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三位伟人,对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都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宣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通过后,孙中山对宣言的宗旨作了说明。他指出:此次通过宣言,就是“重新担负革命的责任”,“计划彻底地革命”。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阶段,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重新担负革命的责任”是指什么责任?“计划彻底地革命”是指什么革命?其指导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第一阶段”,毛泽东思想有哪些重大理论成果?为实现“第二阶段的目标,建国初期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3)依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南方谈话”从理论上主要解决了哪一根本问题?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产生了什么作用?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夫蛮狄羌夷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内之良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呜呼!八荒以外,存而不论,乌知宇宙之大哉?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四   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黄宗羲的主要观点。据所学知识概括其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魏源针对“不能再称西方文明之国为蛮夷”,而提出了什么重要主张?这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材料三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

(4)根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陈独秀掀起的这场运动的口号是什么?这场运动在当时起到的最主要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从黄宗羲到陈独秀,中国思想界经历的巨大变化呈现怎样的特征?

2018-10-2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胆小怕事),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对策》

材料三   言论一:“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

言论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中臣是谁?他对儒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3)指出材料三中言论一、二各是谁的观点,并概括各自的核心思想。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

2018-10-20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4 . “文白之争”渗透着新旧文化的冲突,反思文言的价值与意义,有利于全面认识新文化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之也。

——陈独秀《答胡适之》(《新青年》,1917.5)

材料二   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

——林纾《论古文之不宜废》(《大公报》,1917.2)

材料三文言是要学的,但“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中小学文言文教学价值主要在于让学生对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辉煌文明有所领略,主要让学生对精选的古代文学精华有所领略,以此拓深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素养,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开一个窗口,使他们知道中国有这样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摘编自刘梅珍《学文言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是什么?材料一中,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的论调与这两面大旗有何冲突?材料二中林纾反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理由是什么?
(2)运用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新文化运动中的“文白之争”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5 .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制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魏源著《海国图志》的目的和张之洞在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问题上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最重大的意义。
(3)指出材料四与材料三之间的联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产生的最主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18-19高二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6 . 人文主义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希腊神话用神的形象体现人的智慧和力量,体现出古典人本主义。……人类对于自然相对独立,对于自身社会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人不是社会与国家的消极附属品,而是宇宙中万物的尺度。

——杨师群《中西方上古宇宙观及相关文化之比较》

材料二   文艺复兴中人们重视人的价值、重视现世的生活以及反对“权威”的精神,都在当时人中间唤起了对于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怀疑及反感。……文艺复兴运动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人中有的被称为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泰斗,有的被誉为宗教改革的先驱,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林涛《浅议文艺复兴对宗教改革的影响》

材料三   (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古希腊哪一学派的主张?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思想有何相似之处?
(3)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二相比,人文主义有何新的发展?
2018-10-15更新 | 250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射阳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块状字,经历了约7000年的发展,至今仍充满活力。下图以“虎”、“象”、“鹿”、“鸟”四字为例,分别展现了“汉字七体”的风采:

材料二: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A、B、C、D分别指的是哪几种字体?
(2)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什么时期?请列举出四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
(3)材料二,分析出中国印本身所含的三种历史信息。
2018-10-10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选修)9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8 .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

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请回答:
(1)三段材料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
(2)材料一孔子认为治国最关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
(3)材料三反映了荀子的什么观点?
2018-10-10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选修)9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董仲舒新儒学深刻影响着古代中国的政治与文化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道有阴阳,人间有德刑。天以阳气为主,以生养为德;人亦应以德政为主,以生成为意……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孔子曰:“不教而诛谓之虐。”“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也。”

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一天子。

——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材料三 汉初是“黄老”“申韩”之学并行的……原来一个人治天下,无论怎样凭恃武力,总不能全不讲教化。而讲教化,只有儒家之学最长。而且汉武帝,是个喜欢铺张场面的人,而巡守封禅……典礼,也只有儒家知道。

——吕思勉《中国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董仲舒认为施政的重点应该是什么?他认为古代天子治天下的手段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核心思想。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何特色?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新儒学被统治者采用的理由。
10 . 启蒙运动的复杂性与多样化,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启蒙运动充任了很重要的思想资源,从“五四”以来,一些思想家一直在推进中国的启蒙。但如果我们回到学术研究本身,便会发现我们对于启蒙运动的研究,实际上还远远不够。例如,至今我们还没有系统地翻译过国外学者对启蒙运动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所以我们今天讲“启蒙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仅仅把它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或是一种思想价值资源,而没有真正成为学术研究。但需要提醒或切记的是,如果没有真正的学术研究,期待运用所谓的思想资源来启迪民众,引领历史前行的话,可能会偏离启蒙运动内含的意旨,反而会是历史的误读与误导。

材料二 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作为生活在无论是思想还是社会都已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新一代西方学者有着不一样的视角,他们对启蒙运动的研究开始转向,不再从一种整体性上研究启蒙,开始重点研究法国启蒙运动内部的差异性;同样,也不把法国的启蒙运动看作启蒙运动的唯一表达,而开始在空间维度上关注诸如苏格兰启蒙运动、意大利启蒙运动等多种类型的启蒙运动,从而在多样性的维度推进了启蒙运动研究的深入。另一方面,学者们也开始从以前只研究启蒙哲人这些精英思想家转向研究普通人如何接受这些思想,将“启蒙”发展成为了一种“运动”。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理解启蒙运动”的历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我们对于启蒙运动的研究,实际上还远远不够”的表现。为什么要对启蒙运动开展“真正的学术研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内含的“意旨”。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启蒙运动研究方向的变化,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从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