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明清时期,既有市井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也有《儒林外史》《红楼梦》为代表的批判现实的文学力作。明清小说繁荣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昂扬向上的社会风尚B.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
C.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D.社会矛盾的极端尖锐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人。严复先后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1879年回国后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从1880年到1900年,严复一直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给北洋水师学堂带来了西方现代海洋思想、现代海军管理方式和教学理论。他逐渐形成自己的海权思想,认为海权具有"国振驭远之良策,民收航海之利资"的政治与经济的双重目的,关系到国家的贫富强弱和国际地位高下。离开北洋水师学堂后,严复先后出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等校校长,以教育救国为任。

严复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他的译著是中国 20世纪最重要启蒙译著。严复的翻译考究、严谨,他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天演论》是严复最有名的译作之一,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他的译作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启蒙影响。严复后来的中西方思想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趋向于复归传统文化。

——摘编自《严复∶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的主要贡献。
(2)结合材料和所学,概述严复的海权思想,并分析其产生背景。
2022-01-14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自写真”

15—17世纪,伴随着中、西方社会的变化,传统绘画有了新突破。

中国古代自画像称为“自写真”,最早记载于《后汉书》。宋元始有零星作品传世,但多将人物融入山水背景或群像中。明清时期,部分士人挣脱“无我”枷锁,画中人物也从背景中独立出来。画家借助像赞、题记表达自我。苏州人沈周的自画像呈现了眼睛、额头、皱纹和老年斑等更为个性的面部特征。绍兴人徐渭在自画像上写道,“吾年十岁手植青藤”“流光荏苒,两鬓如霜”“合作此图,寿藤亦寿吾”。江南画家唐寅、陈洪绶等也有自画像传世。

西方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出现少量自画像。15世纪以来,意大利人热衷于古典文化,并效法古罗马人定制艺术品以获得不朽荣誉,自画像作为一个独立门类发展起来。画家多在宗教、历史等场景中插入自己的形象。威尼斯人改进了制镜技术,阿尔伯蒂的《论绘画》分析了数学、几何学与绘画的关系,推动了自画像写实风格的发展。画中人物脱离场景,独立呈现。丢勒、提香等人绘制了多幅自画像。丢勒在自画像上写道:“我,丢勒,在28岁时用永不褪色的颜料画下了我自己。”1617世纪后,欧洲出现自画像收藏热潮,伦勃朗一人就创作了70余幅自画像,莱奥波尔多·德·美第奇则收藏了79幅自画像。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15-17世纪自画像的发展所折射出的中、西方时代特征。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1-09-06更新 | 4129次组卷 | 27卷引用: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德国作家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描述了一名带有丰富感性和热烈情感的年轻作家的故事,它以浓郁的诗意和喷涌的激情叙写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和绝望,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此作品体现了
A.古典主义特征B.浪漫主义特征C.现实主义特征D.现代主义特征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至善”是伦理学中的最高概念。康德与朱熹均对此概念作了诠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熹认为,“至善”就是“事理当然之极(尽善尽美)”,其“得之于天而见于日用之间”,因为“得之于天”,又叫做“天理”,“天理”显现在事物之中,就成为“事理”,“天理”和“事理”是一回事。从道德的角度来看“理”就是“至善”,其主要内容为“仁、敬、孝、慈、信”等等。达到“至善”境地的方法就是“复天理、去人欲”,其标准就是“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改编自吕等雯《朱惠理解的“止于至善”及其可能内涵研究》

材料二 康德认为,作为理性的存在者,人要遵守“绝对命令”,要奉行义务与职责;作为感性的经验者,个体希望自身能够幸福。因此,“德行”虽是至上的善,却还不是圆满的善,只有再加上“幸福”,才能构成“至善”德行是至善的第一要素,幸福作为道德的结果构成至善的第二要素,道德与幸福之间有一个存在。这个存在,使得自然不但与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法则相和谐,还与他的道德意向相和谐。有了这样的悬设之后,世界上才会有至善存在,而这样的一个存在,就是神。通过上帝之手将幸福与德行和谐地共存于“至善”之中。

——摘编自刘延苗、何炳武《康德与朱惠“至善”概念之比较》


(1)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与康德关于“至善”认识的不同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熹、康德“至善”思想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夏,毛泽东专门召开有关国家资本主义的座谈会。在讲话中,他指出,资产阶级不走国家资本主义,没有路走,大势所趋;我们不走国家资本主义,也没有别的路,因为需要它。“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其绝大部分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可以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摘编自余源培《“国家资本主义”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中国在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现在还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是事实。”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它的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是资本主义的,我们要坚决加以抵制;而“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则“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不是资本主义的,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

     ——摘编自段晓萍《论邓小平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3年有关国家资本主义座谈会召开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对资本主义的态度,并说明其在实践运用中的体现。
7 . 对于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的问题,史学界有着不相同的见解。范文澜认为自西周以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而郭沫若却认为始于春秋向战国过渡时期。为此,中宣部科学处召开交换不同意见的座谈会,双方各摆出材料,但分歧越来越大。范老说:“毛主席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里明确讲到,自周朝以来,中国便进入封建社会。”郭沫若反驳说:“是不是中央已经就这个问题做了决议?如果做了决议,那我就不再争下去,否则我还要坚持。”这一场学术争论说明
A.范文澜的观点是正确的,毛主席的经典著作里都借鉴了
B.郭沫若的观点符合教材的主张,是正确的
C.史学研究分歧可能始终存在,不可用行政手段压服
D.学术问题可以“百花齐放”,该争论成为“双百方针”出台的背景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外文化成就简表

时期代表作简介时期代表作简介
战国《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古希腊《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天神普罗米修斯从宙斯那里盗取火种,把火送给了人类,教会人类劳动,赋予人类智慧
南宋《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14世纪《十日谈》歌颂现实生活,赞美爱情是才智和美好情操的源泉,谴责禁欲主义
《四库全书》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编纂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1543《天体运行论》论述太阳位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它行星都是绕太阳运行的
1897《天演论》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1838《雾都孤儿》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
1939《黄河大合唱》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1937《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迪士尼拍摄的世界经典
动画片

——摘编自张维青《中外艺术史要略》


从上表中提取二则以上的历史信息,提出一种自己的见解,并予以说明。(要求:见解具体明确,持论有据充分,表述清晰。)
2021-07-19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1930年代初中国几乎没有哪种刊物不谈论苏联,不发表有关苏联的文章,谈论苏联已成为一种时尚。据学者对当时影响较大的18种刊物的不完全统计,有上百名学者在这18种刊物上发表过介绍和评论苏联的文章371篇。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不包括
A.苏联宣布社会主义建成B.西方爆发空前经济危机
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2021-11-06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儒家思想的发展及演变儒学乃中国传统文化之主脉,在历史长河中儒学不断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不但首倡儒学独尊,而且把孔子的学说宗教化,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他给汉武帝上《天人三策》就是这一思想体系的具体说明,《春秋繁露》是其代表作。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他认为天给人类社会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人间的皇帝就是代天意进行赏罚的权威,“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与此同时,他也企图假天之威,对皇帝的过分残暴加以限制。董仲舒还大力宣扬孔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他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三纲、五常是天的安排,是天的意志。董仲舒还提出了“性三品”说,他认为人性是有等级的,圣人生来性善,小人生来性恶,中人之性,可善可恶,上等的圣人是天生的统治者,中人经过“教化”可以变善,惟有下等的小人是命中注定低微卑贱,只能永远当牛做马和奴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在宋明理学思潮中,理学家在儒学理论创新方面,也十分典型。“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它的创立,既符合社会政治方面的需要,又有其理论思维内在逻辑的必然。

——摘自黄钊《应当高度重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思想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与宋儒学更新的历史背景之异同。
2021-11-03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白河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实验班)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