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儒家倡导“内圣外王”、“修齐治平”,要求将内在的思想外化为积极的事功,兴邦治国,教民化俗。同世界上其他古老民族的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具有特别顽强的生命力和延续性。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鼓舞和激励着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18世纪的西方多数启蒙学者,把中国描述为一群有理性哲人治理的“模范社会”,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理性的完美体现。在赞关中国的思想与政治时,伏尔泰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他称中国人“是在所有的人中最有理性的人”。

材料二   梁启超把卢梭、孟德斯鸠作为自己的老师,把学习18世纪启蒙文化作为自己追求、向往的目标。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卢梭的民主学说,批判清王朝,反对改良派,号召民主革命。邹容的《革命军》明确借用了卢梭自由平等的思想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1913年严复翻译了《法意》即《论法的精神》,使启蒙思想在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启蒙思想经过中国学者的融通整合,在中国文化领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材料三   作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后果,“文化全球化”不仅成为资本掠夺的一种新的形态,国家文化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被历史地和现实地推到了主权国家面前。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李淑梅《中西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理性”的表现,并分析西方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文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启蒙思想对近代中国的重要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文化全球化”的认识。
2020-04-2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思想和科学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进步。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初)知识界探讨明亡的深层原因,认为“宋明虚文日多,实学日衰,以诵读为高级,以政事为粗豪”。黄宗羲指出学问必须以儒家“六经”为根底,应关心国计民生。


(1)依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的主张及其产生的思想背景。

材料二   张之洞的《劝学篇》论证了变通之道:“器非求旧,惟新,《尚书》义也;学在四夷,《春秋》传义也;……温故知新,三人必有我师,择善而从,《论语》义也”。“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2)请评价张之洞的观点。

材料三   西方首创科学革命,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意义,恐怕是无论怎么强调也怎会过分。近代东方曾有一些人鼠目寸光,只看到科学革命的“形而下”(注:指具体的事物)的意义……“中体西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诸如此类的论点都与这种对科学革命的片面理解有关。其实科学革命显然还有“形而上”(注:指思维活动)的一面,就是说它凸显了理性的价值……以科学的精神来重塑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

人文主义演变的轨迹与科技进步的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交叉互动、共同发展的关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3)请结合史实论证人文主义与科技进步之间“交叉互动、共同发展”的观点。
(4)材料三中把“中体西用”论点称作“鼠目寸光”。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0-04-1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政治分权说

材料一   洛克将国家主权分为三个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立法权决定了国家的形式,是制定和公布法律的权力,它必须由民选的立法机关来掌握,立法权是不得转让的;……行政权与外交权相互联系紧密,都应交给国王或行政机关掌握。这三种权力不是平行关系,立法权居于最高的地位,行政权和对外权从属于立法权。

……立法机关属于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但它必须在一定范围内行使。……并且,国家在未经人民允许的情况下,不得取去任何人的任何财产。政府既然是人民通过社会契约产生的,人民也就有权解散政府重新组建新的政府。

——《<政府论>读书笔记》

材料二   孟德斯鸠在总结洛克分权理论的基础上,将国家权力一分为三,既立法权、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国家权力是不能在一个人或一个机关手中的,否则公民的权力没有保障。他说:“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同时,孟德斯鸠还主张权力的相互制约。在他看来,一个自由的健全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权力受到合理、合法限制的国家,因为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限制权力。

美国的汉密尔顿、杰佛逊等人一方面将“分权理论”具体运用到了国家机构的创建和宪法的制定实践中,从而使“三权分立”由理论变成了现实。同时他们又发展了“分权理论”。如将联邦与各州的纵向分权与制衡也纳入分权体系之中,主张设立两院制的国会以使其相互制约并与行政权、司法权分立制衡等。

——《论权力制约的原则》


(1)洛克和孟德斯鸠的“政治分权说”分别针对当时英法两国哪些社会现状和问题而提出?
(2)根据材料,孟德斯鸠在理论上是如何发展洛克“分权学说”的?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政治“分权学说”的认识?
2020-04-14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某年级学生开展“民主思想与实践”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探讨近现代史上民主思想的演进和实践。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选题一:古希腊人文思想与文艺复兴



(1)上面两张图片表达了怎样的共同思想内涵?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复兴”的理解。

选题二: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材料一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伏尔泰

材料二   行政权利的委托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只要人民愿意,人民就可以委托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2)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三位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并据此说明启蒙思想对文艺复兴的发展。

选题三     民主思想的实践


(3)民主思想在中国传播、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12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195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参照范例,任选成果之一作答。
范例:1787年宪法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制定的一部宪法,宪法体现了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共和原则,这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有利于美国的统一和稳定,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0-02-1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宣武区2009届高三上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思想解放发挥着重要作用。
(1)公元前五世纪前后,东西方几乎同时出现了第一次思想文化高峰,被称作人类的“轴心时代”。为更好地理解东西方文化的特点,某同学设计了如下表格。请填写空白部分。
比较项孔子苏格拉底
背景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士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活跃起来。
重要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
影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奠定了我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讨论加尔文宗教改革时,某同学引用了两段材料:

材料一   德国学者韦伯评价加尔文暂时说:“在任何场合、那种清教(即加尔文教观念波及之处,都产生了有利于合理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加尔文在日内瓦严格控制市民的宗教信仰,镇压信仰其他宗教的教派与个人,人文主义者塞尔维持因不同意他的观点而被判处死刑。


(2)依据所学,简述材料一中“合理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是指什么;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加尔文宗教改革的评价。

1906年发布的《同盟会宣言》反映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某同学从中找到这样一段材料: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3)请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基本原则并加以评价。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身处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同学们对社会发展变化感触颇深。结合邓小平南方谈话,某同学提议以“改革开放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主要内容写文纪念。


(4)以下为同学们列出的写作题目,请你仿照示例,选择其一,并说明写作的要点。
题目一:重新焕发活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题目二: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
题目:乡村巨变——农村改革
要点:克服平均主义,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调动生产积极性;撤销占有管理体制(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促进经济发展。
2020-02-1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知识和思想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

材料一 智者的思想带有强烈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他们认为,一切都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没有不变的真理,一切都可以怀疑,一切被人们奉为规矩的常理都能在论辩中被推翻。

——摘编自赵敦华 《西方哲学简史》

材料二 苏格拉底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与人谈话和思考问题, 以此来追问宇宙和人生的真谛。苏格拉底试图发现普遍而正确的道德。他认为美德能带来幸福,而美德来自人们正确的认识; 人的错误是因为无知,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行为正确。幸福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就是道德知识。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第二版)》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不同。谈谈他们思想形成的背景。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主编的巨著《百科全书》全面肯定过去一个半世纪以科学和实验哲学为主导的思想巨变,将其中主要人物如伽利略和牛顿等人和他们的大量贡献罗列出来,宣告在18世纪中叶已经形成了一个与基督教文化截然不同而且可以与之相颉颃的新运动、新传统, 而《百科全书》的使命,正是要为这个运动树起鲜明旗帜,凝聚各方力量。《百科全书》发扬了从文艺复兴以来出现的新科学、新哲学,除了科学和文艺以外,它还包括大量从前不登大雅之堂的“工艺”辞条,诸如“黄铜”“水泥工艺”等等,其分量可能占到《全书》整体四分之一。贯穿《百科全书》的一个核心词语是“理性” (reason):即知识之进步必须以理性为准绳。牛顿的大发现使人们意识到人可以凭自己的智力来解开宇宙最深层的奥秘,掌握大自然最精确的规律。这样的话,传统宗教、政治观念自然也就失去它们的神秘光环,而变为可以自由批判、讨论,甚至断然改变的了。

——摘编自陈方正 《牛顿学说在欧陆的传播与启蒙运动的兴起》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百科全书)的主要内容,说明其编纂的影响。
2020-01-10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时期,早期基督教神学坚决拒绝科学,在此期间,一些东方民族扛起了被大多数西欧人遗弃了的科学大旗。最初的贡献是波斯人,他们的文化中心荣迪沙帕尔在5—7世纪负有盛名:人们在这里翻译了许多希腊书籍,使得希腊哲学和印度、叙利亚、波斯的哲学得到初步融合。及至阿拉伯人征服中东和大片地中海地区、建立庞大的阿拉伯帝国,保存和传递薪火的工作则主要由他们承担起来。近代科学的出现,既有对希腊理性科学的继承,也产生出全新的东西。有两个人物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个是培根,一个是笛卡尔。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强调近代科学必须用来增进人类的物质财富。笛卡尔的名言叫“我思固我在”,指出了现代人类精神的基本诉求。

——摘编自高毅《科学革命与科学思维传统的确立》等

材料二 康德认为只要给民众以自由,启蒙便水到渠成。启蒙要求人们有勇气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这便要求个人不再盲从于权威,要求个人敢于以学者的身份对一切听众或读者说话。在启蒙思想家看来,西方传统社会过分束缚了人的自由。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写道“人生而自由,却处处受缚于锁链。”

——摘编自卢风著《启蒙之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科学思维形成的原因,并说明这种近代西方科学思维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启蒙思想家的观点。请你谈谈启蒙运动时期自由思想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8 . 思想的演变

材料一   1864春,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在致总理衙门原函中指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材料二   《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被革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之职。1896年3月至10月,李鸿章受命出访欧美。回国后,李鸿章在给多位朋友的信函中谈到了出访欧美的感受,在给某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此行遍历诸大邦,亲觇(视察)富强之实效,中国地大物博,果能上下一心,破除积习,力图振作,亦何事不可为,日本变法以来不过二十稔(年)耳。”在致旧时幕僚伍廷芳的信中,李鸿章更加明确强调:“根本之计,尤在变法自强”。

材料三   戊戌政变后,有人告李鸿章是维新派,慈禧太后曾对李说,“有人说你是康党”(与康有为同党),李鸿章回答说:“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强国,中国之强久矣,何待近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臣实是康党。”慈禧听后只能“默然”。

——引自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问题:
(1)李鸿章为何要把信函写给总理衙门?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观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鸿章思想变化的看法。
2020-04-2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义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史记天官书》中说“其后秦灭六国,并中国。”……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所以《史记》上出现的“中国”字样,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所指的中国。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

——摘编自《中国:天下观念中的国名定位》、李扬帆《走出晚清》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传统中国称谓变化的突出特点。

材料二:陈亮(1143-1194年),字同甫,号龙川,浙江永康人。他曾多次上书宋孝宗,反对“偏安定命”,倡言恢复、复兴国家统一大业。他反对道学,与朱熹多次进行论辩,认为学者的首要任务是要讲求兵刑钱谷等可以富国强兵、复仇雪耻的实用学问,舍此不讲,却天天低头拱手、徐行缓语地去谈道德性命,这般人实际上都是“风痹不知痛瘁之人”。他指出,凡足以“开物成务,治国家平天下”的学问,都要兼蓄并包,不应只把修身养性等内省功夫当作真学问,应博采众长,择善而从。他力倡礼乐刑政并出而用之,提出“王霸并用”的主张。认为刑法、智力虽属霸道,却恰可弥补王道德泽有余而事功不足的缺陷,用现实主义的各种谋略包括霸道来解决危艰时局,完成中兴大业。

——摘编自董海鹏《陈亮事功思想探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亮思想主张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材料三: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10 . 辛亥革命的影响

材料一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材料二   鲁迅在《故乡》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经济凋敝。其中最震动人心的不仅是润土的贫困,而是他一声“老爷”中所显示的精神的麻木,以及在无出路之中把命运寄托于香炉和烛台的迷信和愚昧。鲁迅先生的代表作《阿Q正传》则更塑造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典型的落后不觉悟、带有精神病状态的群众形象。

材料三   民国初年一位同盟会员说“革命告成之后,全国政党为之震荡,然大都属于上流人士,而氓之蚩蚩依然浑噩相安,中国专制政治聚跃为共和政治,自表面观之,虽若神速可喜,而自里面观之,前后涉断习惯、根据悉未受变动,人情未定,党见难齐,调和统一,待时尚多。”

材料四   新青年大声疾呼:“拥护那德莫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庄严宣告:“西洋人因为拥护那德、赛两位先生才渐渐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根据以上四则材料,谈谈你对辛亥革命之影响的认识。
2020-04-14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闸北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