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030次组卷 | 64卷引用:辽宁省朝阳育英高考补习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表格,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

时期
译著类别
译著来源
总计
应用
科学
自然
科学
历史
地理
社会
科学
哲学
艺术
英美
日本
1850—1899
40%
30%
10%
8%
3.5%
85%
15%
567种
1902—1904
10.5%
21%
24%
25.5%
11.3%
16.8%
62.2%
573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50—1904年中国译著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材料二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人物
生活年代
言论
顾炎武
1613—168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日知录》
魏源
1794—1857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海国图志》
陈独秀
1879—1942
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新青年》3卷5号
《答顾克刚》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3)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2016-12-08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
3 . 世界文明的发展是各种文明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结果,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的过程中出现过“中学西传”为主到“西学东渐”为主再到如今东西文化双向交流频繁的演变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所著《农政全书》包含了一部分西方新知识,还同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林则徐虎门销烟,编写《四洲志》,购置西方大炮加强防务。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赞誉俄国革命为“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和世界的新潮流”,并且预言20世纪的文明将以俄国革命为契机而发生巨变。
——摘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徐光启、林则徐对外部世界认识或态度的不同。
(2)概括指出材料二体现的三种基本主张。归纳这一时期中国在学习世界文明方面的突出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的认识。
2015-12-3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辽宁沈阳二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唐以后的总的趋势是向平民社会发展,文化的基本精神是突出世俗性、合理性、平民性。对整个宋明理学的评价应当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来进行,它是配合、适应了社会变迁而产生的整个文化转向的一部分。当然,思想的发展也有历史的渊源。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心性见于《孟子》,天理人欲出于《礼记》,这些经典的问题经过理学家们的不同诠释赋予了新的意义。

——摘编自陈来《宋明理学》

材料二   王阳明所处的明代中叶,社会处在动荡之中。统治阶级面临着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的道德危机。科举作为选拔经邦治国人才的制度日益僵化,官僚士大夫和一般知识分子都信奉程朱理学,治学偏重格物致知。王阳明感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的情况,他从各种经历中深刻体会到,要救深陷危机的明王朝,单靠镇压是不行的。要从思想上消除人们对封建制度的反抗意识,做到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一味地强调知行为两件事,过分割裂了知行的关系,导致不能将道德知识付诸道德实践的情况。“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他提出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和行并作一件事,将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以便消除以前程朱学派一味强调知先行后而带来的知行脱节的情况。

——摘编自刘子旻《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有什么时代背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理学出现的原因,并分析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的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对程朱理学的发展及其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学者认为,16世纪开始的欧洲宗教改革把基督教社会按统治者的宗教偏爱而划分,把世俗和宗教权威合到一起,因而把世俗制度扩大至整个民族。同时,人们不仅知道有其他种族的人民,而且也知道有各种不同的语言、趣味、文化习惯和宗教。这说明欧洲宗教改革后
①产生了全部的基督派别          ②实现了人与社会的双重觉醒
③出现教会从属于国家的趋势   ④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6 . 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圣人为天地立心,就像孝子为一家打主意。圣人为生民立命,就像孝子为一家立家业。若无孝子,这一家会离心离德,也会倾家荡产。若无圣人,则天地之道亦几乎熄。其意在
A.强调孝道的重要作用B.倡导树立社会责任感
C.主张克服过度的欲望D.说明儒学的衰落趋势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7 .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韩非子认为:“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反映该时期
A.血缘政治不复存在B.顺应社会变革趋势
C.思想领域出现融合D.平民阶层诉求实现
8 . 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对当时社会问题的主张。该表内容反映出当时
A.社会发展助推文化转型B.多途径解决国家的治理问题
C.各家学说出现融和趋势D.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2022-01-03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从宋末元初开始,下层文人和通俗文学在文坛上取得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到了明代,下层 文人不仅占据了小说、戏曲作者的大部分,而且越来越多地跻身传统诗文领域。造成这一历史趋势的重要因素是
A.上层文人腐化堕落B.传统四民社会瓦解
C.雅俗文学开始分流D.市民阶层力量壮大
10 . 南宋士大夫试图以“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伦理自觉来追求成圣成贤,当国家危难时,他们舍生取义,毁家纾难,据《宋季忠义录》,南宋末年这样的节义之士就有500多人。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成为了官方学说B.民主意识的萌发
C.三教融合的趋势显现D.理学思想的影响
2020-11-19更新 | 219次组卷 | 17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八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