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宋代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故就宋代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二   宋朝在疆域占领和控制能力相对比较差,军事实力相对比较弱,所以只能依赖文化和教化的力量,……通过弘扬儒家道统弥补疆域缺失带来的心理阴影。宋代以后儒学有了更多的拓展空间,儒学理念真正从上层下渗到了基层社会,成为普通民众遵循的信条。

——摘编自杨念群《“大一统”的命运:从“康乾盛世”到“晚清变革”》

材料三   宋朝时期,贫富差距扩大使得贫困问题凸显。政府根据居民财产状况界定,乡村拥有土地不足20亩或产业不足20亩等值的为“贫民”,以此为标准对乡村贫民的租赋、差役减免,对城市贫民的免役钱、房租减免;建立义仓等济贫仓储,养济院等济贫机构,安济坊、施药局等医疗救助和丧葬福利机构等。上述措施,大都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形成系列性的济贫法规。政府也鼓励精英和富民参与救济,颁布“安恤法”,对“鳏寡孤独、贫穷老疾”,令近亲、乡里养恤;出台“义仓法”,强制中上等税户交纳赈济贫民。

——摘编自张文、康文籍《贫困认知与宋朝社会保障的逻辑转变》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钱穆所说“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从官员选拔的角度阐释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指出宋代“弘扬儒家道统”的主要理论成果,并进一步说明这一时期“儒学理念真正从上层下渗到基层社会”的方式。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朝政府施行社会救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具体说明宋朝开始社会救济的新变化。
2022·江苏·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真题 名校
2 . 在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认为时间是一种天赋的,神圣的财富,时间不再是“走向永恒过渡”。他们在职业占用的时间之外,勤奋研究古典文艺,把珍惜时间、善于使用时间为座右铭。据此可知,人文主义者(     
A.追求经济利益B.专业从事人文研究
C.重视现实世界D.摆脱宗教信仰影响
2022-11-27更新 | 4703次组卷 | 36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5(浙江专用)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真题 名校
3 . 中国是纸的发明地,敬惜字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知书写用纸的发明可能是在(       
A.西汉B.唐代C.北宋D.元代
2022-06-14更新 | 4000次组卷 | 29卷引用:2022年6月浙江高考历史高考真题
4 . 思想的力量应时应势而发。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某一突出思想家书籍的目录作品目录

章序章节
第一章一般的法
第二章直接源于政体性质的法律
第三章三种政体的原则
第五章立法应与政体的原则相适应
第十一章建立政治自由的法律与政体的关系
第十二章建立政治自由的法律以及政治自由和公民的关系
第二十七章古罗马继承法的起源和变革
第三十一章法兰克人的封建法律理论与他们的君主国变革的关系

材料二   拿破仑的主要军事活动示意图


材料三   18751月,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有人据此宪法画出了相关的政治架构示意图


——以上材料根据张芝联《法国通史》《钱伯斯世界历史地图》等材料编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介绍这部书籍,并指出该书核心思想及其意义。
(2)阅读材料二,写出图中①处的重大战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该战役前后拿破仑政权在内政外交方面的重大举措,并据此分析拿破仑的主要军事活动所造成的历史影响。
(3)阅读材料三,有人说这部宪法实现了“总统、议会和内阁之间的权力平衡”;有人却说它只是在“纸面上确立了共和政体”。请您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简要地解释。
2022-03-16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之江教育评价联盟2020届高三10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更是历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一种观点认为“有教无类”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即孔子所言“性相近,习相远也”。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甚至兼济天下”的认识,孔子才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据施玉苓《浅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改编

材料二   宋明理学在给民族文化、民族进步带来损害的同时,也为民族传统留下了若干积极因子,这就是道德自觉的理想人格的建树。它孜孜讲求“立志”、“修身”、“涵养德性,变化气质”以完成“内圣”人格。所谓“内圣”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传统时代的最高表现形式。在这种精神追求的激励下,宋代士大夫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也空前强烈。

——摘自张全明、李文涛《中国历史大讲堂宋史十二讲》

材料三   梁启超将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的论述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其含义已与顾氏原义有了很大差别。顾炎武的原义实质上是政治哲学问题,强调士大夫理论关切的具体内容和处世行为的政治社会意义。梁启超则将国家振兴之希望,寄托于士大夫之自我社会意识的觉醒和才能道德水平之提升,强调士大夫的社会担当职责。造成两者差异之原因在于梁启超的现代启蒙思想背景,而顾炎武则基于中国传统经学的现实关切和理论品格。

——引自王进《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本义考论》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设定的高要求教育目标加以简要阐述。
(2)依据材料二,以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精神追求”为例,扼要说明“士大夫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也空前强烈”的表现。
(3)众所周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梁启超从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的论述中概括而来的,但其中的思想含义和思想背景都存在着差异。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
①从“士大夫理论关切的具体内容和处世行为的政治社会意义”的角度,解析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的具体内涵,并用一句话指出顾炎武的政治意图。
②从思想的角度,分析19世纪晚期梁启超“将国家振兴之希望,寄托于士大夫之自我社会意识”觉醒的社会背景。
2020-12-27更新 | 32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北斗星盟2021届高三12月适应性联考历史试题
6 .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新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中国思想的演进,正如韩愈、张载所指出,如果儒家将《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融合为一体,就可以“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这一理论工程,经过韩愈、张载等思想家的运送木石,到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由他们设计建筑,就有了理学大厦的创建,而且这一大厦之后仍在继续和完善,这是佛教与中土文化以及儒、道的高层次融合。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清初诸帝也像他们以前的辽、金、元代的皇帝那样,接过儒家的术语、方式和思想,将其用于拥戴和维护政治权威,而这也正是儒家那套东西的本意所在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在他(康有为)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家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汉代儒学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代中后期思想家为构建“理学大厦”所作的努力及影响。
(3)面对风云际会,时局变化,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吸收世界文明,日益丰富发展的过程。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有两种观点可供选择阐述①“清初诸帝接过儒家的术语、方式和思想,将其用于拥戴和维护政治权威”,请以康熙帝为例加以说明。②自道光以来,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立足儒家文化价值体系,赋之以时代使命,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2020-12-20更新 | 266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浦江、新昌中学三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战胜国可以剥夺德国的殖民地,解除其武装直至仅保留其警察力量,并使其海军列入大国中第五流的地位。但如果它感到自己在1919年的和约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它同样最终会从胜利者身上找到进行严厉报复的手段。在当前情况下,我认为最大的危险是德国可能把它的命运同布尔什维主义连在一起……

——劳合·乔治《草拟和约条款最后文本对和平会议的几点意见》

材料三   欧洲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超过了工业革命以来的任何时间段:20世纪50-60年代的增长率甚至超过了美国……这主要依靠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50年代,欧洲由于工厂的兴建,产业工人的数量迅速膨胀,但是到了60年代,工厂工人的数量也开始下降,而产量却持续提高。服务领域的人数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增加。欧洲和美国一样,开始从一个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向具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和服务产业的社会过渡,但是并没有危及工业产量的提高。

——迈克·亚达斯、彼得·斯蒂恩等著《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主义社会的道德观念。结合所学,指出在19世纪中叶对这种道德观念进行强烈批判的最典型的一部文学作品,并概括这类风格的文学作品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使德国“感到自己在1919年的和约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的主要条款,并概述该和约所带来的“最大的危险”。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2020-12-15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长兴、余杭、缙云中学三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理学的发生过程代表着一种能重新全面地指导人们社会生活的时代思潮的兴起。在这种时代氛围下,宋代士大夫的人生价值取向在整体上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即由盛唐时代对功名的孜孜追求转向道德精神的弘扬。主体伦理自觉意识的培育是宋代士大夫最为关心的事情。在这种精神追求的激励之下,宋代士林中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也空前强烈。

——范立舟《南宋全史》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伴随日本逐步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军民抗战情绪日益高昂,长城的形象已基本完全转向正面。钱穆《国史大纲》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毁内地长城,筑北边长城,皆为完成大一统的新局面所应有之努力,于中国大一统之形成,良有大功也,秦政不失为顺着时代的要求与趋势而为一种进步的政治。”《义勇军进行曲》“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也广泛流行。

——摘编自赵现海《二十世纪前期长城研究范式变迁与时代思潮》

材料三   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上(即中国奴隶社会何时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分期问题),两位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和范文澜,有不同的意见和热烈的争论。时任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主任陈伯达向毛泽东请示,毛泽东说要百家争鸣。……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说到: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两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选自《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朱熹的修养论和实践活动,阐释宋代士大夫精神领域的新气象。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安全的角度,指出古代长城的历史作用。概括近代长城特有的文化内涵,并举两例加以明。
(3)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回答:①概括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观点,并以毛泽东在国民革命时期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来说明他对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一句话概括毛泽东开创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史价值。②概述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家争鸣”的背景,并指出“双百”方针的内容与地位。
2020-12-15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长兴、余杭、缙云中学三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9 . 下图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播线路图,说法正确的是
A.①D于公元14世纪经由印度传至欧洲
B.②的传播为资产阶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C.15世纪德国出现受③影响面制成的金属活字
D.①的发明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显著
10 . 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科技、思想往往是在不断的“超越性”中前行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将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锯板刨平,在薄而透明的绵纸上写上文字,字面向下对贴到木板上,用刻刀按反面的字形将字刻出,即成为书板。在书板上刷墨,然后以纸覆盖匀拭,使文字印到纸上成为正字,揭下来,就成为印刷品。用胶泥制坯,一坯刻一字,用火烧硬,成为字印。在铁板上敷设松脂、腊、纸灰合成的黏合剂,上置铁框,将字印排列镶嵌于铁板之上、铁框之内。用火烘烤铁板,使黏合剂稍微熔化,然后以一平板覆压字面,使其平整,即可印刷。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极重之势,其末必轻,轻则反之也易,此势之必然者也。顺必然之势者,理也;理之自然者,天也。君子顺乎礼而善因乎天,人固不可与天争,久矣。”

“天地之德不易,天地之化日新。今日之风雷非昨日之风雷,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人类应该建设一个“理想的家园”,这个家园应该是具有某种“超越性”的“家园”,……换言之,“应该”是具有某种“神性”或可以与“天上的家园”形成某种“映射关系”的“家园”。这就是说,“理想”的“地上”“家园”同时也“应该是”可以从“大地”“升华到”“天上”的“家园”。在工程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人类精神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类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绝不能“堕落”为“仅仅”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人类必须具有一定的“超越性”。

——引自汝信、李惠国《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及其现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发明的两项印刷技术,并分析后者“超越”前者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2)仔细阅读材料二,用荀子的一句原话写出其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概述王夫之对荀子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3)为了建设一个“理想的家园”,古人提出了“天人合一”这一“超越性”主张。这种“超越性”主张既体现在精神家园的建设上,又体现在物质家园的建设上。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庄子、董仲舒、陆九渊有关天人关系理念的“超越性”论述。②长城、故宫(旧称紫禁城)、皖南古村落等建筑工程技术具有“超越性”的表现。
2020-11-16更新 | 25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1届高三11月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