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的“礼坏乐崩”是“百家争鸣”的前奏……中国知识阶层刚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孔子就努力给他贯注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要求它的每一个分子——士,都能超越他自己个体和群体的利害得失,发展出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伴随着旧士族消亡过程的是新型士人阶层的成长。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人文化”,胸怀“天下”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旗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成为制约君主重要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这一群体的认识及行为,通常倾向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其力量的崛起,客观上又构成了对君主专制的制约因素。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经历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诸多仁人志士秉承救国救民的责任担当,一方面开始对传统价值观体系进行批判与反思,另一方面“开眼看世界”,开始吸纳与接受西方文明中的相关要素。国人的精神家园一直无所归从,从而形成近代中国国民价值观的“一盘散沙”状态。从梁启超到鲁迅,许多仁人志士对近代国人的价值观形态进行过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但在国破家残的民族危机背景下,并无一党一派能够提供理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思路。

——摘编自《形态·逻辑: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价值观变迁的历史性透视》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和价值观变迁,唤醒了人们的平等意识、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公民意识。原来以集权为特征的权力价值和以领袖魅力为特征的人治(德治)不能不受到极大的冲击,并逐渐被民主制度和法理权威所解构和取代。

——摘编自廖小平《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的建构》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理想中的“士”应具备的品德,为此,他提出什么主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新型士人阶层”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鸦片战争后价值观念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价值观变迁的作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5年,孙中山以中国社会主义者的身份到比利时走访第二国际领导机关,并要求接受他的党为成员。孙中山表示:中国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在孙中山接触到的所有欧美社会主义理论中,他最敬佩,最崇拜的就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实际上,他对马克思的资本公有理论的借鉴才促使他系统和完整地阐述了他的资本公有和节制资本的思想。但是,他并不完全理解也不完全赞同,更不主张在实际行动中毫无保留地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摘编自王涛《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及对我国民生建设的启示》

材料二   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各种矛盾,问题层出不穷,毛泽东坚持把民生问题看作一个整体,大力发展经济奠定物质基础外,统筹教育、就业和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采取的各项措施都能体现出整体性的特点。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基础上,坚持人民利益最高,展开了彻底的土地革命,保障了人民群众吃饭、读书、看病等基本民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是对传统民本思想和孙中山民生思想的超越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在继承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毛泽东民生思想。

——摘编自齐蕾《毛泽东民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民生思想的特点及其理论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