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9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保障人权、发展生产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建设,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它过分强调“仁”而缺少“法”,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很有可能造威社会秩序的紊乱与国家的动荡。反观法家。虽然过于迷信权术与酷刑,但不得不承认这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猛药”。另一方面,法家认为“治民无常”,主张变法,这也有利于执政者的施政能够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摘编自李锦鸿《从<孟子>和<韩非子>看儒家与法家的价值观》

材料二   仁义、礼制是治国之本,法令、刑罚是治国之末。刑罚的作用在于惩戒犯罪,使人民不敢肆意作恶而犯法。礼义的作用在于教化人民遵守道德规范不作恶不犯法,在细微的小事上也符合人伦道德。“是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苟免。是治之贵贱者也。先仁而后法,先教而后刑,是治之先后者也。”治国要注重以道德和礼义教育人民,使人民有羞耻心,自觉向善。

——摘编自韩丽华《中国古代礼义思想的教化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与法家思想在治国理念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礼义的教化作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科学文化的舶来是明清之际时代性的重大变化,来华传教士与中国士人进行了广泛的思想交流。中国士大夫热切研习探求舶来的各种学理,他们意识到传统科技停滞的最重要原因在于“第(仅仅)能言其法(技巧),不能言其义(逻辑)”,更新知识必须“缘数寻理”,才能“具存实义”发现规律。伴随着西学的传入与明清更替,天文、地理、人治之学等实学为士人所看重,产生了一批脱离空谈“心性”的新型士人与政治家,诞生了《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一大批科技成就。

——据陈橹《论明清之际士人群体对西方科技的态度与历史影响》

材料二   18世纪,启蒙时代许多作家和思想家都具有科学教育背景。他们通过演讲和著书立说将科学理论介绍给公众,最著名的莫过于《大百科全书》……这一时期大学里的教授开始接受牛顿的理论,有的教授向学生展示科学原理,并向公众演示自己的发明。科学会和研究院大量建立,其中许多机构有出版图书和期刊的特许权。1738年伏尔泰出版了《牛顿的哲学原理基础》以向公众介绍牛顿的力学原理。这一时期,还有更多的向外行人讲解科学原理和知识的图书出版。

——据李大光《科学传播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时期中国相比近代西欧科技传播途径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并联系现实生活,提出一条与上述材料中不同的科技传播新途径,并简要说明其优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时代最后一个儒家大师,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是谓东方世界的精神领袖。荀子认为“人之性恶”,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而起伪”,即改变本性之恶,兴起人为之善。他对教育的作用作了极高的评价:“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孰禁我哉!”。荀子的基本培养目标是“法后王而重礼法”的“雅儒”,最高目标是“大儒”。他们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统类,是“既智且仁”的“王霸之佐”。其教育内容最重礼经,认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认为教学过程有闻、‘见、知、行四阶段。“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柏拉图最优秀的弟子,雅典吕克昂学院的创始人,逍遥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吕克昂学院流传下了47本著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广博、最统一的知识体系。他第一次告诉人们,智慧不需要神启,是可以凭借理性和逻辑来认识的。亚里士多德曾经担任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大帝少年时期的老师,他按照希腊文明的最高标准塑造着亚历山大。他让14岁的亚历山大喜爱上了希腊文学与荷马史诗,并对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广阔的知识产生热情。更重要的还是政治思想,亚里士多德对亚历山大提出要求,“做亚洲人的主人,做希腊人的领袖”。这正是“希腊帝国”的精髓—内部是民主,外部是殖民;上面是公民,下面是奴隶。这种双重标准的希腊式帝国,是日后欧洲帝国的精神原型与政治模板。

——摘编自潘岳《战国与希腊:中西方文明根性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荀子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兴起的背景。并分析荀子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早年,大千从中国传统文人画入手,广临唐、宋、元、明、清绘画,尤得石涛、八大山人精髓,其绘画涉及山水、花鸟、人物,兼通工笔、写意,卓有建树,可谓中国传统绘画集大成者。20世纪40年代,大千西上敦煌,三年潜心遍临5—14世纪中国各朝壁画,将一段几乎被遗忘的中国美术断代史以临本的形式展现给世人,使人普遍关注敦煌艺术的文化价值,递延中国文化成绩斐然。正是从敦煌艺术中遍学中国历代美术画技,吸收精华,成就了大千复笔重彩、古雅华丽的画风,在画坛名声大噪,是其绘画生涯一大转折。1948年,张大千开始游历世界,博采众长,创造出以唐代泼墨技法为基础、糅入西方泼彩画法,开辟了中国山水画新天地,创作了大批泼墨泼彩作品。先生一生投身绘画,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立起一支璀璨的大纛,在世界艺术发展中,刻上了一道鲜明的东方绘画印记。

——摘编自《瑰丽的静域一梦:张大千敦煌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传统中国画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大千成为一代大画家的原因。
2023-01-15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韩非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战国后期,韩国积贫积弱,韩非上书韩王,希望改变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以法治国”是韩非思想的核心,他提出了“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的主张,这对当时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影响;除了制订法律外,韩非主张以法为教,宣传普及法律知识,使整个社会形成法律风气。韩非之学其最高理想是“君无为,法无不为”,认为法行而君不必忧;臣不必劳,民但而守法,上下无为而天下治。韩非形成了以进化的历史观为基础的,以建立统一的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为奋斗目标的完整思想体系。韩非“以法为本”的主张成为当时主流思想,各国君臣竞相研究《韩子》。在其指引下,秦始皇完成统一六国的帝业。

——摘编自《法治文化〈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韩非〉》

材料二:17-18世纪,法国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急剧没落;18世纪后期,法国工业革命逐渐展开,进步的资产阶级以思想斗争的形式向腐朽的封建主义进攻。这给孟德斯鸠提出了反封建反暴政的思想主题。针对法国政弊,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移的一条经验”,其在《论法的精神》中系统地阐释了三权分立的资本主义原则。他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立法权属于议会,它代表国家意志,由人民集体享有;行政权执行国家意志,由君主行使;司法权由人民选出的人员组成的法院行使。孟德斯鸠强调三权不仅要分立更要相互制衡,突出法治原则的重要性和现实性。其理论深刻地影响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和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但其开出的解救社会的药方不过是阶级分权和分工。

——摘编自《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的思想主张,评价韩非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孟德斯鸠所处的社会背景,请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孟德斯鸠的主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的译经、抄经已达到超越前代的新境地。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题。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在社会迫切需要和已具备的物质条件的历史背景之下,雕版印刷在唐代得到应用,并且有了初步的发展。

——摘自《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   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柳诒微在《中国文化史》中曾深刻指出:“雕版印刷之术之勃兴,尤于文化有大关系,故自唐室中晚以降,为吾国中世纪变化最大之时期。前此犹多古风,后则别成一种社会。”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张舜徽曾分析道:“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然其影响后世,有利有弊。由于得书甚便,学者多置之不观,苏东坡为《李氏山房藏书记》,即尝慨乎言之。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

——摘自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雕版印刷技术在唐代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2023-01-14更新 | 49次组卷 | 18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北师大广安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是人”与“斯人”。

近来,语文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斯人也”,成为热门话题,该文节选自《孟子》。由此引出的学术争议,成为某校史学社团的探究课题,他们拟定了如下步骤

步骤一:了解《孟子》成书与版本变迁的情况。

材料一   现存可供研究的材料如下

《孟子》原文本现存较早的有:宋刻本《孟子》一卷,藏于国家图书馆;宋刻石经《孟子》,存浙江杭州;元刻本《孟子》二卷,藏于上海图书馆;清人补刻唐石经《孟子》七卷,藏于南京图书馆。

《孟子》注释本现存的有汉末赵岐与南宋朱熹分别著述的《孟子章句》。《孟子章句》是今人能看到的最早完整注本,但历经千年的传抄、刊刻,版本错综复杂,目前可追溯到多种宋元刻本,和清朝乾嘉学派考据的版本。汉代刘向、郑玄等人的注本,现仅存清朝的辑本。随朱熹学说地位不断提升,《四书集注》影响巨大,版本众多,现常见的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四书章句集注》。


(1)《孟子》最初成书于什么时期?提出了什么社会治理的政治主张?
(2)《孟子》的版本在宋以后日益繁多的原因有哪些?

步骤二:分析相关学者的观点,推理判断。

材料二   关于这个问题,国家语文教材主编在微博上做出解释(节选)

“是人”还是“斯人”?近日网上又在议论语文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孟子一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为何改为“是人”,其实并没有改,本就是“是人”。课文所选的是中华书局的《孟子译注》。我还查过宋代朱熹《四书章句》,也是“是人”。另查十三经注疏(汉代赵岐注),同样是“是人”,并非“斯人”。古诗文大都有不同版本,字词有差异并不奇怪,所以要校勘。而语文统编教材所选的都是权威版本,不可能随意改动。这是需要说明的。


(3)依据材料二,说明该主编对教材选择的解释运用了什么史学方法?
(4)该主编的解释并未能平复争议,若要对其提出质疑,请谈谈你的理由。
2023-01-14更新 | 189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中西文化各具特色,文明在互鉴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激烈的社会变革为时代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景象,揭开了中华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篇章。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节选自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并列举一位该时期的思想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莎士比亚相关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名称,并指出该运动的核心内容。
2023-01-11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普通高中2023年1月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英国,就连某些博物学家也抵触进化论。大解剖学家欧文爵士认为,进化通过细胞内部的动力而发生。所以,他二十多年的同事和好友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进化论问世时,他表示坚决反对。他觉得通过自然选择的进化是偶然机缘的产物,因而坚决不能接受……尽管达尔文的进化论遭到诸多方面的非议和质疑,然而正是这种争论使得进化论思想家喻户晓,逐渐深入人心。达尔文的进化论用“起源论”代替“神创论”,用“物种可变论”代替“物种不变论”,实行了科学摆脱神学的意识形态革命。许多社会思想流派迅速从中吸收各自所需的“营养”,将其引入社会科学领域,作为构建理论的依据和支撑点。

——王秋安《外国对进化论的反映》

材料二   读这书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汰”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少年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我自己的名字(胡适之——引者注)也是这种风气底下的纪念品。

——胡适《四十自述》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社会对进化论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进化论在中国传播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进化论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从进化论的传播中得到的启示。
2023-01-08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甄和卢梭的平等思想折射出17、18 世纪中西方社会发展的共同追求,以及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巨大差异。对旧的专制制度的反叛,同情人民的疾苦,追求社会平等是他们理论的相似之处。唐甄的思想主要是以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为基础的政治改良,而卢梭的思想则是近代民主政治的理论先锋。明清之际的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为主,而欧洲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市民经济繁荣兴盛。唐甄仍然主张君主政体和官僚政治体制,以“人治”为主,而卢梭主张民主共和制,主权在民,依法治国。唐甄主张君民平等,庶民议政,但却从没有将主权交给人民的观念;而西方启蒙思想则强调“天赋人权”,要实现个人的自由、平等。因此,唐甄的平等思想是不彻底的、不完备的、没有形成理论体系的。

——摘编自武霞、赵毅《唐甄与卢梭平等思想比较分析》

材料二   康有为既是政治家,又是维新思想的倡导者。因为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背景,他擅长运用传统文化去解释西方近代文化,如“公羊三世说”即是明证。康有为把“公羊三世”比附为君主、君民共主、民主三种制度,其实质在于肯定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向前进化的,由低级阶段进到高级阶段;封建专制制度必然要灭亡,它将逐步变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再进化变为资产阶民主制度。“公羊三世说”不但批判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天不变”的观念,同时也否定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道亦不变”的理论教条,为资产阶级的变法维新扫除了思想障碍。

——摘编自张婷婷《中国近代维新派启蒙思想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甄和卢梭思想的异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思想不同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新思想的特点,并指出其作用。
2023-01-06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