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4 道试题
1 . 孙中山的民生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5年,同盟会宣言中提出四项“治国之大本,布告天下”:1、驱除鞑虏,2、恢复中华,3、建立民国,4、平均地权。……《民报·发刊词》将这四项归纳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特别提出民生主义的本意是为防止已发达国家发生的“国强民困”、两极分化的问题。孙中山设想采取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方针。……多数史家认为孙中山的核定地价的思想是受到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的影响。亨利·乔治主张以征收土地的单一税制,来实现反对垄断,达到全民共享社会财富的目的。

材料二   1924年,在孙中山所拟定的《建国大纲》中将民生主义放在民权、民族的前面,其排列顺序是:“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其次为民权;其三为民族”。……在土地问题上,规定:“每县必须先规定全县私有土地之价,其法由地主自报之,地方政府则照价征税,并可随时照价收买。自此次报价以后,若土地因政治之改良,社会之进步而增价者,则其利益当为全县人民所共享,而原主不得而私之”。……在同年的民生主义讲演中,孙中山又将自己的民生主义称其为是社会主义、大同主义。

——以上材料均摘自马金科《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主要目的及其思想来源。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在解决土地问题上采取的方法。如何理解孙中山将“民生主义称其为是社会主义”?
(3)据材料一、二,比较民生主义在孙中山心中位置的变化。就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情结,谈谈你的看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致力于让宗教生活日常化,人们作为个体去面对上帝,不必再经过教会,对上帝的信任和对《圣经》的遵守成为宗教徒的个人世俗事务,确立了禁欲主义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原则。在工业革命时期,西方把个人抬高到无可非议的地位,认为每个人在体力和智力上都是绝对平等的,所有的人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倡导拥有不受任何权威限制的绝对自由,至此,西方个人主义传统逐渐完善。19世纪以来,个人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美国,通过立法等形式不断强化个人主义。

材料二   中国传统国家主义是以国家权力为核心,以皇权至上为价值基础的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观念体系。在封建社会,重视国家公共权力,重集权,重义务。至20世纪前期,传统社会的变动以及西方启蒙思潮的传入,倡导爱国主义、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国人改造中国的新国家主义产生。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国民心态也有了大幅度的跃升,“中国世纪”的国民意识和爱国主义不断凸显。当代中国,国家主义内涵不断丰富并被纳入法制化轨道,这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具有很大契合度。

——摘编自曹长香《中国传统国家主义的发端及其对近代和现代社会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义演变的特征,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国家主义对近现代社会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的认识。
3 . 文化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

材料一  启蒙哲学家,尤其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判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问题与领域》

材料二  如果说18世纪欧洲(主要是法国)的启蒙运动使人从神权的桎梏下解放出来,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则使中国人从孔子儒家为轴心的传统文化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追求个体从大家庭中冲决出来取得自由平等独立的权利和地位。……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80年中西文化论争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它由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又是对古今中西新旧之争的历史概括。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新文化时期的中国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都面临着一个追求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时代,这两个时代的社会精英们都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在传统之中开辟出一片新的思想与文化。

——《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启蒙思想家是如何利用中国形象批判现实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人找到的“最重要的是非标准”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是非标准是由近代哪些中西文化论争的核心主张积累而来?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是如何体现材料三中“开辟出一片新的思想与文化”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中西方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2021-01-28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学业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民本思想作为中国优秀政治文化传统中最为基本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百姓安业,衣食足而有恒心,知孝悌忠信之教,率之易从,劳之不怨,心附于上,固而不可摇也;化行政肃,无奸完盗贼之患,设有之,不足为虑,盖有歼灭之备,而无响应之虞也。

——《二程遗书》

材料三   元明清时期,旧民本思想已经走向末路,这一事实,激发了正义思想家进行改造的志向,他们或把民本思想从“民本尊君”的体系中剥离出来,全面倒向左翼,强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否定君主存在的合理性,或者在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加以全面的改造和创新,既肯定君主制度的存在,又反对任何专制君主,如黄宗羲、唐甄等在抨击君主专制、强调万民地位中形成的“新民本”思想。

——摘编自冯天瑜、谢贵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二程的民本思想的新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本”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正义思想家们”的具体思想主张加以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民本思想的认识。
2021-01-01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洪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暑期学情调研历史(选修)试题
5 . 在世界文化发展历程中,中西方文化既有内在的共通之处,又有着明显的差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与柏拉图在政治总目标上都是试图以贤人政治之实行德治的方式,巩固│贵族统治,创立等级有序的社会,但二者又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塔型的等级社会中,处于塔尖的统治者的人选问题,是孔子和柏拉图关注的重点。孔子把统治者("圣王")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和人格、能教化民众,看作为政的首要条件,认为只有圣人才可以成为真正的王。……而柏拉图虽不否认统治者应具有道德,但却主张"哲学王"应具有最高理念,以是否具有智慧和知识作为统治民众的首要条件。

——摘编自刘丹忱《孔子与柏拉图治国思想之比较互鉴》

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追求器物现代化、制度现代化转向了追求文化现代化和的现代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文艺复兴也开启了欧洲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文艺复兴强调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的价值,促进了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人文主义精神的觉醒,从而深刻影响了人们认识客观现实世界的态度和能力。因此,从历史意义上讲,二者都是思想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起点。

——摘编自王欣《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之异同》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述孔子与柏拉图政治理想的异同,并说明出现差异的实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都是思想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起点"。
6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互促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长马叙伦在教育建设上作了四个方面的努力:第一,对教育机构与学校作直接的政治清理;第二,为工农及其子女接受教育创造条件,加快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第三,改革学制,制定试行新的中小学暂行规程,形成学校 教育的稳态;第四,大力推行苏联教育学理论与教育经验。

——摘编自叶澜《“新基础教育”论》

材料二   留学生作为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代化进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高潮时期

主要方向

方 式

规模及代表人物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全方位,欧美发达国家居多

初期公费为主,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学占主流

从1978年到2015年底,走出国门的留学生累计达 404.21万人;2015年,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 397635人来华留学。代表人物为李彦宏、张朝阳等

——摘编自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初期对内教育建设的主要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当代中国对外留学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归纳其时代背景,分析其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教育发展变化的认识。
7 . 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借重于古圣先王,在传统包袱沉重的中国、变化幅度最大的近代:演出最有声有色的现代剧,从而赢得人们的共鸣… … 这暴露了维新派受制封建群体意识,认为必须把西学和中学结合起来才适合国情。抽象地看这是对的,学习外国的东西,如不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结合,使之民族化是没有出路的。然而维新派的所谓“中学”实为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旧学”,并不见民族化… … 不能不指出康有为等维新人士竭力装扮封建文化来为资产阶级的近代化变革运动提供理论依据,这本身就是一曲悲剧。

——黄达诚《试论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对中外文化的吸收和再创造》

材料二: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派与东方文化派产生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中西方文化的性质差异是“古今之别”,还是“中外之异”;并由此产生学理(科学上的原理或法则)上的差异,前者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后者强调文化的民族性。我们以前只讲历史的评价,忽略了东方文化派在学理上的贡献,这固然是片面的,但如今有的学者从一个极端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只以学理的标准来评价新文化派和东方文化派,而放弃了历史评价的标准,贬斥前者,而肯定后者,这同样是片面的。

——郑大华《关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等维新人士思想的特点及其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派的主张及其局限。
(3)据材料二,谈谈作者对五四运动前后文化派别评价原则的认识。
8 .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思想解放史。在中国历史上,从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到近代的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都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材料   一百家争鸣在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则主要表现为合流。如战国后期两个官办学术中心,齐国的“稷下”与秦国的“吕不韦门客集团”,他们的学术活动,搞的基本都是百家合流。稷下学派的代表作是《管子》,其中既有德家思想,也有礼家思想,还有法家思想等,但是以“礼治”为主;吕不韦门客集团的代表作是《吕氏春秋》,其中包含的学术思想更杂:德、礼、法、术、孝、义等均有。……当时的统治者们出于自身的需要,同时立几种思想不同的著作为经,作为治国的主导以及辅助思想。

——李放,卜凡鹏主编《中国腾跃的东方巨龙》

材料二   在维新派的推动下,近代中国出现了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戊戌变法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中国还是应该大变、全变。戊戌维新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李程著《传统文化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

材料三   康有为揭起孔子和经学的旗帜,并借用西学对其进行改造,从而把孔子塑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的缔造者,把经典改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理论的载体。康有为之所以能这样做,与经学与时俱进的特征、自身学贯中西的知识储备以及现实社会的需要有很大关系。康氏所为,开援西入儒之先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对构建当代新文化也具有借鉴意义。

——《孔子研究》200306


根据材料,请回答:
(1)百家争鸣时代,在治理国家方面,道家、法家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的知识回答,百家争鸣有什么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3)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利用传统儒家思想来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的认识。
2020-12-05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中华中学、溧水中学)等六校2017届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一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者半醒状态。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十三世纪末,意大利开始充满具有个性的人物,人成了精神的个体,并且也这样来认识自己。当这种对于个人发展的推动力量和一种掌握当时一切文化要素的特性结合起来时,于是就产生了意大利所独有的“多才多艺的人——全才。

——摘编自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文化》

材料二   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天主教会确立了其在精神和信仰方面的权威地位,而随着民族意识的强化,各地区都强烈要求教会民族化、世俗化。1517年马丁路德写出《关于赎罪券的95条论纲》,在论纲中提出“信仰得救”理论,个人可以通过阅读《圣经》和上帝直接对话,个人理解是支配自身行为的唯一指南。《论纲》得到了普通民众的支持。他坚持主张由国家掌握宗教领导权,得到部分诸侯和世俗统治者的认同。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三   康德认为只要给民众以自由,启蒙便水到渠成。启蒙要求人们有勇气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这便要求个人不再盲从于权威,要求个人敢于以学者的身份对一切听众或读者说话。在启蒙思想家看来,西方传统社会过分束缚了人的自由。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写道“人生而自由,却处处受缚于锁链。”

——摘编自卢风著《启蒙之后》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类意识”觉醒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纱幕在意大利消散的文化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受到广泛支持的经济和政治背景。据材料二,分析马丁路德思想的进步之处
(3)据材料三,归纳启蒙思想家的观点。请你谈谈启蒙运动时期自由思想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10 . 19世纪,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学习西方”以挽救民族危亡,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内部一批掌握实权的官僚觉悟到中国对西方有不能不学之处,而所要学的就是西方之技术,于是在奕䜣,曾国藩,李鸿章等重臣的倡导和主持下,洋务运动因此兴起。1861年初,清政府宣布设立总理衙门和北洋与南洋通商大臣,是洋务运动的先声,然后以派员采购外洋船炮并自行仿造为开路,随之在各地建立起一批军事工业。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洋务派在继续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又着手兴办民用工业。

——摘编自《中国的现代化与洋务运动》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来,许多有识之士主张以西方的物质文明来匡扶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但并未扭转中国的积贫积弱之势。戊戌时期,谭嗣同、严复抨击了君主专制,康梁创立了中西结合的历史进化学说。他们提出了变政的理论依据,阐述了以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为序的历史进化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要从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制,君民共主制则是从君主专制向民主制转变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

——摘编自吴乃华《试析戊戌维新思想家的新民观》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产生的原因及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思想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给我们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