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9 道试题
1 . 晚清报刊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一部晚清思想文化的发展史。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西方报纸和传教士相似,紧随西方对华政治上的成功出现于中国。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出版于广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年)很快突破了宗教范围,科学、文化的内容不仅超过宗教,开始设有新闻、言论专栏,成为中国本土的第一份中文外报。广学会是英美传教士和外交人员、商人等在上海创立的出版机构,其主办的《万国公报》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西学的最重要刊物,晚清知识界风行一时的《泰西新史揽要》和《中东战纪本末》两书即首先在该报连载。该刊读者群处于中国上层,其中包括李鸿章、张之洞、孙家鼐等大员,清政府涉外中枢总理衙门也是其订户,此外,读者还包括王韬、孙中山等。据统计,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近200种,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80%以上。

——李礼《转向大众:晚清报人的兴起于转变(18721912)》

材料二   18958月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首先在北京创办了《中外公报》,分类介绍国内外时事,刊载当下时评,宣传维新变法。不久,上海强学会成立,康、梁又创办《强学报》,确立宣传维新变法的办报宗旨。这两份报纸虽然很快遭到清廷的封禁,仅前后发行数月,但近代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事业却就此发端。1896年以后,《时务报》《知新报》《国闻报》《湘学新报》《湘学报》等维新报刊相继创办,其中最为著名的如《时务报》《国闻报》等为维新运动推波助澜,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据有学者统计,甲午后至1898年间国人所办报刊达50余种,形成近代中国历史上创办报刊的第一个高潮。

——黄顺力《大众传媒与晚清革命论略——以思想史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报刊业早期发展的特点。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你如何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争后报刊业全面繁荣带来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24年12月,毛泽东在家乡韶山养病期间,通过走亲访友等形式进行社会调查,写成《中国佃农生活举例》一文。下表根据该文列举的一个佃农家庭一年收支情况整理而成(单位:银元)。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农民强烈的斗争精神   ②说明农村存在入不敷出现象
③数据较为全面并且具体细致   ④体现毛泽东注重实际的作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巨大。导致下图数据变化的最主要因素的是
A.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B.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确立
C.《义务教育法》的推行D.“科教兴国”战略实施
4 . [新中国的新闻话语]

材料   1956年,《人民日报》以《致读者》为号角,宣布改版开始,阐明改版内容:扩大报道范围,多发新闻;开展自由讨论,阐发社会言论;改进文风、活泼空气。社论指出,“人民日报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有许多问题,虽然已经有了正确的答案,应该在群众中加以广泛的宣传,但是这种宣传也并不能排斥适当的有益的讨论。相反,这种讨论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认识答案的正确性”。据改版后78两月的统计,62篇头条新闻中,反映经济建设的31篇、文化教育5篇、人民生活5篇,会议新闻2篇、涉外新闻14篇、公告性新闻4篇。

——摘编自邓铭《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与新闻理论话语重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的背景,并谈谈这次改版对新时期我国新闻发展的启示。
2022-12-0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随州市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下表是中国1977年到1985年高校招生相关数据简表,这一表格能够反映出

A.大学招生人数持续增加B.高等院校的录取比例得以持续提升
C.恢复高考初期生源最好D.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稳步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关于孔子的文章在1913年83篇,1914年54篇,1915年70篇,1916年66篇,1917年50篇,1918年37篇,1919年25篇。其中,1913-1915年几乎全是尊孔之作,1916年及以后关于孔子的文章数量逐年下降,文章的主题也才逐渐转向批孔。下列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政治环境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B.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C.民国初年儒家思想仍然曲折发展D.辛亥革命带来文化观念的变革
7 . 依据莫斯科电台公布的苏联第四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数据,工业年增长速度达到23%,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了73%,国民收入比1940年实际增长了64%。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世界大战客观上有利于工业型国家发展B.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了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C.斯大林模式的优越性逐渐显现D.大国之间的合作是经济高增长的有力保障
2020-02-20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第6次月考试历史试题
8 .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某一时期有关党的教育思想研究的关键词频次、中心度的统计节选。这反映出我国教育(     
A.开始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B.凸显劳动教育的主体地位
C.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D.体现服务国家建设的追求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曹松叶《宋元明清书院概况》统计,明朝书院共计1239所,其中嘉靖年间最多,占总数的13%:万历年间次之,占总数的71%。明中叶以后书院之所以兴盛起来,主要是因为科举越发化,官学有名无实,一些理学家如湛若水和王守仁等人,为救治时弊,多立书院控徒讲学。他们的弟子也纷纷建立书院,于是,书院讲学之风盛行一时。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文化专制越来越严重,不许自由讲学,朝廷曾先后4次下令禁毁书院。但是,因书院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不久又得以恢复,最著名的是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复建的东林书院。

——摘编自刘丽平《简明中外教育制度史》

材料二   1874年,唐廷枢、徐寿等人创办的格致书院,其考试内容包括天文、算学、医学、制造、化学、兵器与地质等,已经不限于学习西方技艺而已。同时,西人教会在华创办了一些教会学校,以上海的圣约翰大学为例,先设西学、国学和神学,后来在文学、理学、医学、神学四个学院开设西语、数学(代数和微积分)格致、天文、化学、金学(即今日的力学)地学、航海诸项课程。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书院发展的历史背景,并指出明代书院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学院发展的背景和特点。
2022-03-2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乐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据有统计1956年至1957年中国出现的文艺期刊就有18种,原有刊物质量也有提高,版面扩大。文学艺术界的许多作家、艺术家也扩大生活视野,开拓新的题材和主题,采用多元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取得了累累硕果。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文化生活。此现象
A.体现了教育对科研的促进B.是清算林彪江青“左”倾路线结果
C.说明我国科技取得巨大进步D.是“双百方针”推动的结果
2022-03-2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乐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