加广阔的对话”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和工艺学相关知识的著作名称,并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所呈现的新特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

1845年

第一部合著《神圣家族》首次提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重要原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1845—1846年

合作撰写《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论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等。

1847—1848年

合写《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完整系统阐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欧洲革命爆发后,直接参加并领导革命。创办报刊宣传革命,组织工人参加武装起义。

1864—1867年

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马克思出版《资本论》第一卷,首次阐明剩余价值学说,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与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

——摘编自华东师范大学历史教育比较研究中心《历史读本(世界史)》

材料二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应运而生的,一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开辟了伟大道路,创造了伟大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一方面,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方面,根据时代的发展,根据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摘编自杨煌《从百年党史感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马克思、恩格斯主要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简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分析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6 . 《汉书·艺文志》中写道:“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这反映了当时出现的历史现象是(       
A.兼并战争B.百家争鸣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变法运动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作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即《兰亭序》。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材料二:颜真卿所作楷书端庄浑厚、笔势开张、雍容大度。他创制的“颜体”,是丰裕的盛唐气息、忠贞的个人品格以及高超艺术手段的完美统一,成为后世师法的楷模。

材料三:唐代选人才,有四项考察标准,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对书的要求必须是“楷法遒美”。朝廷又开创性地在最高学府中设立书学,形成书学与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比肩并立的格局。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羲之书法的特点。
(2)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颜真卿又融入怎样的时代气息?其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代书法艺术走向鼎盛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臣》中指出,“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因此臣之“出于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这表明黄宗羲(     
A.阐发民本思想B.倡导个性解放C.提出工商皆本D.动摇儒学根本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明初沿元之制,尊奉程朱理学,一时间“家孔孟而户程朱”,理学在知识界完全占据了统治地位。但当时理学家的思想创新很少,一部分士大夫鉴于其弊,转而“别立宗旨”,“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促成这一风气转变的关键人物是(     
A.陆九渊B.王阳明C.王夫之D.顾炎武
10 . 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吴道子被尊称为“画圣”。以上史实描述的是(     
A.政治制度的创新B.经济的迅速发展
C.思想领域的争鸣D.文学艺术的繁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