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复兴”一词,源于法文renaitre,原意为“再生”。意大利艺术史家乔治瓦萨里在其《绘画、雕刻、建筑名人传》中,始用“再生”一词来概括这个时期文艺活动的特点。16世纪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基本上承袭了这一概念,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曾高度繁荣,而到中世纪却衰败下来,甚至湮灭了,直到此时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而得名。

——据关绍纪、陈庆军《世界近现代史精要》

材料二   “立法权是制定、修正或废止法律的权力,代表国家的一般意志,应由人民集体享有,人民通过自己的立法机关来行使立法权。立法机关定期开会,除此之外还有权监督法律的执行。”“行政权是决定媾和或宣战,派遣或接受使节,维护公共安全,防御侵略的权力,它执行国家的意志,应该由国王掌握。”“司法权是惩罚犯罪或裁决私人讼争的权力,具有独立性,应由法院和陪审官行使。”

——孟德斯鸠

材料三   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人们在建立国家时,每个人通过契约把所有的权力都转交给了集体,在由这样的契约所建立的国家里,所有的人在政治权利方面都是平等的,人民集体经常表达出来的意志成为公意,它构成主权,主权即公意的运用。人民的主权是至高无上的,神圣不可侵犯。它必须由人民直接行使,不能被代表,它是统一的,也不能被分割。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应该执行人民的意志,受人民监督。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有权任用和罢免他们。

——卢梭


请回答:
(1)文艺复兴核心是什么?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三杰具体指哪些人?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孟德斯鸠的观点,并从理论方面简要分析孟德斯鸠思想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别指出伏尔泰和卢梭的思想主张。
2 . 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不断碰撞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夫使能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三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本志罪案答辩书》

材料四“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一个新时期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主张,其主张在19世纪60~90年代是怎样实践的?
(2)材料二体现了康有为的什么主张?较之材料一,其进步性体现在哪里?
(3)材料三中的“德先生”“赛先生”两位先生分别是指什么?何时被请到中国来?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史家概括中国近代学习西方时认为:“任何文化都由外在物质、中间理论与制度、内部心态三个层次构成的有机体。当两种文化接触时,首先容易相互发现的,是外在的物质层面;习之既久,渐可认识中间的理论和制度;最后方能体味各自的核心即心态层面。”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列举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三个层面”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2)分析从“物质层面”过渡到“制度层面”的原因。
(3)概括“心态层面”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022-01-14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市高级鑫源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艺体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15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提举常平(管长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使用武人。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明太祖集》卷10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说明西汉初年在地方实行的政治制度、产生的后果及汉武帝采取的解决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宋代为加强地方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评析黄宗羲的主张。
2022-01-1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市鑫源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艺术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请回答:
(1)这组历史人物图片资料集中反映了近代思想领域中的什么重大历史现象?请指出这一历史现象的思想核心。
(2)概括指出这一历史现象的思想主张。
(3)联系所学知识,谈一谈这一历史现象的重要意义。
2021-03-03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市海南鑫源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主要源头,古希腊与古代中国哲学思想对宇宙自然和社会人伦有着类似的观点和看法,只是在后来的发展中,古希腊在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发展了自然科学,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泰勒斯的天文学、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等这些从哲学中过渡派生出来的科学思想,为构筑一个宏大的科学体系提供了必备的思想要素。而中国的哲学家们却或远或近地疏离了自然科学,他们不像古希腊的哲学家同时是几何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而是肩负政治家的角色。他们关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伦理胜过关心自然本身,而且善于从自然的规律反躬自省,寻找社会的和谐之本。

——摘编自黄谊《浅析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与科学的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哲学思想对后世东西方科学发展的影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共同影响。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

材料二:1954年,毛泽东主席询问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能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现在就是把中国所有的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我们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

材料三:在汲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凭借科学有效的管理协调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中国在核武器研究领域,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

材料四:国外有人说:“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我们认为中国不仅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1)根据材料一,判断这是党中央为哪一实验发出的贺电?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3)材料四中,袁隆平用什么科学成果解决了中国与世界的吃饭问题?
(4)以上材料中体现的我国科技成就产生了什么影响?
2021-03-03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市海南鑫源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称义及随之而来的全部拯救只有因信,因为称义和得救都赖上帝的怜悯,这点只有在信的行动中才能领受。人的伦理性活动的“善行”在此无任何地位。它们既不会给我们带来拯救,也不会为我们保住拯救。只有因信,才能使我们保持永生。

——(德)保罗·阿尔托依兹《马丁·路德的神学》

材料二   所以我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任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齐思和译《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1520624日)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主要发生在德国的原因
(2)简要概括材料一中两种相反的主张并说出马丁·路德提倡的其中一种主张的含义
(3)简要概括材料二中马丁·路德的基本主张并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的主要意义
2021-03-0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市海南鑫源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9 . 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作为我国正统的意识形态,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思想也历经沧桑。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言论

言论者思想核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A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熹B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阳明C

材料二:…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中兴亡,而在万民中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之亡,其余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的儒学思想,概括A、B、C所代表的核心思想。
(2)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什么主张?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2021-03-0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市海南鑫源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孔于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揪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019-04-15更新 | 1688次组卷 | 33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川绵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