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2 道试题
1 . 牛顿的伟大成就,不仅在力学理论为人类增添了划时代的贡献,而且在于他酝酿这些伟大成就所运用的科学方法的价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拓已知数学方法新的物理应用和为解决物理问题而进行新的数学创造有机结合,这两方面的创造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了牛顿数理研究方法的最大特色。

——何亚平《牛顿科学成就和科学方法的统一》

材料二   牛顿学说通过18世纪法国自然科学家得到深化,但在启蒙思想家那里却走向“牛顿主义”,于是,启蒙运动的科学就是牛顿的,其哲学就是“牛顿主义”的哲学。由于牛顿学说取得了巨大成功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把牛顿学说中的部分思想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作为批判当时法国社会唯一有效的罗马教的权威、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和哲学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

——郑晓松《牛顿力学革命之于法国启蒙运动的意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牛顿科学方法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举出牛顿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突出成就。
(2)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牛顿的成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并指出牛顿在近代科学史上的地位。
2 . 认识和评价商鞅变法时要注意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 贫则重赏。……治民羞辱以刑,战则战。……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

——《商君书·弱民第二十》

材料二 商君假孝公之势,变法于秦,其不朽之功,众口皆碑。法家之理论,实绩卓著,不仅促成强秦之一统,且亦支撑我国封建帝制达二千余年。方今中华共和,荡涤积秽,崇尚法治,然世人多道西方之法,殊不知商、韩已倡此二千年矣。数典忘祖,得无傎乎?

——陈奇猷《商君书·前言》(1990 年)

材料三 先秦法家之崛起,是欲谋变法图强、以法治秩序替代传统礼治秩序的一次积极努力。……法家的富强之路是建立在国富民穷、国强民弱的“零和博弈”之上的……法家“崇公抑私”的观念导致“公”对“私”的肆意侵吞和民众权益的极度萎缩。

——彭新武《法家精神:价值与缺失》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商君书》中的“治民方略”,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富国”“强兵”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三,概括两者评价商鞅变法和先秦法家的异同。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指出今人评价商鞅变法时存在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
2020·江苏·三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其思想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阳明心学对待民众的核心是亲民。他不仅承认凡人可以成为圣人,而且提出人本来就是圣人,重视普通人、士人,向下以至于百姓。晚明时期,市民话语进入文学,体现出文人对市民审美趣味、道德的认可,这一切与阳明心学的亲民思想密不可分。

——摘编自刘万里《新民亲民平民——论阳明心学与晚明文学的平民化进程》

材料二   平民儒学以王阳明心学为契机而生成。平民儒者们不拘泥于儒家经典文义,反对《四书集注》为代表的章句之学,认为可任意解释经典。他们恢复和发展了孔子和先秦儒家学者重视平民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学术大众化、社会化的基础上创立起真正的平民学派——泰州学派。在授学传道过程中,平民儒者按照自己的理想将“圣人”塑造成为没有特权的平民,还把自己打扮成“以先觉为己任”的新教主。

——摘编自陈寒鸣《论明代中后叶的平民儒学》

材料三   阳明心学承继儒学入世之精神,激发人积极奋发的生命状态,激励人们修心、强心,堂堂正正做人。它不是自私的养生哲学,只“治一人一身”,不仅要讲修身明性,还要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个性在心灵上与社会自觉地统一。这对于现代社会树立文化自信、解放发展潜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引领作用。

——摘编自黄文杰、徐晓莹《王阳明与平民哲学的兴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亲民”思想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明时期“市民话语进入文学”的表现。
(2)据材料二,归纳平民儒学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平民儒学兴起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阳明心学的“价值引领作用”。
2020-04-29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学科网2020年3月高三第三次在线大联考(江苏卷)
19-20高一下·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4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时代将儒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导,这一变革肯定了“以教为本”,否定了“以法为本”,强调文化教育是“为政之首”,有着不宜忽视的积极意义。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北宋中期,儒家知识分子鉴前代士人之失,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他们“毅然以天下是非为己任”,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世风与时局的趋向。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阳明继起,发为学贵自得之论,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良知学说似远承孟子,而含有打破偶像,摇动传统思想权威之倾向。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四 清初大儒黄宗羲虽宗阳明,但主张多读书以穷理之变化,并以实践为归。顾炎武不谈心性,他的治学范围,以典章制度、社会经济为主,诸家以顾氏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将儒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导”采取的主要措施。据材料一指出这一变革的积极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理学的核心思想。据材料二,概括北宋理学的深远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学贵自得之论”的主要主张,分析阳明心学蕴含的思想价值。
(4)据材料四概括清初大儒治学思想的共同之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现实意义?
2020-04-1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
19-20高二下·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京大学学生创办“新潮社”主张思想革命,主要内容就是革除“中国人的思想中的三种毒素”,“变奴性的思想为独立的思想”,“变专制的思想为平民的思想”,“变昏乱的思想为逻辑的思想”。正是这一改造国民性思潮激发的民族主义,在日本提出继承德国在山东侵略权益的刺激下,成了支配激进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机。在胡适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的第一年,就将学生数增加到1695人,1918年,又增加到2001人,1919年春季学期就招收了2413人。

——摘编自彭平一《论早期新文化运动对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将矛头直指以“尊君”为中心的专制主义和以“三纲”为中心的封建礼教,着力批判君主专制主义、“吃人”礼教、家庭制度等,并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新文化运动破坏和扫除了儒学的僵化躯壳及束缚个性的腐化部分,但并没有打倒孔孟之真精神及真学术,反而因其洗刷扫除之功而使孔孟程朱之真面目及真价值彰显出来。

有人指责新文化运动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指责胡适等人要建立的现代中国学术“没有任何继承”,这种指责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误判。儒学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之所以在传统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是由于它通过教化方式渗透到普通民众的民俗、家规、乡约中,融入到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中,持久地影响着民众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断非轻易能够割断的。

——摘编自左玉河《反传统、激进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早期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2)概括材料二作者关于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关系的主要观点(不得照抄原文)。材料二中可以支撑其观点的依据有哪些?
2020-04-1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选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明清两代,中国戏曲走向成熟和辉煌,在传统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初,政府放宽戏曲管制,儒学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戏曲创作。戏曲在明代获得上流社会的认可,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儒学传统观念对戏曲题材和内容的渗透。至明代中晚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性的解放、思想的自由成为不少自由文人追逐的目标。儒士们也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和生活的趣味。戏曲作为市民文化的一种代表,其强烈的娱乐精神是人类本身所具有的心理和生理追求,这就扫除了儒士创作戏曲的心理障碍。明代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都有明显的儒学背景,从而使宋代以来就形成的以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为主要创作者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摘编自边吴丽《明代儒士创作戏曲现象及其原因》

材料二   清初以来,昆曲作为文人雅士的时尚以及在宫廷相府中的走红,其刻意追求高雅品味,日益脱离大众。18世纪后期,随着四大徽班的进京,京剧逐渐形成。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京剧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精神、综合了各种地方戏的表演艺术,曲词远较昆曲通俗,题材内容也多为市民喜好,因而流传日益广泛,最终成为所谓“国剧”。戏曲在中华文明史上的意义并不只限于它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实际上,它在展示历史、传承文化等方面,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刘勇强《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戏曲的主要创作者及戏曲创作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初以来戏曲发展的趋向,分析京剧成为“国剧”的主要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清戏曲在传统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功能。
7 . 明清时期中国家训文化走向成熟。清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编写的《治家格言》是古代中国家训名篇,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那就差不多和圣贤做人的道理相合了)。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材料二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然而这些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社会问题。如社会上打架斗殴、酗酒赌博、骄奢淫逸之风盛行……朱柏庐训诫子女,希望他们能够修身自律,克制自己的欲望。明朝中叶以后,政治腐败,宦官、奸臣当道,以东厂、西厂为首的宦官佞臣,扰乱朝纲。明清的一些士绅在他们所写的家训中尤其重视对子女形成高风亮节品格的教导和感化。统治者重视社会教化这一问题,也为民间家训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张静倩《<治家格言>中家庭伦理教化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朱柏庐的家庭教育理念并分析其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朱柏庐《治家格言》创作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家训的认识。
2020-03-2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8 . 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在不断地发展演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重新“发现人”的时代,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们重新唤起了对人类自身的关怀,人们要求从神学的统治中解放出来,讲人性、讲个性、重视人的价值、尊严的人文思潮得到空前发展。人文主义运动不仅弘扬人的价值和尊严,使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大放光彩,同时也叩开了工业时代科学理性精神的大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为对象,作为历史力量,它有明显的软弱性。

——张成岗《“科学文化”的人文向度》

材料二 “启蒙运动”一词源自以下事实: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将过去基本上看作是一个迷信和无知的时代,认为只是到了他们时代,人类才终于从黑暗进入阳光……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作用和局限性。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认为人类“从黑暗进入阳光”的主要表现,并概括其提出的革命原则。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新发展及其根源。
2020-05-16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5月) 历史试题
9 . 明清时期中国家训文化走向成熟。清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编写的《治家格言》是古代中国家训名篇,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棠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那就差不多和圣贤做人的道理相合了)。

--朱柏庐《治家格言》

材料二: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然而这些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社会问题。如社会上打架斗殴、酗酒赌博、骄奢淫逸之风盛行……朱柏庐训诫子女,希望他们能够修身自律,克制自己的欲望。明朝中叶以后,政治腐败,宦官、奸臣当道,以东厂、西厂为首的宦官佞臣,扰乱朝纲。明清的一些士绅在他们所写的家训中尤其重视对子女形成高风亮节品格的教导和感化。统治者重视社会教化这一问题,也为民间家训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张静倩《治家格言>中家庭伦理教化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朱柏庐的家庭教育理念并分析其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朱柏庐《治家格言》创作的背景,指出其根本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家训的认识。
2020-03-0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抽测历史试题
10 . 欧洲现代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而且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初的中国与西方,都面临着一个追求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时代,但因时代的落差,当中国效法西方的新文化运动洪波涌起之时,国人却发现西人也正在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反省自己的文化。缘是,就中西文化而言,国人面临着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二次理性选择:第一次是要求摆脱“天朝大国”的虚骄心态,选择“师夷长技”即学习西方;这一次则是要求摆脱盲目崇拜西方的心态,选择自主发展,以实现民族的真正觉醒。

材料二     19世纪末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日益暴露,尤其是经过一战的创深巨痛,西方人开始普遍反省其自身的近代文明。其中,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主张社会主义革命,并最终结出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善果,固然是代表了此种反省的一个重要取向;但与此同时,还存在另一个重要的取向:反省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强调资产阶级的“理想王国”破产和主张社会革命论不同,他们从认知“理性破产”出发,主张恢复对于人类内心世界的尊重,重建人类的精神家园。

材料三     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对欧洲现代思潮的变动,尤其是反省现代化思潮的兴起,其观感如何,却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从总体上看,他们对此有所了解,但因价值取向不同,未予重视。然而这并不影响他们借重与杂糅欧洲非理性主义的某些观点,以彰显新文化运动的旨趣。

——以上材料摘编自郑师渠:《欧战前后:国人的现代性反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中国与西方都出现反省自己文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以来西方反省自身近代文明的两种取向,并比较两种取向的异同。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主将们明知“科学”并非万能却在新文化运动中高举“科学”的旗帜,这一耐人寻味的问题说明了什么?
2020-03-06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