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4 道试题
1 . 儒学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演进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君位之尊,可谓至极。然人主者“事天与父同礼”,法天承天以治人,其权力实以天意为根据而即受其限制。天权对君权之限制有二:一曰予夺国祚,二曰监督政事。前者为革命受命之理论,后者为灾异谴告之理论。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二程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理”,或“天理”。他们认为理是先于气(事物)而存在的,“理”不仅是自然界的,也是社会的最高原则,“君道”、“臣道”、“父道、“子道”都是理的体现,每一事物都产生于理,“天下只有一个理”。二程企图用总括天地万物的“理”来支配物质世界,把一切封建伦理道德都说成是“天理”。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他断定善愿两端都在一个心里,所以这种善与恶、人心与道心的转换,就在于人自己的内心,一旦心灵的遮蔽拆除,心灵就可以恢复良知本来的澄澈透明状态。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汉代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并分析其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二程对儒学的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发展对儒学地位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王阳明主张如何拆除“心灵的遮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认为明朝社会动乱的原因,据此分析心学的政治意图。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儒学发展与中国封建统治的关系。
2020-07-28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无论是夏代发端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还是商的当于民监,无论是西周的天命来自于民众的意志,还是孔子的仁者,人也,或是孟子的仁者爱人等等,都说明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是在中国古代国家保留了原始氏族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同样,中国古代独有的社会结构,即社会关系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结成的五伦关系,社会被一层温情脉脉的血缘关系的纱幕所笼罩,保持着一种天然的亲亲尊尊的宗法联系.

——陈谷嘉《中国文明起源的特殊路径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已经发现了,中国不能再走西方的老路.所以他吸收了全世界最新的思想理念、知识,又结合了中国传统的东西.如«论语»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它就包含了均富、以民为本的思想.孙中山先生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也处处体现在三民主义中,如民族、民权、民生都是以民为本.而且,孙中山先生考虑新建国家,名称不叫共和国,叫做民国,这里还是以民为本.

——黄明同《三民主义中的民本思想来源于传统文化》

材料三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转型以回归日常生活世界,实现美好生活为价值旨归,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等言论均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着眼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话语转向.

——王永贵《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倡导“民本”思想的目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民本”思想的来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主流意识形态着眼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依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汉武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初年)以海内初定,子弟少(年少),激秦孤立亡(无)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镇)天下。

——班固《汉书·高五王传》

材料二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三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采用了道、法结合的黄老思想。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为,正好适应了当时的现实要求。但是,该思想不利于统治者的治理和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因此,汉武帝最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奉儒家思想为正统。

——摘编自成怀洋《中国古代治国经验及启示》


完成下列任务: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初“大封同姓”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此制度的影响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面对王国问题采取的对策,其作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的原因。结合所学,归纳汉武帝奉儒学为正统的措施。综上所述,西汉统治者调整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4 . 启蒙运动不是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件,可以说是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不仅接受了17世纪欧洲本土的滋养,它还在全球寻找灵感。17、18世纪的欧洲探险家、传教士和商人出版了大量作品,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土著文化和异域文明,激起了欧洲知识分子的强烈兴趣。对于致力于铲除欧洲社会弊端的启蒙知识分子而言,没有教会专制、尊重理性的中华文明显然可以充当他山之石。而欧洲独特的社会背景也为哲人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18世纪兴旺发达的出版业充当了传播启蒙观念的重要工具。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二   启蒙运动一开始是以温和渐进的方式集中在思想领域,对理性思想的高扬使它实现了西方思想和文化向现代的转换。但也应该看到这些思想对社会影响的程度是巨大且深刻的,经历了启蒙运动的西方文明再也不同于从前。占主宰地位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陷入了守势,要求废除王权,建立民主政体,还政于民成为西方社会政体的主流。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自由和平等成为随后西方人民斗争的动力和目标,一个具有极大进取精神和不断发展的西方社会出现在了人类舞台上。

——摘编自徐新主编《西方文化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思想”,简析启蒙运动对西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5 . 家规乡约是中国古代民间自发形成的、具有道德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民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等

材料二   明代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第12条

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

第86条

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

第128条

子孙不得与人眩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

——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材料三   当前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乡规民约不谋而合,全国各地不同地方有着不同习俗,民风民情也千差万别,若只是以法律的方式做出统一规定,难免引起“不适”,乡规民约源于世代民众生活沿袭下来的习俗和传统,更适应本地方的现实需要,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刘宇《论“吕氏乡约”的社会治理作用》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吕氏乡约》内容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研究古代家规乡约的现实价值。
2019-11-15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6 . 明清儒学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材料二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遢制。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王阳明制订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乡约所体现的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出现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针对上述问题各自提出的核心主张。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明清儒学发展演变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现实价值。28。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文艺复兴以及思想启蒙之后,现代科学的理性思维已经建立起来。达尔文的时代是十九世纪中后期,正是走出蒙昧,提倡科学的前一阶段,在思想和理性上,为达尔文创立自然选择进化论提供了思想依据。而青年时的远游,则为他积累了大量的实据,引发了他关于物种进化的思考并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摘自互动百科《达尔文进化论》

材料二   正如牛顿因为发现支配宇宙中的物体的定律而统治17世纪的科学那样,达尔文因发现支配人类本身进化的规律而统治了19世纪的科学。(达尔文的学说)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在教士中间,却存在着激烈的反对意见。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达尔文否定了神造世界说。正如以往哥白尼的天文学体系废除了地球在宇宙的中心地位一样,达尔文主义似乎废黜了人类在地球历史上的中心地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赫胥黎《天演论》)以达尔文主义的科学性和说服力,给了当时中国人以发聩振聋的启蒙影响和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立即作了当时正涌现的新型知识分子和革命派的重要的精神食粮,煽起他们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走上革命道路。

——李泽厚《论严复》


(1)根据材料一,归纳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牛顿发现的“支配宇宙中的物体的定律”具体指什么?达尔文“发现支配人类本身进化的规律”主要体现在他出版的哪一科学巨著中?
(3)结合材料二、三,概括说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产生的影响。
2019-10-1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二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二历史期初考试
8 . 自宋元以来,直至明朝中后期,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出现了新的重大转折。阅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朝宰相向皇帝上奏:)“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才去也!”

——(元)《通制条格》卷5《学令•科举》

材料二 明初,理学的地位进一步强化,“自考亭(朱熹)以还,斯道已大明,无烦著作,直须躬行耳”。直到王阳明心学才出现了重大转折。王阳明主张打破传统经 典和理学的束缚,并倡导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明朝后期的李贽更突出地发挥了心学 反传统的一面,指出正是由于人们盲目听从“师父之教”,而造成了 “独无是非”的 沉闷局面。他还声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对讲 求实际利益的“私心”持一种认同的态度,这使王学的“良知”从抽象的本体进一步 变成了个人的、感性的自然真实。由于李贽的思想顺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因而得以广为传播。

——摘编自刘勇强《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元朝宰相的建议及其理由。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理学在阳明心学出现前后所发生的变化,简析李贽对王阳明心学的继承与发展。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李贽的思想得以广为传播的时代环境。
2020-02-17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海安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徒,与中世纪那些墨守成规、慑服于教会权威、不敢作世俗斗争的宗教徒已大不相同。他们不再任宗教束缚其自由思想。如:薄伽丘着意攻击教会的丑行;瓦拉无情地揭露教会的谎言。文艺复兴总的说来是还没有否定宗教。

——摘编自尹红《略论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反抗罗马教会的宗教改革还有更为深层的社会根源——教会森严的等级制度长期以来发展了一种政治世俗主义,削弱了其精神凝聚力,卷入了外交和军事纷争;教会信仰的极度虔诚和神灵与经常非宗教的、世俗的,以及唯利是图的教士阶层形成了鲜明对照;王室力量的兴起、民族主义和德意志的地方叛乱此起彼伏,与教皇和哈布斯堡神圣罗马帝国的普世野心针锋相对。

——理查德·塔纳斯《西方思想史》

材料三   以自然神论者自居的伏尔泰对基督教的组织体系、教义信条和神职人员进行无情的批判,到了年轻一代的百科全书派思想家那里,对教会体制和神学教义的批判进一步发展为对基督教信仰本身的批判,从而把伏尔泰等老一辈启蒙思想家的自然神论推向了公开的无神论。在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人眼里,基督教乃至一切宗教都被看作是愚昧加欺骗的产物,是理性遭受蒙蔽的结果,狄德罗认为自然是一个自己发生、自己生长的独立体系,并不需要上帝来充当初始原因。

——摘编自赵林《理性与信仰在西方启蒙运动中的张力》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文艺复兴时期对待宗教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态度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宗教改革反对罗马教会的社会根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改革的核心主张。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中启蒙运动对宗教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从思想文化角度简析此变化的影响。
10 .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孟子在战国时期发展了儒家学说,使先秦儒学日趋于成熟。孟子儒学的突出特征是提出了以性善论为内容的心性说,开辟了儒学心性思想发展的道路,它对宋明理学和心学有直接的影响。

材料二   董仲舒提出以天人感应目的论为中心的天人合一的神秘主义思想体系,宣扬阳尊阴卑的伦理观……他提出王道之三纲的春秋大一统的原则,抬高君权,独尊儒术,实行以德为主的德刑并用等政治措施……基本上符合时代的要求。

材料三   王守仁的心学,在主观上是为“破心中贼”以巩固封建社会秩序,然而由于他强调治学的“自得”,“自信”,坚信内心的“良知”……因此,他的“致良知”说却为思想解放开辟了道路,给解除陈腐的传统观念和进行社会变革以启迪。

——以上材料摘自吴乃恭《儒家思想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孟子儒学的突出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对儒家学说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对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王守仁心学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儒学发展变化的特征。
2020-01-04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合格性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历史试题(二)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