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9 道试题
1 . 南朝梁武帝崇奉道教,重用炼丹师阿弘景等人;同时,他又推崇佛教,在全国各地广建佛教寺庙;他还撰写了《周易讲疏》《春秋答问》等儒学著作二百余卷。这说明梁武帝时期
A.佛道儒三教并列为统治思想B.社会主流思想受到挑战
C.开始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统治政策随国情变化而调整
2 . 【历史选修此次必做】
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并且相互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初期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增设教授席位的情况
时间
大学
增设的教授席位
1546年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神学、希伯来语、希腊语、民法、医学
1619年
牛津大学
萨维里几何学
1621年
牛津大学
色德来自然哲学、萨维里天文学
1663年
剑桥大学
卢卡西数学
1669年
牛津大学
植物学
1702年
剑桥大学
化学
1704年
剑桥大学
天文学

材料二     近代东方曾有一些人鼠目寸光,只看到科学革命的“形而下”(指具体的事物)的意义……其实科学革命显然还有“形而上”(指思维活动)的一面,就是说它凸显了理性的价值……以科学的精神来重塑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人文主义演变的轨迹与科技进步的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交叉互动、共同发展的关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中学联盟
(1)根据材料一中的表格,概括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从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初期新增课程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马克垚关于西方人文主义与科技关系的观点。
2015-03-17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山东滕州市第一中学高三1月期末通练文综历史试卷
3 . 近代以来,家庭结构、婚姻观念、妇女地位、服饰装扮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法律方面,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下达这么一个诏令,“民间寡妇,30以前夫亡守志,50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免本家差役。”又命令地方官员制定规章制度,表现突出的赐祠祀,一般的树牌坊,用以奖励贞节……一部二十四史中,明史中的节妇烈女最多。                                                         

——摘自费丝言《由典范到规范》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的向姊妹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材料四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化碟,对家庭制度的批判是必然的。

-----据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给我们的选择》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史中的节妇烈女最多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的婚姻观念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在材料三中,从图1到图2,从图3到图4,你能看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什么趋势?
从这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各有何精神追求?
(4)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的批判是必然的”?
(5)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中国妇女地位逐渐提高,请回答促成这种趋势的基本因素是什么?
2011-02-17更新 | 6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山东省淄博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胡适以8世纪中期为界把唐诗划为两段,前一段包括儿童时期和少年时期,后一段则是成人时期。前一段的文学是歌舞升平的文学,内容是浪漫的,意境是做作的;后一段的文学是呼号愁苦的文学,是痛定思痛的文学,内容是写实的,意境是真实的。对这一认识理解正确的是(     
A.文化政策利于诗歌繁荣B.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C.折射出社会转型的趋势D.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2023-01-04更新 | 82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九校2023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水浒传》中的人物阮小五曾唱道:“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宋季忠义录》记载,南宋末年国家危难时,舍生取义、毁家纾难的节义之士就有500多人。上述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成为正统思想B.民主意识的萌发
C.三教融合的趋势显现D.理学思想的影响
6 . 检索《新青年》杂志,我们发现在1919年之前的各卷中,“社会主义”一词出现得很少,总共有34次,从使用语境看,它往往只是偶尔被提及。1919年后仅一年的时间内,“社会主义”一词的使用次数就猛增至104次,甚至连军阀政客都以谈“社会主义”为时尚。这一局面
A.为无产阶级政党建立创造了条件B.表明中国各政治派别的主张趋同
C.使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D.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趋势
2022-02-17更新 | 28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
A.世俗化的发展趋势B.保持了现实主义传统
C.反对封建专制制度D.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在宋代,先秦时期贵族社会的祭祖礼仪,借助士人的诠释与实践,形成了新的规范,在士人之间传播,并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这可以说明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纲常伦理B.宗法观念逐渐淡化出社会生活
C.新儒学兴起并呈现平民化倾向D.思想界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9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出现“黑色幽默派”,以嘲讽的态度表达对主流文化的不满,欧美“荒诞派”则力图反映实际的丑恶、虚无和人的不安,苏联和新中国文艺的内容则多反映革命和建设。20世纪下半期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呈现出
A.相互借鉴的特点B.趋同化的倾向
C.固守传统的趋势D.多样性的特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周代的采诗官每年春天深入民间征集抒写民情民愿的诗。“采诗,采取怨刺之诗也”。国家如没有重大的政德和军功事件发生,泛泛的歌功颂德作品被视为“下作”,不在征集采撷之列。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矛盾日益激化B.统治者高度重视民情
C.诗歌题材比较单一D.政治统治出现衰败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