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诚能大小增修,讵非军国交便?战舰有尽,而出鬻之船无尽,此船厂之可推广者一。火器亦不徒配战舰也,战舰用攻炮,城垒用守炮,况各省绿营之鸟铳、火箭、火药,皆可于此造之。此外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机、火轮车、自来火、自转碓、千斤秤之属,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以前民用,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

——《海国图志》

材料二……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何至坐视彼族越九万里而群逞披猖,肆其非分之请,要以无礼之求,事无大小,一有龃龉动辄称戈,显违公法哉!故议院者,大用之则大效,小用之则小效者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材料四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是故变之途有四,其一如日本,自变者也。其二如突厥,他人执其权而代变者也,埃及高丽等国皆是。其三如印度,见并于一国而代变者,越南缅甸等国皆是。其四如波兰,见分于诸国而代变者也。……彼犹太之种,迫逐于欧东;非洲之奴,充斥于大地,呜呼!夫非犹是人类也欤!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他提出这种思想的目的何在?

(2)材料二中的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个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是什么?在此种思想指导下,他们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他们提出这种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郑观应的说法对吗?在当时的中国能设立议院吗?为什么?

(4)材料四与材料一、二的观点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主轴,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纸烛:灯笼)”其人默默而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李贽自称)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李贽《焚书》卷三

请回答:

(3)材料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

2018-09-30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整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练习1

3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一姓之兴旺,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1)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主张的共同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3)谈谈你对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主张的看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杜甫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极大提升,苏轼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他曾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这反映了宋代
A.人物评价标准逐渐统一B.文学欣赏渐趋于世俗化
C.诗人地位由评论家决定D.理学思想影响人物评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遣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法苟不善,虽古先吾斥之;法苟善,虽蛮貊吾师之。尝博览夷书而得二事焉,不可以夷故而弃之也。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

——摘编自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材料二1895年,康有为得中进士,授官工部主事。529日,在《上清帝第三书》中,再次阐述变法的理由和步骤,提出富国、养兵、养士、练兵的自强雪耻之策。接着,又上《第四书》,正式提出“设议院以通下情”的主张。817日,创《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冯桂芬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冯桂芬与康有为二者思想间的联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见孔子
A.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B.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
C.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D.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
2016-11-27更新 | 183次组卷 | 23卷引用:【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测试)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王阳明说:“有忠君之心,即有忠君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君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哉!”王阳明旨在
A.强调伦理道德B.重视知行合一
C.宣扬格物致知D.说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021-12-11更新 | 195次组卷 | 19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3、4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3)结合以上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2019-06-25更新 | 93次组卷 | 16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周周清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明末清初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他意在强调(  )
A.郡县制的改革迫在眉睫
B.郡县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C.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
D.郡县制是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产物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二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材料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即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李贽的观点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并分析原因。

(2)材料三中,黄宗羲把批判的矛头分别指向了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思想?

(3)黄宗羲的思想实质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2017-10-0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练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