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任何一种文化都由曲线前进,有时上升,有时下降,只看历史上各时期之治乱兴衰,便可见其文化进退升沉之大概。春秋时代,文化种子埋藏在贵族阶层。孔墨新生机,从下层崛起。此时期为中国文化最有生命力之表现时期。东汉末,文化种子埋藏在大门第,而不免为老庄清谈所腐蚀。唐末五代,文化种子或则逃避至十国、如蜀、如唐、如闽、如吴越,多数都埋藏在山林寺庙与书院中。直到宋兴六七十年后,始有起色。元末埋藏在社会下层,当时南方经济好,书籍流传易,故文化种子得到处留存。清朝入主,文化种子埋藏在社会各阶层者,亦深亦厚。

——摘编自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看法,并加以阐释。(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 . 宋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韵文化,赓续千年

宋韵文化是宋代生活习俗、制作工艺、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社会规范、政治理念等的总和,集中反映了宋代思想观念、人文气质、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是宋代独有的时代精神特质,是高度浓缩的精神要素集合。它是见之于学术思想的思辨之韵、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发现发明的智识之韵、生产技术的匠心之韵、社会治理的秩序之韵、日常生活的器物之韵。作为中华文明史上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宋韵文化产生于宋代,但又不局限于宋代,体现了一种积淀、一种渗透、一种传承,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王国平《研学宋韵:关于宋韵文化的思考》

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视角,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宋韵文化“独有的时代精神特质”的理解。(要求:观点提炼准确,史实运用合理,论述逻辑清晰。)
2023-03-26更新 | 969次组卷 | 10卷引用:(主观50题)主题03辽宋夏金元多民放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3 . “卢梭并不认可启蒙思想家的怀疑精神能够把人们的心灵从对自然、对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的说法。他认为,人们过度依靠理性,就必然失去了自由的意志和过上自主而自然生活的可能。理性只适合用以建立一种人为的政治社会,而不适用于培养自然的习性与美德。”据此可知,卢梭(     
A.主张用情感取代理性B.背离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C.注重自然情感的驱动D.试图调解理性与神学的矛盾
2023-03-24更新 | 2016次组卷 | 19卷引用:专题12 近代早期的世界(手工工场时期)-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题源解密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真题 名校
4 . 在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认为时间是一种天赋的,神圣的财富,时间不再是“走向永恒过渡”。他们在职业占用的时间之外,勤奋研究古典文艺,把珍惜时间、善于使用时间为座右铭。据此可知,人文主义者(     
A.追求经济利益B.专业从事人文研究
C.重视现实世界D.摆脱宗教信仰影响
2022-11-27更新 | 4766次组卷 | 36卷引用:专题06推理推断类选择题-高考历史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真题 名校
5 . 中国是纸的发明地,敬惜字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知书写用纸的发明可能是在(       
A.西汉B.唐代C.北宋D.元代
2022-06-14更新 | 4024次组卷 | 29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模拟题汇编—专题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6 .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追求人性,摒弃了宗教教条,关注的重点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上述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A.人文主义内涵的扩展B.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在反对沙皇专制制度和东正教的斗争中,俄国形成了唯物主义思想传统,因此,普列汉诺夫、列宁等人正是在批判地继承俄国唯物主义思想传统的同时,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列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俄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相统一的理论,为十月革命胜利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传播也受到修正主义的冲击。对此,普列汉诺夫首先批判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哲学口号;列宁不仅批判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而且批判了修正主义在俄国的变种合法马克思主义,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始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在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传播过程中)胡适主张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认为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没有用处的。基尔克社会主义者梁启超、张东荪认为中国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上述非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三次论战,马克思主义由此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

       ——以上材料均转引自孙大为《中俄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之比较》


(1)依据材料,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俄两国传播过程中呈现的共同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分析比较中俄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有何异同点。
(3)结合2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史实,谈一谈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践性”和“时代性”。
2021-04-23更新 | 397次组卷 | 4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考点25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8 . 沙龙文化的发展历史,既是一部文化史,也是一部政治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沙龙”一词的原文是salon(客厅)。是上流社会社交的中心。14、15世纪,沙龙开始发展起来了。在那不勒斯国王罗伯特的宫廷里,人们仔细谛听着薄伽丘与彼特拉克的学术谈论。在16世纪的梵蒂冈,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皇宫里,在马尔比诺城堡的聚会中,宫廷的沙龙与贵族的沙龙在繁华与人文之风中竞相角逐。从根本上说,有闲阶级的存在是沙龙存在的基本环境。18世纪是法国沙龙发展的鼎盛时期,从路易十四时代的庄重谢幕到摄政王时时期的尽情狂欢再到路易十六登基后励精图治的改革,以及最后大革命的激情爆发,这是一个狂飙突进式的过程,这是个处在大张大阂的剧变当中的世界,各种观念冲突激荡,思想空前活跃。18世纪的沙龙是属于启蒙时代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喜剧、哲理小说都要先在夏特莱夫人的沙龙里朗诵再复印。19世纪中叶,由于贵族制度的彻底消亡,工业革命的兴起、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文化批判的公众成为文化消费的公众,资产阶级倡导的简朴、物质之风主导着社会的潮流.沙龙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全部基础而淹没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了。

——摘编自肖琦 《法国文化:沙龙的演变与法国大革命》


(1)编写一幕18世纪发生在法国沙龙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法国当时政治、经济或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 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西方近代以来沙龙的发展变化,说明沙龙的历史是一部“文化史”。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9 . “礼”是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中国的社会秩序和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

——礼的力量。——宋石男《孔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

材料二   复生(注:谭嗣同的字)所谓以心力解劫运者,仁,即心力也,心力之表见曰通,其所以害夫通者则曰礼、曰名。盖通必基于平等,而礼与名皆所以害其平等之物也。礼与名之尤大者则曰三纲五常,曰君臣、父子、夫妇。而君臣一纲尤握其机枢。……久而成劫运,其祸皆起于不仁,求反于仁而强其心力,其首务在于冲决纲罗,而君统之伪学尤所先。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   在“礼”的演进发展中,它始终未失其神圣的意味,显示出了中国社会和文明的重要特点。……不仅宫廷,而且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通过“礼”来规范他们的生活,以达到与有序的自然相一致。

——安乐哲、郝大维《孔子哲学思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礼”的认识,并归纳“礼”与“仁”的关系。
(3)据材料三,说明作者肯定“礼”的依据。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析“礼”对中华民族社会秩序与文化养成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10 . 孙中山先生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斯为积极之目的也。

——1919年《三民主义》

材料二   1920年10月31日,苏俄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致函孙中山,表示坚信中国人民“将会走上与帝国主义的世界性压迫进行斗争的道路”,希望建立贸易关系和相互友好合作。随后孙中山与苏俄越走越近,思想上也完成了以“英美为师”到“以俄为师”的转变。在著名的《孙越宣言》中,两国达成了反对世界列强进行民族压迫等一系列的共识。在孙中山的文章著作和讲话中,都能体现出那种昂扬向上的国际主义般的民族主义精神和与世界各民族并驾齐驱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

——陈天翔《论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变化及对中华民族的构建》

材料三   我们今日要把中国失去了的民族主义恢复起来,用此四万万人的力量为世界上的人打不平,这才算是我们四万万人的天职。列强因为恐怕我们有了这种思想,所以便生出一种似是而非的道理,主张世界主义来煽惑我们。说民族主义过于狭隘,应该提倡世界主义。近日中国的新青年主张新文化,反对民族主义,就是被这种道理所诱惑。但是这种道理,不是受屈民族所应该讲的。我们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才配得来讲世界主义。

——1924年《民族主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发展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思想转变的背景以及由此展开的实践活动。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内涵,并说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