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材料一   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为保证嫡长子的纯洁性,周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周礼》记载:“王者立后、三夫人、九缤、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以备内职焉”。西周礼制还规定,男子二十岁“冠而列丈夫”,女子则十五岁为“及笄”,男女未成年不得成婚。《礼记·曲礼》记载:“男女无媒不交。”西周婚姻的成立,程序上必须符合“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在完成六礼后,婚姻关系才算成立。

材料二   汉代统治者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和礼的调整作用,注重引礼入法。汉代不仅遵循一夫一妻制度,还强调和倡导女子从一而终。其中,汉代的“三纲五常”是伦理道德准则,也是立法的最高原则,其中“夫为妻纲”为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的地位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妻子必须遵循丈夫的想法和决定,以丈夫为尊。在结婚要件中,汉代遵循“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和“六礼”;汉朝从人性出发,认为男女年龄太小做父母是不理性的,鼓励晚婚。

材料三   唐代,由于当时社会风气开化,社会理念开放,以及受到少数民族婚姻习俗的影响,唐代的礼俗具有了与众不同的变化。例如:离婚比较自由;妇女地位较高。在婚姻成立上,《唐律疏议·户婚》记载“为婚之法,必有行媒”,说明“媒约”的介绍是唐代婚姻成立必不可少的条件。另外唐律首次提出了同姓不婚、亲属不婚、良贱禁婚以及宗教民族等一系列结婚的禁止性条件。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婚姻制度和西周婚姻制度的异同,结合所学分析汉代婚姻制度注重“引礼入法”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概括唐朝时期婚姻制度的主要特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沙龙兴起于15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在当时指的是装扮艺术品的房间。16世纪末传入法国,最初指的是卢佛尔宫的画廊,后逐渐演变为聊天、玩纸牌和谈论文学与艺术的一种场所。17世纪初,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沙龙开始出现,这就是德.朗布依埃夫人的蓝色沙龙。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沙龙的话题由文学艺术转变为政治性的话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罗兰夫人的沙龙,这个沙龙被誉为“吉伦特派的灵魂”。18世纪时,沙龙发展到顶峰,这一时期兴起了众多各式各样的沙龙,遍布巴黎的各个角落,诸如乔芙林夫人的哲学沙龙、莱斯比纳丝小姐的百科全书派沙龙以及内克夫人的政治沙龙等。沙龙已经成为了一股重要的推动社会发展和政治变革的新力量。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时,沙龙走向衰落。

——摘编自李国强《启蒙时代:法国沙龙的作用》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北平一批有留洋经历的知识分子圈是最早流行中国式沙龙的起源地。梁思成与林徽因家的“星期六聚会”,是当时名噪一时的沙龙,此沙龙聚集了一批当时中国知识界的精英人士,所涉及的话题既有社会广度,又有学术理论深度。同样闻名的还有朱光潜家的读诗会,此沙龙主要涉及文学领域,它对我国30年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和影响。与此同时,还有一班生于国难忧患,经历了西方文化浸染的知识分子怀揣着民族理想,以一种属于他们的方式,试图通过模仿建立一种文化模式,用以大众的文艺普及与教育,从而达到提高社会整体文艺素质的目的,其中较为典型的有曾朴的真善美书店和邵洵美的金屋书店。

——摘编自曹丹丹《法国沙龙文化在中国的引入与融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沙龙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沙龙文化在近代中国兴起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法两国沙龙文化的共同作用。
3 . 近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变迁是中国思想文化逐步走向近代化的时代缩影和历史见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年)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材料二   京师大学堂筹办于戊戌新政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国立大学。其办学方针为“中西并用”,宗旨是“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京师大学堂章程》中规定:“中国圣经垂训以伦常道德为先……所有学堂人等……有明倡异说、干犯国宪及与名教纲常显相违背者,查有实据,轻者斥退,重者究办。”

——摘编自周详《<京师大学堂章程>与清末教育制度的变迁》

材料三   执信中学是1920年孙中山先生亲自创办的一所中学,以纪念在虎门不幸牺牲的杰出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先生。在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先生要求: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

——摘编自何有贵《25位校董名震南粤》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同文馆的办学目的,并分析当时“招不到学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京师大学堂的办学方针,并分析其办学方针不能落实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自由、民主、均富”源自什么理论?此后,孙中山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改造未来之社会”?
2022-01-19更新 | 107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近现代科技。

材料一   19世纪被称为"科学世纪",这不仅是因为自然科学在19世纪取得了辉煌成果,而且因为科学本身的面貌、它与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学成了一种社会建制,即科学事业已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成为一种职业。科学内部也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门化。同时,科学也更加国际化。从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技术的发明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知识。这样,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成为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给人类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革命继续深入发展并出现了新的变化。同以往科学更多表现为个体劳动的特征相比,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研究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科学技术成了集体的劳作和创新,科学制度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程度大大提高。过去是科学指导技术,而今,是技术的需要引领科学理论的深入研究,科学成了技术性的科学。随着科技与社会的互动日益明显,科学的社会化程度得到普遍提高。自然科学的发展因其自身愈来愈成为一种社会劳动,因而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已不再是两个彼此独立的领域,而是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之中。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述19世纪被称为"科学世纪"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下半叶科技的变化及影响。
2022-01-12更新 | 300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5 . 14-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域经历重大转折。

材料一 路德认为,只有信仰基督,才可得到上帝的恩典;只要心存信仰,人的获救就无需教士的中介作用,不必求助教皇和教会…路德新教所推崇的权威《圣经》,也不是如天主教解释的那样,是一本只有教皇可以解释的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教条主义的经典,而是一本人人可以阅读和解释的,并在其中得到人与上帝交流的福音书。

——李平晔《人的发现一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材料二 孟德斯鸠不但抨击暴君政体,而且他还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按照他的看法,只有划分国家的权カ,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政的出现。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三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丁· 路德的主要思想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孟德斯鸠的“具体办法”。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14-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域重大变化的主要内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兴,著为规条,巡方督学,岁上其事。大者赐祠祀,次亦树坊表,乌头绰楔(官署牌坊),照耀井闾,乃至僻壤下户之女,亦能以贞白自砥。其著于实录及郡邑志者,不下万余人,虽间有以文艺显,要之节烈为多。呜呼!何其盛也。    

——《明史·列女传序》

历代节烈妇女的统计表
隋唐
12232152271419428
1912212286882814
合计141612743582912323

——据董家遵《历代节烈妇女的统计》

材料二   自明代中后期以后,妇女生活出现了重大的转向。从当时浙江永嘉县的实例来看,妇女不但“行鬻于市”,即公开在市场从事买卖活动,而且轻率出入官府公庭,涉足诉讼案件。在广东的琼州,“妇女出街市行走买卖”,亦已经成为一种惯例。

——据陈宝良《明代妇女的社会经济活动及其转向》

材料三   三言二拍为明末小说集的合称,其中一些篇章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周胜仙与白娘子便是其中的代表。

女主人公周胜仙偶遇樊楼酒肆的小老板范二郎,“四目相对,俱各有情”,周胜仙心想,“我若嫁得一似这般子弟,可只好哩!今日当面错过,哪里去讨?”于是她主动向男方传递爱慕之情。
——《醒世恒言·闹樊楼多情周胜仙》
白娘子爱上了许宣,在向许宣表明心迹时,说道:“小官人在上,真人面前不说假话。奴家亡了丈夫,想必和官人有宿世姻缘,一见便蒙错爱。正是你有心,我有意。烦小乙官人寻一个媒证,与你共成百年姻眷,不枉天生一对,却不是好。”许宣听后欣然接受。

——《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1)材料一、二所反映的明代妇女状况是否矛盾?请予以说明。
(2)指出材料三的史料价值,并说明在运用该类型的材料时要注意的问题。
(3)除了明代妇女问题外,上述材料还可用于研究哪些问题?(写出两个研究主题)
2021-12-30更新 | 208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欧洲的启蒙时期,中国一度是欧洲知识阶层心目中理想社会的投影。伏尔泰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大力推崇,他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以儒家学说为思想基础的中国政治体制得到众多启蒙思想家的推崇。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世界上管理最好的国家。魁奈认为中国的谏议制度和监察机构可以有效地限制皇帝的权利,因而是值得效仿的专制主义。“在中国没有世袭贵族,一个人的功绩与才能是他可能获取显贵地位的唯一标准……儿子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求学上,以此作为获取功名的唯一途径”。美国汉学家顾立雅曾说“在欧洲,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民主理想的发展中,孔子哲学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倩《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

材料二   在欧洲的启蒙时期儒学大本营的国度里正经历明清交替及清朝巩固与强盛的时局变换,一些启蒙思想家,针对明末封建君主专制的残暴性和腐朽性,提出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代言民主性和人民性的新思想和新理论。梳理其言论主张,他们也是从儒学的经典里寻找批判的武器。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重拾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精蕴,一致把矛头指向君主制度……相距万里之遥的中国和欧洲,一些思想家们皆从儒学中寻找到批判现实的理论武器……中国的启蒙思想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思想运动。

——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蕴及其影响之比较》


(1)据材料一概括17、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认为中国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社会的主要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哲学对欧洲民主理想产生重要作用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概括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早期启蒙思想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思想运动的原因。
8 . 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也是民主与法制建立、发展、完善的演变过程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何怀宏《世袭社会》

材料二   国与国之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之相处而有要约,法政所由立也。中国惟不讲此学,故外之不能与国争存,内之不能使吾民得所。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治国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面对这种变化,老子和孔子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
(2)概要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梁启超的法治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思想?(依据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然后作答)用史实说明新时期我国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教化”一词在董仲舒著作中出现频率很高。他指出:“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并反复强调:“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天下所未和平者,天子之教化不政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而“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摘编自朱人求《董仲舒教化哲学研究》

材料二   “二程”关注国家前途,强调“帝王之道,教化为本”,多次直言上疏,用自己的思想学说影响皇帝,提出“格君心之非”“王道治国”等一系列政治举措和治理模式。程颢认为“得贤才为本”,请求皇帝兴办学校。在官吏的德才关系问题上,“二程”强调修己之道,以德为先。程颐呼吁要将“宽赋役”“劝农桑”等措施作为重民保民、治理天下的要务,实现富裕的同时才能进行道德教化。还提出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婚姻妇女观。程颐指出,圣人虽然崇尚道德教化,但是也不能轻视刑罚的作用,应该在先有刑罚的基础上进行德化。

——摘编自丁静《二程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董仲舒与“二程”教化思想的相同之处,并简评“二程”教化思想。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自私”“自利”是“有生之初”人的本性,指责君主以个人的“大私”“大利”侵吞“天下之人”的“自私”“自利”。他反对“臣唯君命是从”,主张臣者“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强调“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

卢梭认为专制制度带给人民的是一种灾难。他指出“人们共同的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每个人都必须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摘编自赵子平《<明夷待访录>与<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西方封建君主的权力是有限的,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教权是精神权力。还有,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而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黄宗羲和卢梭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比较分析“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原因,并结合16至17世纪中国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对其进一步说明。
2021-12-04更新 | 235次组卷 | 30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