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7 道试题
1 . 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如《唐书志传》一书中“尔兄日前饮酒至酣”,编者将“饮酒至酣”注释为“半醉也”;《详刑公案》一书中“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的读音注释为“辜音孤”。这类现象反映出当时
A.学术思想适应时代转型B.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
C.科举改革影响书籍出版D.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
2020-12-23更新 | 179次组卷 | 39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有学者在评价元曲的用语时指出:“造语必俊,用字必熟,太文则迂,不文则俗,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据此可知,元曲
A.反映的是市民阶层的需求B.与文人画的审美取向相同
C.体现出雅俗共赏的美感D.代表了文学世俗化趋势
3 . 魏晋时期出现了“每为一字,数体俱入”的趋势,如王羲之“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这说明魏晋书法艺术
A.注重均衡和谐B.已发展到自觉阶段
C.突出形体结合D.审美与实用相结合
2020-07-22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4 . 下图是智利人玛塔创作于1941年的《夜的入侵》。作者曾居法国、美国、意大利,有学者形容其画作如同他在三个大陆的漂泊生活,代表了许多20世纪艺术家作品及其个人经验的巡回流动趋势。这类作品

A.表达了恐惧和混乱B.突出了新奇与刺激
C.寄托了美好生活愿景D.抒发了民族忧患意识
5 . 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纂的《吕氏春秋》被后世视为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尊崇道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一套治国方略。杂家的出现实质上反映了
A.政治走向统一的趋势B.政府重视文化的态度
C.思想相互融合的景象D.经济实现转型的现实
6 . 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的发展“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段材料表明的正确含义
A.西方发展模式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B.儒家学说难以与经济全球化趋势融合
C.东亚发展吸取了西方文明和儒家文化
D.儒家学说对于东亚文明不起什么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研究的观念日益革新,近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社会史观等史观层出不穷,而妇女史、服饰史、灾荒史、环境史等小众研究也受到重视。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表明学术界力图摆脱唯物史观B.反映了百花齐放的学术现状
C.得益于新时期的文化指导方针D.导致史学研究的碎片化趋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出身于“灶丁”(煮盐工人)的王艮在经商致富之后潜心修学,成为王阳明的入室弟子,他主张“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王艮所收的弟子也颇多工商业者和市井小民。材料表明此时的心学
A.代表市民阶层利益B.呈现世俗化的趋势
C.反对君主专制制度D.超越时代发展要求
9 . 如图是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画,有鱼、蛙、鸟等图画的彩陶和金文中的族名写法及甲骨文和金文里的有关字形的对照。这表明,它们
A.总体趋势是如图画到线条B.前后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C.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D.和语言的词语是一一对应的
2020-09-17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北海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摘编自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从西汉到隋唐的一千余年间,儒家学者偏重名物制度、章句训诂,讲求的是师承家法,对经义本身却无多少争论。反映在察举和科举的各种通经考试上,只是墨义、注疏,不允许对义理内涵作自由发挥。……从北宋中期起,唐代以来主要以诗赋、帖经、墨义取士的做法受到了抨击,经义考试逐渐在科举中取得了重要地位。当时的经义考试,既可承袭旧说,又可自为立说。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顾(炎武)王(夫之)两先生,是讲程朱理学的。黄(宗羲)先生是讲陆王之学的。他们读书都极博,考证都极精,而且都留意于经世致用,制行又都极谨严,和向来空疏,迂阔、猖狂的人,刚刚一个相反。……反观国内,则朝政日非,民生日困,风俗薄恶,寇盗纵横,在此都觉得相沿的治法,有破产的倾向。稍一深思熟虑,自知政治上、社会上都须加一个根本的改造。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唐至宋代儒家学者学术风格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对宋代政治文化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末清初儒家学者的价值取向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