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它对中国从传统政治形态走向现代政治形态,最终成长为现代性的政治形态做了初步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是我国从传统政治迈向现代政治的分水岭。

——摘编自富成慧《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现代性研究》

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新气象

《新青年》(月刊)新潮社全国教育联合会要求政府正式提倡白话文
《每周评论》(周刊)国民社教育部训令国文教学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新潮》(月刊)平民演讲团教育部下令废除所有文言文教科书
《国民》(月刊)少年中国学会19181919年制定了汉语“注音符号”
《少年中国》(月刊)工读互助团19201921年白话文被公认为“国语”

——改编自(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

材料三   共产党的成功依靠党的积极分子的一致性,他们一定要在理智上深深相信党的路线的智慧。路线的正确性一定要用理论原则和实际行动来证明。这件事的完成是逐渐创造了一套在西方通常称为“毛主义”的概念,在中国则比较谦虚称为“毛泽东思想”。它代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化,就是把它的普遍原则用之于中国的特定情况。

——摘编自[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辛亥革命是我国从传统政治迈向现代政治的分水岭”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呈现的“新气象”及其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20—40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具体表现。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为了达到思想统一的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做了哪些努力?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推行的思想文化政策?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的100人之一。下表为毛泽东年谱(部分),列举了他若干对中国革命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

年代事件
20世纪10年代1918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得到李大钊等人帮助,开始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
1919年响应五四运动,领导湖南学生反帝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
20世纪20年代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率起义部队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0世纪30年代1930年撰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0世纪40年代
194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

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为20世纪30年代、20世纪40年代补充一件大事并说明理由。
2021-05-08更新 | 159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尚书。盘庚)记载,盘庚认为帝王要把小民放在心中,表示“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周取代了殷商的统治,同时殷商推行的民本的政治理念被传承下来。同样,中国古代独有的社会结构,即社会关系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结成的五伦关系,社会被一层温情脉脉的血缘关系的纱幕所笼罩,保持着一种天然的“亲亲”和“尊尊”的宗法联系。汉刘邦入关中约法三章,即是争民心之举,民众不仅是统治和压迫剥削的对象,也是可利用和可借助的重要政治力量。

——摘编自陈谷嘉《中国文明起源的特殊路径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材料二   武德九年,唐太宗对于唐高祖大封宗室为王的政策进行了调整,将数十位宗室郡王皆降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他的理由是,“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已之宗族乎!”毕竟那么多的郡王是一个庞大的特权集团,“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

——摘编自刘后滨《唐太宗如何提升民心指数》

材料三   黄宗羲不再从血缘关系看待和解析以民为本,他从人的权利与自由的政治和道德观出发,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主张。这是与古代的以民为本主张的本质区别,是对封建专制压迫人民,蔑视人的权利和自由的挑战,是对几千年反人道、反人性的“三纲”政治和道德的批判。

——摘编自陈谷嘉《中国文明起源的特殊路径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产生及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维护民生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发展民本思想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们的核心观念是“通识学习”,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念开办学校。人文主义者相信,“通识学习”是实现真正自由,确使人类潜力能够得到完全发挥的关键。通识学习的内容包括历史、道德哲学、雄辩术、文法、诗歌、数学、天文以及音乐,其目的在于以此培养出具有美德和智慧,并拥有说服别人与自己同样行事的修辞技巧的人。按照希腊人健全的身体才有健全心灵的准则,人文主义教育家也强调身体教育,学生被授以标枪技巧、箭术、舞蹈,并被鼓励练习奔跑、摔跤、狩猎和游泳。人文主义教育被认为是为未来生活进行的实际准备,它的目标不在于培养出伟大的学者而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市民。它为欧洲统治阶级提供了基础教育的典范,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

——摘自【美】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   蔡元培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1912年,德国留学数年的蔡元培担任首任教育总长,他特别强调:普通教育,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专门教育,务养成学问神圣之风习。同时,他深感国人年长而失学者为之众,欲求教育普及,特设立社会教育司,与普通、专门两教育司鼎足而三。2月,针对清朝学部,1906年规定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项宗旨大加修订,提出新的教育方针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前两者旨在强兵富国,后三者均以培养共和公民的“完美人格”为目的,并用以节制前两者的副作用。

——摘编自张晓唯《蔡元培评传》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通识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蔡元培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新发展。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蔡元培教育改革的背景。
2021-02-09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清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的“礼坏乐崩”是“百家争鸣”的前奏……中国知识阶层刚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孔子就努力给他贯注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要求它的每一个分子——士,都能超越他自己个体和群体的利害得失,发展出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伴随着旧士族消亡过程的是新型士人阶层的成长。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人文化”,胸怀“天下”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旗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成为制约君主重要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这一群体的认识及行为,通常倾向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其力量的崛起,客观上又构成了对君主专制的制约因素。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经历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诸多仁人志士秉承救国救民的责任担当,一方面开始对传统价值观体系进行批判与反思,另一方面“开眼看世界”,开始吸纳与接受西方文明中的相关要素。国人的精神家园一直无所归从,从而形成近代中国国民价值观的“一盘散沙”状态。从梁启超到鲁迅,许多仁人志士对近代国人的价值观形态进行过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但在国破家残的民族危机背景下,并无一党一派能够提供理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思路。

——摘编自《形态·逻辑: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价值观变迁的历史性透视》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和价值观变迁,唤醒了人们的平等意识、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公民意识。原来以集权为特征的权力价值和以领袖魅力为特征的人治(德治)不能不受到极大的冲击,并逐渐被民主制度和法理权威所解构和取代。

——摘编自廖小平《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的建构》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理想中的“士”应具备的品德,为此,他提出什么主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新型士人阶层”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鸦片战争后价值观念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价值观变迁的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科技档案的外在发展角度看,宋代的科技档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两宋时期达到了一个显而易见的巅峰状态。宋元时期重要的科技档案,基本以农业档案、医学档案、天文学档案、数学档案、地理地图档案、水文档案、手工业档案、建筑工程档案等八个门类作为基本体系。从科技档案的载录形式看,宋代的科技档案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文书档案的形式出现的,其中以奏议类档案最为繁多。

——摘编自高雪华、王云庆《宋代科技档案的特点》

材料二   1962年2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在广州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制定了《十年科学发展规划(1963-1972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颁布后,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利用苏联提供的关于研究性反应堆、核燃料工厂以及试验场设计方面的初步资料和从国外公开的文献中获得的初步知识,开始了自己的独立探索。《规划》吸取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全面赶超”的教训,对于20世纪50年代的“全面赶超”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早在1958年,《人民日报》就发表评论:“只重视发明创造、不重视推广的现象,以及只埋头钻研,不重视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就这些问题,《规划》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比如鼓励研究机构自己办车间、办工厂。

——摘编自崔永华《当代中国重大科技规划制定与实施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科技档案发展到巅峰的原因及宋代科技档案反映的科技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十年科学发展规划(1963―1972年)》所体现的战略思想,并指出这十年期间我国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我国科技发展中得到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思想家们将“民”的概念正式引入政治思维,活跃于当时思想界中的诸子百家中的各派,大多都有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积极评议时政,对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理论的升华,使其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材料二   西汉巨贾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两情相悦,雪夜私奔。对此,宋明理学家认为“逾墙淫奔,无耻之尤”;明末李贽却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秩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童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风反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郇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提出了哪些“民本”思想主张?分析明末清初思想家对传统的民本思想做出的“升华”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在对待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问题上,宋明理学家与李贽的看法存在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如果要在欧洲文化史上选择一个段落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较,文艺复兴较为相当。文艺复兴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在十四五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而十六七世纪中国的长江中下游也出现了类似的经济态势。文艺复兴的主旨是人文主义,其批判锋芒直指中世纪的神学蒙昧主义、禁欲主义。而中国明清之际诸大师也抨击了宋明理学中的僧侣主义和禁欲主义,提出“饮食男女之欲,人之大共也”,“私欲之中,天理所寓”等新的命题。至于顾、黄、王诸大师在哲学思想、史学思想自然观中的理性主义,也都与中世纪的蒙昧主义相对立。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以明清之际最富于战斗精神的政治哲学著作《明夷待访录》和《潜书》与孟德斯鳩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相比较,就可以发现,它们虽然在抨击封建专制帝王的猛烈程度上可谓东西呼应,不相上下,但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与文艺复兴思想的共同点,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与启蒙运动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导致不同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5年,孙中山以中国社会主义者的身份到比利时走访第二国际领导机关,并要求接受他的党为成员。孙中山表示:中国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在孙中山接触到的所有欧美社会主义理论中,他最敬佩,最崇拜的就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实际上,他对马克思的资本公有理论的借鉴才促使他系统和完整地阐述了他的资本公有和节制资本的思想。但是,他并不完全理解也不完全赞同,更不主张在实际行动中毫无保留地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摘编自王涛《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及对我国民生建设的启示》

材料二   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各种矛盾,问题层出不穷,毛泽东坚持把民生问题看作一个整体,大力发展经济奠定物质基础外,统筹教育、就业和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采取的各项措施都能体现出整体性的特点。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基础上,坚持人民利益最高,展开了彻底的土地革命,保障了人民群众吃饭、读书、看病等基本民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是对传统民本思想和孙中山民生思想的超越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在继承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毛泽东民生思想。

——摘编自齐蕾《毛泽东民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民生思想的特点及其理论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