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星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闇(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荀子《天论》

材料二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天者,理也,其命,理之流行者也……。违生之理,浅者以病,深者以死。人不自知而自取之,而自昧之……夫国家之治乱存亡,亦如此而己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道”与先秦道家的“道”在内涵上有何区别?
(3)据材料三,指出王夫之认为国家治乱存亡的关键因素及其思想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时期儒学家探讨的共同主题和出发点。
2020-11-12更新 | 18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江浦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下期校内自制二模历史试题
2 . 民族意识的觉醒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道路上不可缺失的重要的推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了十九世纪,与我抗衡的是几个以科学、机械及民族主义立国的强国。我们在道光年间虽受了重大打击,我们仍旧不觉悟,不承认国家和民族的危险,因此不图改革,枉费了二十年的光阴。直到受了英法联军和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才有同治初年由奕䜣、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因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既是肯定人的基本权利,也是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

材料三 不言而喻,1919年的伟大思想浪潮是由许多因素共同造成的。北京大学已成为现代化的高等学府,蔡元培在北大任职时,欢迎来自全世界的各种思想,这种进步风气很快推动了语言改革运动。与此同时,由于日本的侵略,爱国民众日益关心国家的命运。军阀们为了私利与日本帝国主义勾结,1919年山东问题的纠纷,使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达到新高峰。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重大打击”及“自强运动”历史事件分别指什么?作者认为中国遭受重大打击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什么进步之处?这种进步因哪一战争的失败而引发?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实现国民拥有政治权利的途径。
(3)材料三中“伟大思想浪潮”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归纳其成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英国,教育机构几乎全部掌控在基督教会的手中,教会将教育看成是其传播宗教思想和培养信使的重要手段。15世纪起。英国出现延续半个世纪的办学热,主教、显贵、乡绅、城镇商人甚至国王等都通过私人慈善捐赠建立学校。这些学校除了培养神职人员、高官等社会精英外,还增加了培养自由职业者、工匠等大众教育。1546年,亨利八世在剑桥设立了五个钦定教授席位,除神学以外,都是直接与社会事务相关的科目,如医学、民法等。1575年到l663年间,英国大学中新增的教授席位绝大部分集中在自然科学方面。18世纪初,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和其他专门科学中逐渐设立新的教授职称。

——摘编自F.H.欣斯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977年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掀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同时“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到2000年基本形成了两级(部委、省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2021万人,是1998年的4.5倍,是1949年的172倍多。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

——摘编自韩梦洁、宋伟《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区域结构的制度安排与反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l5—l8世纪英国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成果。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教育和l5—l8世纪英国教育发展影响的共同点。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论语·颜渊》

孔子提出了“取信于民”的观点,即从政者要获取人民的信任,这是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所谓“信”就是信任,可以理解为出于相信而敢于托付。因为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赢得了人民的信任,人民愿意把统治的权力赋予你,统治才能长久,政权才能稳定,决策才能顺利推行。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重要影响。
(3)材料三、四反映董仲舒对古典儒家伦理思想的改造,试归纳其“改造”所体现的特点。
2020-12-04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新草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5 . “礼”是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中国的社会秩序和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

——礼的力量。——宋石男《孔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

材料二   复生(注:谭嗣同的字)所谓以心力解劫运者,仁,即心力也,心力之表见曰通,其所以害夫通者则曰礼、曰名。盖通必基于平等,而礼与名皆所以害其平等之物也。礼与名之尤大者则曰三纲五常,曰君臣、父子、夫妇。而君臣一纲尤握其机枢。……久而成劫运,其祸皆起于不仁,求反于仁而强其心力,其首务在于冲决纲罗,而君统之伪学尤所先。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   在“礼”的演进发展中,它始终未失其神圣的意味,显示出了中国社会和文明的重要特点。……不仅宫廷,而且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通过“礼”来规范他们的生活,以达到与有序的自然相一致。

——安乐哲、郝大维《孔子哲学思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礼”的认识,并归纳“礼”与“仁”的关系。
(3)据材料三,说明作者肯定“礼”的依据。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析“礼”对中华民族社会秩序与文化养成的影响。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的含义为“再生”和“新生”,新生的号召意味着文化的近代转向,成为呼唤新时代到来的旗帜。这场运动的的真正性质,在“知识就是力量”一词中得到充分显示,这句口号显示出人们要用文化扫徐迷信、悲观、愚昧和无知的决心。在新文化的培育下,欧洲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创新成分。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德意志的人文主义者大多出身于市民家庭,人文主义也更多地被看作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教育运动,因为它开始于大学中开设的人文学科的课程。他们批评宗教戒律的束缚,批评教士的贪婪和淫荡,指责繁琐的宗教仪式,提出限制教会的世俗权力,强调个人的内心虔诚信仰。这些都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期德意志政治和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即以教会法为主体的封建法权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羁绊和制约。

——摘编自王亚平《培育宗教改革运动的人文主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新生”的含义,并分析文艺复兴核心思想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出现许许多多创新成分”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德意志宗教改革兴起的原因,并归纳宗教改革的基本主张。
7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阅读材料。

材料一   孔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基本思想主张,孔子所说的“礼”主要是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观点、主张及该主张对西汉王朝的意义。
(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
2020-11-28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九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文艺复兴运动是近代欧洲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之一,它首先在意大利兴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谁又能想象的到,这一切,竟是人们对于黑死病瘟疫肆虐、整个欧洲陷入瘫瘓之中的一种本能反应?大瘟疫和伴随而来的封建主义危机带来了饥饿、战争、愚昧、冷漠、迷信和死亡。就意大利政局来说,政治分裂导致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那不勒斯、罗马之间战争不断,法国、德国则在意大利争霸,加深了意大利社会秩序紊乱和经济崩溃。在这种情境下文艺复兴运动爆发,新文化就成了灿烂阳光,在文化上起到维护意大利统一的作用。

——朱孝远《欧洲文艺复兴的当代启示》

材料二   文艺复兴学者大致上对基督教采取的观点颇类似于古人的宗教观,那就是:宗教是个基本的存在,大体而言是件好事或者说有存在的必要,只是世界上还有更多的事情值得关注。宗教不该钳制生活和思想的一切,而这正是教会一贯的目的。随着文艺复兴来到,在世俗的世界里,宗教可以存在,但是属于私人事务,或是一群人受到某些信念所吸引的结社团体——就像我们今天的世界。宗教不能左右社会,不能强制每个人遵守规定和仪式,也不能宰制思想。

——摘编自约翰·赫斯特《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运动爆发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的实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学者对待基督教(宗教)的基本态度。
(3)据材料一、二,归纳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影响。
9 . 科技推动了社会进步,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版的序言一开始就指出,他要“致力于发展与哲学相关的数学”,这本书是几何学与力学的结合,是一种“理性的力学”,一种“精确地提出问题并加以演示的科学,旨在研究某种力所产生的运动,以及某种运动所需要的力”。

材料二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科学家占38位。下面两位科学家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材料三   科学开始时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们作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牛顿力学体系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人的科技成果决定时代发展”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归纳1870年前后科学对工业生产的不同影响以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2020-10-1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马坝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0 .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最大的政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2 年,孙中山认为 民族、民权” 两个主义因清廷退位而付之实现, 现在我们应该实行经济革命(社会革命)” ,“ 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那么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1924年1月,他主张“ 国民党之主张,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 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之生活” 。3月,他又说“ 民生主义是什么用法呢?是用来对大富人打不平的"'"要把全国的贫富都打到平等” 。8 月,孙中山作了四场关于“ 民生主义” 的演讲,他说“ 我今天就拿这个名词来下一个定义,可说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一一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摘编自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孙中山的“ 民生主义” 有复杂的思想来因和理论源泉。从历史程序上看,首先应把中国近代太平天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和九十年代改良派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看做是“ 民生主义” 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思想前导。同时,孙中山在制定“ 民生主义” 学说的时候, 一再提及古代中国的“ 井田制” ,并以它与“ 平均地权” 相比拟。其它如 王莽之王田, 王安石之青苗也在孙中山的研究之列。而中国近代进步思想一个更为 重要的标志,是他们都“ 经过于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孙中山当然更是这样。他在帝国主义诞生的时代,接受和提出了避免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其中特别是当时风靡一时的亨利·乔治的著作、学  说,几乎为孙氏完全吸取过来。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简述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变化内容并概括其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民生思想的来源。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民生思想变化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