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2 道试题
1 . 民族观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期,中国传统的华夷观逐步向近代民族观转变。革命派初期的反满宣传蕴藏浓厚的华夷之辨色彩,后来则提出五族共和的近代民族观念。这种转变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大价值:在中华民族内部,满汉一家、五族共和等主张体现了民族平等的理念,强化了中华民族及中国国家的认同;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中华民族及中国国家的定位逐步建立在理性和现实的基础上。

——封安波《论20世纪初华夷观向近代民族观的转变》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观经历三个阶段的认知过程。第一阶段:从党1921年成立至抗日战争爆发……第二阶段:抗日战争时期的转型及发展。抗日战争中,各民族所面临的共同的生存威胁和共御外侮、保卫国家的共同斗争经历,使各民族空前地团结在一起,并且在此基础上促成了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全面苏醒,全国各族人民广泛形成了对中华民族的共同认同。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中华民族观的伟大实践。确立并实施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基本内容的民族政策,为少数民族实现当家作主、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平等权利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国民族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派的民族观在思想和法律上的体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观转变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重大价值?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全面苏醒的体现?。
(3)据材料二,概括建国以来我国民族政策的内容?为实现民族政策,新中国进行了哪些政治和法律制度探索?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的重大意义不在于简单“复古”而在于“创新”。文艺复兴包括了一系列较大的历史事件和丰富内容,它把人的自由与解放推到一个新的阶段。它的整个主题就是重新恢复与升华“人”的主体价值,其锋芒首先指向中世纪神学的蒙昧主义与禁欲主义。

——摘编自孙锦泉《论盘大利文艺复兴的文化基础》

材料二   路易十四宣称“朕即国家”,他亲自主持国务会议,签署一切国事公文,向各省派出具有财务、司法、暑察、行政和军事权力的财政官,任命各省市主要官吏。贵族和教士作为特权等级,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他们不仅不负担纳税义务,而且占据了全部宗教、军政、司法要职。对农民、城市平民及资产阶级等第三等级实行专政,压制言论,与第三等级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与此同时,路易十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使法国成为欧洲除英国之外工商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一些法国先进思想家对社会弊端的分析和社会革命的主张,最终汇为一股强大的思潮,即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摘编自【英】杰瑞米斯坦格鲁、【美】詹姆斯加维《极简西方哲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复古”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产生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共同历史影响。

3 . 儒学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积极健康的内涵在当今社会仍具有巨大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粱录》卷十八

材料三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请问答:
(1)指出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与孔子同一时期的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西方思想家是谁?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社会出现了怎样“令人厌见”的风气?当时的儒学家为了重建社会秩序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根据材料三,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主要思想。
2020-09-22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智贤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家规乡约是中国古代民间自发形成的、具有道德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民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等

材料二   明代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材料三   当前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乡规民约不谋而合,全国各地不同地方有着不同习俗,民风民情也千差万别,若只是以法律的方式做出统一规定,难免引起“不适”,乡规民约源于世代民众生活沿袭下来的习俗和传统,更适应本地方的现实需要,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刘宇《论“吕氏乡约”的社会治理作用》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吕氏乡约》内容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研究古代家规乡约的现实价值。
5 . 近代欧洲的转型一直伴随着思想解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原意是“再生”“复活”“复兴”。16世纪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基本上承袭此概念,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曾高度繁荣,而到中世纪时却衰败湮灭,直到此时才获“再生”与“复兴”,因而得名。但此时的文化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封建斗争的反映,故此名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地表达出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文艺复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路德的思想主张。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
(3)据材料三,分别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归纳启蒙运动的价值意义。
2021-02-04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历史试题
6 .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革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对文化发展和时代进步有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材料二   在政治标准第一的价值判断下,以陈独秀、吴虞、鲁迅等为代表的思想先锋,发表了激烈的倒孔言论,造就了颇有声势的“打倒孔家店”运动。《狂人日记》中提出的“孔教吃人论”自觉不自觉地隐喻和呼唤了一种人本主义观念和价值。

——陈勤等《中国现代化史纲》

材料三   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中收效最快,成就最显著的一个领域。其意义不仅限于一种语体变革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使思想启蒙和新思潮的传播更加广泛和深入,适应了变迁中的现代社会心态以及与外部世界交流的需要。尽管由于政治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首创时期的经验缺乏等原因,它并非完美无缺。

——陈勤等《中国现代化史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陈独秀的基本主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鲁迅运用白话文体的特点。
(3)简析文学革命与时代的关系。
2021-02-0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魏晋士人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

——居瑢《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1)结合史实说明“魏晋风度”在思想、书法、绘画方面是如何体现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分析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8 . 14-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人对这场死亡(指14世纪中期流行于欧洲的黑死病)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的,人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一方面它促使人们对于基督所讲的爱心,对于瘟疫的发生,对于自身既定的存在方式进行了思索,从而引起了人们对于信仰与自身所处地位的怀疑与不满,人们的思想感情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演变为对整个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与反抗……另一方面,人们从黑死病大死亡体验的高度,对生之价值作了重新的肯定。劫后余生者从他人的死亡恐惧之中唤起了对自我生命存在幸福的追求和对生之权力的百般珍惜。

——沈之兴、张幼香《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   如果说启蒙哲人是一个家族的话,那么这是一个喧闹的家族。他们是战友,而且常常有深厚的私人友谊,但是,除了以推动共同的事业为最大乐事外,其次就是以批判战友为乐事了。他们彼此展开无休止的论战,有些完全是唇枪舌剑,毫不客气。

     ——(美)彼得-盖伊《启蒙时代(上)》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欧洲人对这场死亡”的反思导致欧洲人的生活和社会观念发生了哪些新变化?这一时期意大利文学领域对此有何反映?
(2)结合所学知识,从法国启蒙思想家中选取两位说明材料二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14-18世纪影响欧洲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主要因素。
9 . 现保存于日本和歌山南方熊楠纪念馆的一本小册子,内容包括刊于卷首的、署名杞忧公子的《原君原臣序》-篇和节录自《明夷待访录》中《原君》《原臣》两篇。史学界对此书究竟为维新派还是革命派所印制,有一定争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按:指《明夷待访录》)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光绪间我们一班朋友曾私印许多送人,作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此后,人们多认为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这本名著,仅对清末维新派产生了影响。

材料二   据《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卷二《谭嗣同传》,正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那一年,康有为在京师设强学会,谭嗣同慕名往谒,适康有为不在,未遇,由强学会的记纂梁启超接见,这是他们两人第一次见面,时间在此年7月。而《原君原臣》书中杞忧公子所写的《序》,明言在此年立夏5月。其时谭嗣同尚未认识梁启超,当然不可能两人节钞《明夷待访录》印数万本散发。梁启超于是年具名于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即著名的“公车上书”。《书》中口口声声说“我皇上深仁厚泽”、“皇上英明天”等等,与他所说私印‘《明夷待访录》节录本“作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从政治观点来说,相距甚远。与《原君原臣序》立君“为民役”、设臣“佐君为民役”的观点,相距更远,所以杞忧公子决非维新派人士。

——以上材料均摘自方祖猷《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对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启蒙》


完成下列要求: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观点的合理性并说明理由
(2)材料二是如何否认该书为维新派所印制的?如果要证明该书为革命派所印,还司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证?(举一例即可)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研究主题的价值。
2021-02-01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10 . 孙中山在创立民国后,政体的理想经历了从“民主”政体到“党国”政体的思想变化,以实现其“民国再造”。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时代价值既体现在其所处时代,也传承历史、影响至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政治,“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这三项主义的意思,是要把全国的主权,都放在本族人民手内;一国的政令,都是由人民所出;所得的国家利益,由人民共享。这三项意思,便可用民有、民治、民享六个字包括起来”。因此,三民主义集中体现了孙中山的民主宪政思想的核心内容。

——摘编自殷啸虎《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探析》

材料二  孙中山所心仪的政体制度显然已不再是当初创立民国时所效仿的英、美式宪政民主,取而代之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一党制”。本着“此后欲以党治国,应效仿俄人”之思想,孙中山为自己的“师俄”确立了重点。孙中山在选择了“师俄”和“党治”路径后,迅速兴起的国民革命也为迷失中的秩序重建提供了一个可能而又现实的解决之道。

——摘编自申晓云《从“宪政”到“党治”:孙中山“再造民国”思想转换透视》

材料三  孙中山总是把自己的活动置于世界范围,从宏观视角去认识中国问题的“真解决”,适乎世界潮流的大趋势,摈弃“荒岛孤人”式的封闭,吸取国外的先进思想,而又立足于中国的国情——走自己的路……孙中山的革新开放主张和经济社会发展方案,今天依然具有借鉴作用……孙中山研究具有持久普遍的社会意义。他的思想和实践获得了广泛的认同,涵盖了海峡两岸,成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旗帜。

——张磊 张苹《孙中山传》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核心内容在三民主义中是如何体现的?并指出其民主宪政思想的基础。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从“宪政”到“党治”思想转变的原因,并说明孙中山政体思想变化及其对政治道路的选择对我们有何启示?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理论特征。研究孙中山的思想理论有何现实意义?
2021-01-28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学业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