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法律思想的发展是人类政治文明迚步的重要推力之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 答问题。

材料一:圣人之治也,审二法禁,法禁明著,则官治;必二赏罚,赏罚不阿,则民用。民用官治则国富,国富则兵强,而霸王乀业成矣。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 思想对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进步意义。

材料二:第 554 条:所有权是无限地利用开支配物品的权利,但利用以不违法律禁止为限。

第 545 条:除非供公用开有公正的赔偿不得强迫任何人放弃自己的财产。

第 1101 条:契约为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戒数人负担给付,作为戒不作为的债务。

——法国《民法典》


(2)材料二体现了哪些法律原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民法典》颁布的意义。

材料三: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 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发而改发,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发而改发。现在的问题是 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型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3)材料三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是在吸收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表现。
(4)综上,谈谈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020-11-14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何以明之?儒家之言,社会道德与生活,莫大于礼;古代政治,莫重于刑.

——摘编自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材料二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批判孔子最厉害者,几年后,陈独秀有所变化。其实陈独秀变化的是把孔子和专制主义区分开来,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这和当年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打倒孔子的说法是有区别了,而陈独秀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精神丝毫没变。专制主义和孔孟的原始儒家是有区别的,过去把孔子当作封建专制主义的代表其实是不很恰当的。后来的儒家和法家同流合污,是汉儒、宋儒之流的勾当。孔子不应该负完全责任。

——摘编自刘济生《重新发现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软肋的剖析》

材料三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们在世界上的经济、政治地位正在崛起,在这个时候我们拿什么去跟世界对话?还是要拿中华文化与人交流的。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说现在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说全球现在有400多所孔子学院,以及“国学热”现象的升温。当代我国的一些学者也在强调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优秀成分,比如传统儒家思想的“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老祖宗的东西,虽然是好东西,毕竟是我们的祖先用来处理过去的国家或人际关系的指导思想。如果我们只有这些东西,而不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更能说明现实世界的理论和思想,我们的文化吸引力还是比较有限的。

——摘编自吴光《当代儒学发展的新方向》


(1)依据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陈独秀批判儒家思想的着眼点及背景。
(2)依据材料二,指出陈独秀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了怎样新的认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代儒学复兴的背景?谈谈你对当代儒学复兴的认识。
2020-08-2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史学发展与现实脉搏息息相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史家以为,天下者,君主一人之天下,故其为史也,不过叙某朝以何而得之,以何而治之,以何而失之而己,舍此则非所闻也。

——梁启超《中国之旧史》


(1)材料一中,梁启超指出中国旧史的问题是什么?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

材料二   李大钊科学地阐明了经济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强调应当“承认经济关系在社会全结构中是其基址,承认经济在整个的文化生活中是比较重要的部分。这是传统史观所不及之处。”

——据《史学思想史讲义》(1920年)


(2)材料二中李大钊的史观受何种思想影响?简要分析李大钊史观形成的背景?依据这一史观,谈谈民国初期经济发展对政治变革的影响?

材料三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


(3)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分析二战后美国重视现代化理论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现代化理论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

材料四   以西方年鉴学派的“新史学”为代表,人们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关注长期存在的社会深层结构与趋势,掀起了一场“眼光向下”的学术革命。

——赵世瑜《“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与整合的历史观》


(4)根据材料四,分析“新史学”的价值?
2020-07-2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文献解读、史料对比和史料分析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竹简木牍2002年,考古学家在我国湘西里耶古城遗址发掘出土了(甲)3万多枚秦简牍,主要是官署文书。文书格式由年月日、地名、职官、事件及办理时刻构成,内容包括政令、各级政府之间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吏员簿、物资登记及转运书等。(乙)简牍的时间是公元前222年至前210年。(丙)书写字体和楚国字体风格相距甚远。如图为我国发行的《里耶秦简》邮票。(丁)图中秦简内容为“乘法九九口诀”。


有的同学结合材料和所学,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1)请指出材料与结论对应准确的序号。如果要使其他序号的材料和结论准确对应,应该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对结论进行怎样的修改?

材料二   史料对比



(2)材料中的两位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分别简析这两种思想的作用?

材料三   史料分析清末创刊的《北京醒世画报》记录了宣统元年间的北京民众生活。其中,一则报道述评:“汪姓少妇时常与他(她)男人讲平权自由,前两天该妇人晚上出去没回家。他(她)男人一问他,他(她)反炸啦,说现在时代平权自由,我不能受你压制,我爱怎么就怎么,你管不了。男人反驳她(她),这叫野蛮不要脸,那能算自由吗?”此外,诸如反对女子公开抛头露面、斥责主家虐使婢女、同情女子外出摆摊补贴家用等均有报道。


(3)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材料所述社会现象的认识?
2020-07-20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古今中外历史上,社会保障和民生问题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告诉)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救济)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并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反映了他的哪些思想主张?

材料二   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2)依据材料二归纳出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最终导致的社会结果。

材料三 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拨款给贫困者以社会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3)依据材料三说明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确立福利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4)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
2020-03-23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六典》对县官职掌明确规定:“京畿及天下诸县令之职,皆掌导扬风化,抚黎氓,……养鳏寡,恤孤穷,审查冤屈,躬亲狱讼,务知百姓疾苦。”……县官的职能决定了他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自隋、唐之后,各代对于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如)明代规定:“外官知州、推官、知县,由进士选。”

——鹿请慧《中国县制沿革述略》


(1)依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县令的主要职责(不得抄原文),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隋唐以后县官文化水平较高的原因。

材料二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以此治国者,莫不皆然。……至于今日,一切荡然无有存者。积尊累重,以居乎其上。而下无与分其职者。兴亡之涂,罔不由此。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2)依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认同的基层管理方式。结合所学,分析其思想形成的制度背景。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3)依据材料三,概括农村基层管理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4)综上,请你谈谈基层治理的历史经验。
7 . (20分)“封建-郡县”之辩是古代政论的重要命题,也是因时而异、价值多元的命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藩镇将领)而无叛州。
……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何以言之?……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夕之矣……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 ——(唐)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封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 ——顾炎武《郡县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周青臣”与“淳于越”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依据材料一概括他们各自的理由。
(2)材料二从哪些视角分析了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的进步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封建之失”“郡县之失”的主要表现。对此,顾炎武在材料三中提出了怎样的改良策略,其实质是什么?
(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中秦朝、唐朝、明清之际探讨“封建制”和“郡县制”的时代背景,谈谈你对这一命题的理解。
8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的先进农业科技及生产工具是通过丝绸之路传至国外,对当时世界农业产品质量、数量及对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自缪祥山《海上丝绸之路与古代农业科技文化交流》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对世界农业发展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通丝绸之路的时间,列举我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

材料二   “近代自然科学是希腊思想传统的直接继承者,它借助于复兴古典学术和强调人的全面教养的人文主义而不断发展起来。它继承和发扬了希腊思想中把理性和知识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也是习得理想人性的基本方式的精神遗产。”

——摘自王荣江《近代科学的发生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础,分析西方科技在近代以来持续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   波普尔认为,确定性知识的不可能,并不意味着我们知识增长和进步的不可能。我们可以通过某些批判,发现自身的错误并在认识自身错误的学习过程中增进我们的知识。

——摘自王荣江《(近代科学的发生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3)试以近代科学史上的历史事件为例说明材料三观点。
(4)综上,谈谈你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9 . 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人才标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史记》到《清史稿》的二十五史,列有孝友传、忠义传、列女传、卓行传、死节传等等,其中记录的忠孝类、操守气节类的人才连篇累牍……几乎每一部正史都有比如《儒林传》《文苑传》或《艺术传》《文学传》《道学传》等篇章,而且比重越来越大。初步统计结果表明。从《汉书》到《宋史》,列传所收录的人文型人才,分别为27人、300余人……粗略统计,《汉书》列传收录经济类人才仅有13人……而汉代以后,这类人物基本上不能登正史“大雅之堂”,只是散见于各种野史之中……科技型人才只是偶见于《方术传》等带有神秘色彩的专传和《天文志》之中,而正式入选列传的科技人物则是寥若晨星……有些入传的科学家,并不是因其科技方面的成就,而主要是因其官宦背景,如张衡、沈括等。蔡伦乃是作为宦官而被列入《宦者列传》。

——《中国古代人才观是如何演变的?》

材料二: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付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张之洞等在清末“新政”期间的《重订学堂章程折》

材料三: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中学校以完成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材料四:这次全国院系调整的总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与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经过这次调整,到1957年,高等院校共有323种专业,其中工科183种,占56.7%。而文科、政法、财经各专业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1947年文、法、商科在校学生在大学生总数中占47.6%,1952年降到22.5%,1957年又降到9.6%。

——摘自栾曦栾学钢《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的“苏化”及其利弊分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封建统治者的人才价值取向主要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教育理念及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南京临时政府的办学宗旨以及在教育内容上的进步性。

(4)指出材料四我国调整高等教育的背景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其对我国当今教育的改革发展有哪些启示。

2017-08-06更新 | 105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16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政治制度的“有衡”的,确立这种“有衡”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
——《世界文明史》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美国民主“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论断的理解。
材料三 第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
第十三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摘自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1年2月28日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修正通过。
(3)材料三、四、五主要体现了我国哪些民主政治制度?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制度得以确立的前提条件并概括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六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
(4)以英、美、中三国为例,分别阐述英国议会、美国国会和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
2016-11-27更新 | 8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下学期一次质调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