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1 . 中世纪时,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主要职能是培养神职人员;伴随着16世纪上半叶修道院解散运动的发展,这些大学到17世纪上半叶逐渐变成富裕乡绅和城市中产阶级子弟的天下。这说明,16~17世纪的英国(     
A.大学教育实现基本普及B.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C.宗教改革助推社会转型D.资产阶级主导教育变革
2023-02-09更新 | 814次组卷 | 6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中国宋代描写孩童形象的绘画,注重表现某一类人物的共性特点,不同时期的孩童性别、衣着、年龄不同,但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天真、烂漫、喜悦的感觉是相同的。在西方,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中,3个小孩无论是长相还是给人的感觉都是大不相同的,画家注重对人物个性的描写。由此可见,导致中西绘画上述区别的主要原因在于(        )
A.绘画的颜料与技巧B.写意写实的绘画理念
C.商品经济发达程度D.主流意识形态的差异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真题 名校
3 . 中国是纸的发明地,敬惜字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知书写用纸的发明可能是在(       
A.西汉B.唐代C.北宋D.元代
2022-06-14更新 | 4005次组卷 | 29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巩固分层教学A层历史试题
4 .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追求人性,摒弃了宗教教条,关注的重点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上述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A.人文主义内涵的扩展B.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在反对沙皇专制制度和东正教的斗争中,俄国形成了唯物主义思想传统,因此,普列汉诺夫、列宁等人正是在批判地继承俄国唯物主义思想传统的同时,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列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俄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相统一的理论,为十月革命胜利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传播也受到修正主义的冲击。对此,普列汉诺夫首先批判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哲学口号;列宁不仅批判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而且批判了修正主义在俄国的变种合法马克思主义,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始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在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传播过程中)胡适主张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认为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没有用处的。基尔克社会主义者梁启超、张东荪认为中国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上述非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三次论战,马克思主义由此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

       ——以上材料均转引自孙大为《中俄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之比较》


(1)依据材料,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俄两国传播过程中呈现的共同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分析比较中俄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有何异同点。
(3)结合2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史实,谈一谈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践性”和“时代性”。
2021-04-23更新 | 396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皖南八校2021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6 . 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这说明
A.天人合一的观念深入人心
B.古代天文记录没有研究价值
C.古代天文研究由官方主导
D.有关机构借此警示君主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7 . 日内瓦从两方面彻底改革教会组织:一是大大简化教会组织和仪式;二是神职人员民主选举产生。其中牧师、圣师、执事和长老四种教职均“由公众投票选举”产生。民主教会建立的深远意义主要表现在
A.有利于强化封建君主的权威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兴起
C.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改革使国王成为教会的最高首领
2019-05-10更新 | 2127次组卷 | 2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困难(0.1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巨匠巴尔扎克的小说果《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下表是其内容精华的简介:

主体名篇评价
贡族衰亡《高老头》恩格斯所说:“他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清的一曲无尽的挽歌
资产者发迹《欧也坭·葛朗台》再现了青本主义剥削方式的演进史,这也是资本主义由崛起到成熟,到统治全世界的发迹史。
金钱罪恶《幻灭》金钱犹如无孔不入的黄色魔鬼,渗入到全社会的各个角落,收买了当权者的人心,使大人物堕落为“衣冠禽兽”。


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围绕《人间喜剧》中某个主题,自行拟定一个具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理想破灭不是没道理的,说大点不合历史规律,说小点没有现实基础——经济上、政治上、社会心理上的地基都缺砖少瓦……在王室衰微、群雄并起展开综合国力竞赛的时代里,即使渊博智慧如孔子,要在一国率先建成“礼乐之邦”,难免偏离历史方位,近于空谈,无助实干。

——摘自杨凯《中国梦的方位》

材料二   董仲舒、朱熹无疑是儒学思想史上两面耀眼的旗帜。他们虽然身处不同时代,但都是儒学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都从不同角度创立了完备的封建伦理体系,满足了当时时代发展的要求,复兴了儒学伦理思想的主导地位,推动了中国伦理学术思想的发展。

——摘自王兵、张霄《儒学发展史上的两面旗帜——董仲舒、朱熹伦理思想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不合时宜的社会“理想”,并分析造成孔子“理想破灭”的现实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朱熹为适应强化君主专制而创立的“封建伦理体系”有何差异,并指出形成这种差异的思想来源。
2019-04-13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霍邱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困难(0.1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形象

中国历史上的形象1.圣化:孟子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司马迁:“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
2.正统化:汉代董仲舒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来强行统一天下人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国家的意识形态。
3.僵化:宋代理学家就努力把孔子改造成只知维护天理,极力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
4,维新化: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认为“六经”是孔子为了“托古改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假托古人尧、舜的言论而写成的作品。
5.丑化: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认为孔子的忠、孝观点是维护宗法专制制度,痛骂孔子为“盗丘”,带情绪化的言论色彩,使孔子形象受到严重“丑化”。
世界历史上的形象完人: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格言。

——据张荣明《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十种形象》(节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9-04-10更新 | 652次组卷 | 17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0-2021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