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加强国防经济建设和156个重点项目,推动工业化建设,发展合作社进行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上述基本任务,“一五”计划还提出了12项具体任务和相应的重要指标:以大力发展重工业为方针,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也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贸易业,培育各方面的人才,加强人员综合素质,要逐步改善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合作,继续创新手工业,加大生产和出产速率,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摘编自席芬芬《建国初期的工业化进程研究》

材料二   “双百”方针的提出与确立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国际和国内背景。它是在汲取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的前提下,“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是在国家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上提出来的。”“双百”方针非一朝一夕之功。1951年,毛泽东谈到了“百花齐放”;1953年提到了“百家争鸣”;1956年,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明确了其地位。

——摘编自徐骁《“双百”方针的历史演变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新中国“一五”计划与“双百”方针的关系。
(2)根据材料一、二,简析“双百”方针提出并贯彻实施的历史意义。
2024-01-31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抗战后,面对战争的硝烟,各种论调此起彼伏,“速亡论”和“速胜论”随着战争风云的诡异多变与战场形势的急速演进,不时甚嚣尘上……1938年5月,毛泽东连续发表文章,系统地阐述了持久战的理论,并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毛泽东不仅将战争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而且还从中日双方实力的基本情况及其相互转化的演变态势上,指出了各阶级敌我力量变化的基本趋势。

——摘编自中青网《毛泽东写作〈论持久战〉》

材料二   1937年8月11日,周恩来在南京国防会议上,就中共中央关于全国抗战的持久防御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作了阐述,对国民政府制定全国抗战的战略谋划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南京国防会正式确定了持久消耗的战略方针,作战规划最终落实在持久抗战主旨上……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认为毛泽东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故将《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让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以此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摘编自王先明《中国近代史(1840—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持久抗战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持久抗战思想引起国民政府及将领共鸣的原因及持久战思想的影响。
2023-03-0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儒学继承了商周时期的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希望统治者实行仁德之治,善待、关爱民众。同时,他主张富民、惠民,提倡“仁者爱人”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理论,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观点。和谐思想是儒家思想中又一个核心理念。孔子提出“身”“家”“国”相统一的和谐关系,即“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通过修身、齐家、治国的顺序,达到“天下平”的目的。孟子主张“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强调了和谐理念中的善治和秩序良好。荀子积极倡导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其政治和谐思想的核心是“隆礼重法”,他把“和齐百姓”、人民安居乐业视为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李森《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中的和谐发展思想》

材料二   刘邦统一天下后,国家残破、经济凋零,内有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控制着大片土地和大量人口,外有北方强敌匈奴伺机骚扰。这种局面决定了刘邦在建国之初,既不能用法家思想治国,又不能用儒家思想安邦,只能选择黄老之术。汉武帝即位之日,正是西汉国力雄厚之时,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性,加上国力允许的客观条件,决定了他对内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政体,对外勤用兵,征讨匈奴以除边患,同时开疆拓土。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国家必须从多方面转轨变型,而这就需要一个权威的思想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其政治任务服务。黄老之术“出世”的性质和“无为”的取向,与其政治抱负处处相左,于是他必然要以新的思想取而代之。

——摘编自樊海永《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学的核心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统治思想的变化及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基督教教会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文艺复兴提出了新的人神关系,强调个人的可完善性:“上帝造人的目的是要使这个世界得到完善。”宗教活动以“信”为基础,如果它成了神职人员谋取利益的手段,干涉了个人的信仰,宗教的体系也就出现了问题。罗马教廷原本属于罗马帝国,后成为全欧洲的精神领袖,凌驾于皇权之上。随着英、法等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教皇将原本由整个西欧承担的经济重负全部转移到分裂的德国和意大利两国人民的身上。

材料二   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路德宣称“属灵阶级”和“世俗阶级”是平等的;《圣经》的权威高于教皇和教会,而且平信徒也可以根据信仰解释《圣经》,世俗的皇权在教皇之上,有权召开宗教会议。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闵采尔领导农民和平民掀起了新一轮宗教改革,主张信仰得救,号召用暴力手段建立人人平等的“千年天国”。战争遍及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区,教会财产流失,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很多诸侯国成为路德派新教国家,“教随国定”原则被确定,各诸侯国有权决定自己臣民的信仰,路德派取得合法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丁·路德改革的原因和贡献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宗教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2023-07-2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代科学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受人文主义思潮的复古影响,对观察实验和数学方法加以发扬。绘画中所体现的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的关注,对人体的真实的写照,推动新解剖学的问世。人们开始主动的认识和研究自然界,而不是像中世纪时那样被动地接受关于自然界的已有的结论。近代科学得以确立的两大基本方法:数学和观察实验方法,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极大地发挥和深化。

——摘编自杨渝玲《文艺复兴:近代科学产生的艺术背景》

材料二   17世纪末的英国,自然哲学家们通过仪器公开展示他们所揭示出的自然界中规律性地联系。手工艺者们通过当时遍布英国各地的工艺学院学习到了最新的化学和机械知识,并将其应用到生产中,创造出新工具、新机器或者改进旧的机械。企业家和工厂主们则试图和手工艺者、受过科学教育或有文化的工程师联合起来,创造出新的产品或者新的生产工艺。这产生了一个不断加速的技术革新流,所涉及的领域包罗万象,从不起眼的农用工具和螺丝车床,到全新的纺纱机和新式动力与运输机械如蒸汽机、汽船和铁路等。整个17001850年,工业发明的中心在英国。由于其一系列至关重要的发明和革新以及蒸汽动力技术的使用,英国直到19世纪中期时仍然是全世界最领先的国家。

——摘编自戈尔斯通著《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1)根据材料一,说明文艺复兴与近代科学崛起的联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推动性因素。
2023-07-03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历史上看,真正有影响、有作为的哲学,都不是远离时代的哲学;而且,越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越是哲学大发展的时代。如西方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近代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都是产生于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他们的思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并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丰子义《哲学要回应时代的呼唤》

材料二 欧洲思想的近代转型从14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始,其后经历了16世纪的宗教改革、17世纪的科学革命等多个阶段,至终迎来18世纪启蒙运动的高潮,而其后果就是法国大革命,前后历时足足有五个世纪之久。

——摘编自陈方正《牛顿学说在欧陆的传播与启蒙运动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哲学家的思想主张和其主张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并分析该时期哲学家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欧洲思想转型的主要因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整个西方艺术发展的历史看,作为人类自我探索的手段之一,艺术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是高度一致的,特定的艺术风格和流派总是特定历史条件和特定社会生活要求决定的。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并非一成不变,它始终处于发展之中。通过对艺术的历史了解和探究,不仅加深我们对艺术活动意义的理解,而且直接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于历史本身的理解。这也正是艺术鉴赏的意义之一。


简介:拉斐尔于15141515年间创作,画家尽情展现着曲线造型天赋,人物形象柔媚丰满,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大师的美的理念,现藏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庇蒂美术馆。

简介:由吕德创作,是法国浪漫主义代表性作品,完成于1836年,是一座歌颂法国大革命的史诗性作品,它那巍峨磅礴的气势长久地震撼人心。其位于巴黎地标性建筑凯旋门的右方。

——摘编自封钰著《西方美术精品赏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拉斐尔创作木板油画《椅中圣母》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吕德创作浮雕《马赛曲》的时代背景。
2022-07-1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的欧洲沉溺于信仰的狂热之中,那是宗教改革和战争的时代。到了17世纪,信仰的热情逐渐冷却下来,变为哲学的思考和科学的理性精神。18世纪,欧洲的精神继续从17世纪的形而上学和理性下降到形而下的尘世,成为偶然和杂乱的感觉经验。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和唯物主义者也高举“理性”旗帜。笛卡尔和斯宾诺莎都声称要服从理性的节制,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他们是沉思的学者。启蒙思想家猛烈地批判封建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而他们本人则随时准备进巴士底狱。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他们不再像17世纪那样用理性去证明和限制宗教,而是像人文主义者那样断言宗教是荒谬和欺骗。

——摘编自陈锐《略论欧洲启蒙运动的历史和本质》

材料二   伏尔泰尖刻地抨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他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恶棍”,不过伏尔泰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他说“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他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他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主张开明君主制。尽管在他所处的时代审查制度十分严厉,伏尔泰仍然公开支持社会改革。雨果曾评价说:“伏尔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摘编自雅瑟《伏尔泰:法兰西思想之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启蒙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的主要思想并说明其实践意义。
9 . 发展、合作、共赢是人类文明前行的必由之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电成了工业化国家重要的动力来源。电梯的出现可 以使人们将楼层加高,由此建筑业快速发展,摩天大楼得以出现;有了电,有轨电车和 地铁出现,带来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电自身具有正负极性,利用这些性质可以让物 质发生化学变化,由此催生了许多新的产业并引发传统产业的革命,如冶金业在没有电 之前,人类只能生产金、银、铜、铁、锡和铅等少数金属,而且很难做到精纯。但是有 了电之后,冶金业迎来新的发展,产生了其他金属和合金的制造。电还影响了各种电器 的发明,改变了社会生活。

——摘编自吴军《文明之光》

材料二   1819 世纪以来,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 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帕特里克 ·奥布莱恩认为,就欧洲的工业化 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 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欧洲经济发展》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电力广泛应用带来的影响, 结合所学指出该时期生产组织形式发 生的变化并做简要评价。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角度概述 18— 19 世纪欧洲“从传统社会到 现代社会”转变的主要表现。请指出帕特里克•奥布莱恩观点的不合理之处并说明理由。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以来,城市贵族和富裕的商业资产阶级乐于将自己的子女送至大学和各类专门的学校。16世纪末,威尼斯成年男性的识字率提升到33%,成年女性的识字率约为13%。印刷书籍不仅成功颠覆了中世纪手抄书制作烦琐、流通缓慢、价格昂贵的“奢侈品”印象,更以其多样的装帧设计、丰富的内容题材、低廉的价格和快速的流通渠道,满足了社会不同阶层对书籍消费的需求。除了针对专业人士,如教士、律师、人文主义学者等出版的大开本、装饰华丽的职业用书之外,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也开始流行小开本、对页、便携的通倍读物和方言书籍。购买和收藏书籍成为意大利人民文化消费活动的一大亮点。

——摘编自尚洁《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文化消费》

材料二   17世纪末,英国报纸行业发生巨变,非官方的报纸《邮政男孩》和《邮政人》出版,占据了英国社会市场。到18世纪时,报纸行业已经颇具规模。1702年,英国第一份国家性质的报纸《每日新闻》诞生,随后各种全国性报纸纷纷出现。18世纪中期,伦敦许多报纸发行量已超万份,比如服务于工人阶级的《手工艺人报》。这些报纸除了向特殊人群提供专门信息外,还大量刊登政治新闻,是民众了解国内外政情的重要媒介。报纸也成为当时阐释社会活动之思想的重要平台。

——摘编自贺添奕《试论17〜18世纪英国民众阅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5〜16世纪意大利盛行购买和收藏书籍之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7世纪末以来英国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