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索芙尼斯芭.安圭索拉是16世纪意大利最著名的女性宫廷艺术家。她开创了以家庭环境为背景毫无拘束地表现市民阶层,并用这种方式去描画贵族的画风。同时独创了通过道具来证明画中人物职业的表现手法。她的作品
A.展现了女性画家的卓越才华B.体现了宫廷艺术的发展趋势
C.蕴含着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D.突出了意大利传统文化之美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行王道,是孟子的“政治理想”的核心。孟子推崇王道、贬抑霸道,认为霸道是王道的倒退。商汤、文王以百里之地取得天下,百姓心悦诚服,而武力称霸天下则需要付出极高的治理成本。行王道之所以能治天下,源于人性本善,人有“四端”,便可以保全四体、宗庙、社稷乃至天下。孟子的王道思想最先关注也最为重视的是人口的增长和社会财富的积累,为政者应尊重自然,保证小民的生产时间,才能使民“有恒产”。在孟子眼中,社稷是依民而立、为民而立,先有民后有君王,当政者必须知民之忧乐并选贤任能,才能实行和落实王道。政治是靠法度约束百姓外在的行为,而教育则依靠道德教化,改变百姓内心,与孔子的“导之以政、导之以德”异曲同工。

材料二   在柏拉图看来,道德是政治的目的和手段。最理想、最完美的城邦就是实现了正义原则,体现了至高的“善”的国家。理想国下,没有私有财产和家庭,小家的消失之后则是融为一体的“大家”,这样才能避免城邦的衰落。理想国中,分别按照理智、意志和情欲而派生的智慧、勇敢和节制的品德,分为哲学王、军人和劳动者,但其中有能力担任统治者的,应当是受到良好教育的,并最有智慧的哲学王。哲学王的统治手段主要是教育,这继承了其老师苏格拉底的理念。晚年的柏拉图在其著作《法律篇》承认了其理想政治的失败,强调所有人都必须遵守法律。

——摘编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孟子“政治理想”的内涵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孟子与柏拉图“政治理想”的差异。
2022-03-26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3月份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政治十分关心,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毛泽东信仰过改良主义,崇拜过康有为、梁启超,也曾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胡适、陈独秀视为楷模。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毛泽东和其他中国先进分子一道,由学习西方转向学习俄国。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来到北平,努力寻找并阅读共产主义书籍,其中《共产党宣言》等书籍使他在思想上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1920年夏,毛泽东开始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五四运动期间,毛泽东是湖南学生反帝爱国运动的领袖之一。为了介绍和传播新的革命思想,湖南省学生联合会创办了湘江评论,毛泽东担任主编。

——《毛泽东选集》

材料二   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根本前提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与同时代先进知识分子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是如何将材料中马克思主义的构想付诸实践的?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教化”一词在董仲舒著作中出现频率很高。他指出:“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并反复强调:“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天下所未和平者,天子之教化不政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而“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摘编自朱人求《董仲舒教化哲学研究》

材料二   “二程”关注国家前途,强调“帝王之道,教化为本”,多次直言上疏,用自己的思想学说影响皇帝,提出“格君心之非”“王道治国”等一系列政治举措和治理模式。程颢认为“得贤才为本”,请求皇帝兴办学校。在官吏的德才关系问题上,“二程”强调修己之道,以德为先。程颐呼吁要将“宽赋役”“劝农桑”等措施作为重民保民、治理天下的要务,实现富裕的同时才能进行道德教化。还提出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婚姻妇女观。程颐指出,圣人虽然崇尚道德教化,但是也不能轻视刑罚的作用,应该在先有刑罚的基础上进行德化。

——摘编自丁静《二程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董仲舒与“二程”教化思想的相同之处,并简评“二程”教化思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39年,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以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为背景,发表小说《愤怒的葡萄》。小说写道:“他们企图用渔网捞河里的土豆,但守卫不让他们这么做。他们到格格响的汽车上捡被扔弃的桔子,但是桔子上已经被喷上了煤油。”据此可知,作者
A.注重对细节的描写批判社会现实B.通过丰富想象对下层民众寄予同情
C.受环保思潮影响反对工业化浪潮D.擅长以荒诞手法抒发个人主观感受
2021-01-24更新 | 1005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中学2021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福斯塔夫是16世纪末莎士比亚戏剧《亨利四世》中的一位破落骑士,他连接着社会的上层和下层,体现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其人生信条是“为自己活着不是大逆不道”,因此长期被扣上“道德败坏者”的帽子,这样一个形象却受到当时读者的喜欢。这一现象反映了
A.文艺复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宗教改革在英国的顺利推广
C.基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思想变革D.文学形象受到启蒙运动影响
2021-03-02更新 | 212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杰里·本特利说:“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教会及其高级教职人员深陷西欧的政治事务之中。但是,政治阴谋连同教会日益增加的财富和权力,也培植了贪婪和腐败,削弱了教会的精神权威,使其在面对批评时软弱无力。教会人员公然的享乐主义和粗俗的功利主义进一步凸显了他们对基督教理想的背叛。”这一社会现象是
A.文艺复兴的结果B.宗教改革的背景
C.科学革命的条件D.启蒙运动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生活面貌深受所处时代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末20初,河南“洋货山积,土货寥落.无论大小市镇,触目无非外货”。“河南农村中贫困的农民离乡背井出外谋生者一天天增加”,“滑县、封邱、阳式、原武、延律诸县,每年总有大批农民,成群结.出外工作”。

——谢晓鹏<20世纪初河南城市化启动的主要动力》

材料二 我这回到湖南,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情况。从一月四日起至二月五日止,共三十二天,在乡下,在县城,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开调查会,仔细听他们的报告,所得材料不少。许多农民运动的道理,和在汉口、长沙从绅士阶级那里听得的道理,完全相反。

据去年十一月省农民协会统计,全省七十五县中,三十七县有了组织,会员人数一百三十六万七千七百二十七.凡有农民运动各县,梭镖队便迅速地发展。这个广大的梭镖势力,大于前述旧武装势力,是使一切土豪劣绅看了打颤的一种新起的武装力量。农民学校有些已经举办,有些正在筹备,平均每乡有一所。他们非常热心开办这种学校,认为这样的学校才是他们自己的。农民运动发展的结果,农民的文化程度迅速地提高了。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西方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对河南农民生活造成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回到湖南,实地考察”的背景,并据材料二说明该考察报告对研究20世纪20年代历史的史料价值。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文艺复兴的主要成果是“人和世界的发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文艺复兴开始,“再生”和新生的思想就作为一种纲领和追求,伴随出现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各个方面……“再生”这个概念所肯定和颂扬的东西,却恰恰是重新返回对古代、古典、希腊和罗马价值观的有计划研究。文艺复兴开始,文化的觉醒就首先表现在从艺术到文明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对人、对人的价值的重新肯定。所以,从初始阶段起,作家和历史学家们最关心的题材就是人、人的世界和人们在世界上的活动……在这样的现实中人的历史、人的命运、人的形象和人的身体成为关注的中心。

——(意)欧金尼奥·加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材料二 在谈到文艺复兴的主要成果时,恐怕没有比“人和世界的发现”这句话说得更为精辟了。它是150年前由法国史学家米什莱首先提出来……在此卷(《法国史》第7卷)开头明言:“16世纪是从哥伦布到哥白尼,从哥白尼到伽利略,从地球的发现到天上的发现。人还发现了他自己,探测了他自己的深奥复杂的人性。”此言一出,立即传遍欧洲,成为赞誉文艺复兴最响亮的口号……文艺复兴作为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变革乃至革命的意义,也就可用“发现”两个字代表了。

——刘明翰等《欧洲文艺复兴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中“再生”概念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米什莱在研究文艺复兴时提出的“人和世界的发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20-07-12更新 | 3206次组卷 | 24卷引用:2020年江苏卷历史高考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世纪末,梁启超持“儒学本位”主义立场,认为治天下当以儒学为主、科学为辅;20世纪初,他则坚持“科学万能”主义,以科学评判儒学;20世纪20年代,他又认为儒学以人生问题为旨趣而科学以客观知识为归宿,二者不可相互取代。梁启超思想观念的变化说明
A.在东西方文化冲突背景下的理性认知B.先进知识分子致力于中西文化融合
C.“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影响深远D.民主和科学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
2020-06-21更新 | 697次组卷 | 15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