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等,“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自此,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朝代,强化中央集权成为历史发展总的趋势,“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成为共识。秦汉建立的中央集权制顺应了国情,行之有效,突出体现为中央有权威,从而为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和社会发展稳定提供了制度保证。在“大一统”这一总目标下,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互为一体,历代“夷夏之防”与“华夷一体”实为一体两面的关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一统”观念为中华各民族所接受。先秦儒学经董仲舒改造,倡言《春秋》大一统思想,与强调皇权至上、强化统一国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最为合拍,迎合了政治需要。儒学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和文化主脉,顺应时势,不断发展创新。

——摘编自华奥《多维角度理解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治理理念》

材料二   清朝在疆域全盛时设有25个一级政区和内蒙古的盟、旗。西南几省少数民族地区承袭元、明遗留下来的土司制度,雍正时陆续实行改土归流政策。设置西藏办事大臣,涉及到国家主权的重大外部问题,均由大臣处理并上报朝廷决定;而内部则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大臣系统不加干涉。

——摘编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材料三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把握两岸关系时代变化,丰富和发展国家统一理论和对台方针政策,推动两岸关系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提供了新时代做好对台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确立了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的基本方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两岸政党党际交流。并强调:“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大陆实行卡式台胞证,实现福建向金门供水,制发台湾居民居住证,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同等待遇。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的主要治理理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大一统国家治理的特点及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积极推进对台工作的重要举措,并分析阻碍台湾回归祖国的主要因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贝多芬享有“乐圣”的美誉,他是继海顿、莫扎特之后最伟大的欧洲作曲家,他的作品极具浪漫主义色彩。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完成的不朽之作。《月光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以主调织体为主,表现出了愉悦的心情;第二乐章描绘了悲伤的情感、阴暗的吟诵;第三乐章采用了急板的速度,细腻地表现了作曲家感情的波动和痛苦失望的心情,但他刚毅的天性又使他不愿屈服于生活中的任何不幸;在乐曲的末乐章,表达出了内心的热情冲动和坚强的意志。贝多芬的音乐强调“人”的本性,突出“个人”是感觉的中心、感情的焦点、幻想的主题。这个“人”需要自我肯定、自我崇拜、自我想象以至自我宣泄。贝多芬的音乐之所以思想深刻而伟大,是与他本人的经历分不开的,而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社会背景激发了他创作的想象力,特别是法国大革命给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摘编自刘汶琳《论贝多芬音乐风格的特点》

材料二   从技术手段上看,由于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电子合成器不仅能够成功地模仿各种乐器的音色,而且可以再现自然界的各种音响。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风雨雷电、鸟叫虫鸣可以成为音乐作品的一部分,重金属、噪音也闯入了音乐艺术的殿堂。不仅如此,音乐家丢掉钢琴和五线谱而利用电子程序进行数字化创作也成为一种可能。于是,历史上长期积累起来的创作技巧和准则被完全颠覆了。从美学风格来看,与传统音乐力求发现和谐法则的美学努力不同,20世纪以来的当代音乐企图全面颠覆传统的艺术原理,标新立异地创作着无调性、无旋律、不和谐的音乐。

——摘编自陈炎《科学精神对西方艺术的双重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贝多芬音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以来世界音乐创作标新立异的原因,并简要说明音乐的作用。
2022-03-14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身处新旧交替时期的彼特拉克开创了全新的历史观。不同于中世纪基督教编年史家将神的时代视为历史的开端,他把“人的时代”或“文明的时代”看作历史的第一阶段。史学写作不再为神权服务,而是要为人民提供道德教化和培养批判精神,基督教人物也不再是写作的焦点,人文主义者开始把视线扩大到过去的世界和今天的世界,传记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书写历史的主要方式。

——摘编自周施廷《自我的觉醒:彼特拉克与现代性》

材料二  与传统史学相比,伏尔泰“智慧史”最显著的特点和优点,是它的广阔历史视野。他所创造的“智慧史”并不是思想史,也不是狭义的文化史,而实际上是人类文明史。如他所说,它是对社会进步所作的符合理性的报道。它包括人类智慧的一切成果,既包括文化艺术、民情风俗、科学、哲学和宗教等精神文化,也包括各种物质文化和政治法律制度。这样一来,伏尔泰第一次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纳入历史研究的范围,造成西方历史观念的一次革命性变革。

——摘编自赖元晋《伏尔泰和他的人类智慧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彼特拉克全新历史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伏尔泰“智慧史”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智慧史”产生的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根据时代需求,以先秦孔、孟、荀儒家的思想为主导,吸纳了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墨家诸家的思想,以性善情恶的人性论为基础,大力推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价值观教化,形成了适应当时国情民性的新型价值系统。汉宣帝自称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既是刘汉王朝的内心直白,也是对董仲舒构建礼法合用治国模式的肯定。

——摘编自李宗桂《董仲舒思想历史作用之我见》

材料二  佛道理论的精细化充分暴露了儒学的内在弱点。如何完善自身以及重回学术的至高地位,这成为儒学必须要完成的重要使命。朱熹认为“释、老之书极有高妙者,句句与自家个同”,而现存的礼书对古礼删削颇为有限,难以通行至民间。有感于此,朱熹便以司马光的《书仪》为底本,复加删削,成《朱子家礼》一书。

——摘编自楼含松《中国历代家训集成》

材料三  顾炎武作为先锋性的代表人物反对“空谈之学”,力倡以“修已治人之实学”取代“明心见性之空言”,主张“文须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顾炎武主张人的内在本质即为“人道”,“人各有私”,“有私常情”。在顾炎武看来,“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至训”。

——摘编自许苏明《顾炎武评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思想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董仲舒儒学相比,朱熹理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炎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青年》最初创刊时名为《青年杂志》,作为一份综合性文化批判刊物,旨在抨击传统文化,输入西方文明。其最初的自我定位不在政治而在思想文化。陈独秀希望杂志以思想启蒙为宗旨,“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通过思想革命唤醒民众,帮助青年实现思想解放和人格独立,从全人类的先进文明中汲取营养。

1917年1月,陈独秀应蔡元培之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同年2月,陈独秀携《新青年》,从上海迁至北京,开启了与北京大学“一校一刊”的辉煌历程。进入北大后的《新青年》,融入北大的学术思想与精神品格,且作者队伍迅速扩大,成为北京乃至全国思想文化界的舆论核心。以陈独秀、胡适等为首的知识精英们正是借助《新青年》这个媒介平台,传播新文化、新思想。从早期的反孔、反传统、反礼教,到后来倡导白话文,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再到后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新青年》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传播的摇篮。

——摘编自谢明香《从く新青年)社址更迭看其办刊宗旨演变与传播活动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青年》从上海迁到北京后刊物定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青年》杂志发行的历史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融。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作自力更生……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

——摘编自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参加中外经济合作问题讨论会全体中外代表时的谈话

材料二 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这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邓小平理论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和毛泽东的思想的共同之处。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主张通过重整伦理纲常、道德规范,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儿童只有从小明确了每个人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和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才能正确地树立自己的道德准则。在家庭教育中,他认为“读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读书能唤醒内在“善”,使得个体得以成长,完善自我生命。在人际交往等方面他也提出了一整套的修身立命的教育思想。朱熹的家国情怀具有古代士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共性,他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表现,“万物皆有此理,皆出于一源。为君须仁,为臣须放,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由于朱真的自身经历,他提出“一心之谓诚,尽己之谓忠”的论说,他认为“忠”不仅仅是政治口号,还是从上到下都应践行的准则,他把“忠”置于天理之中,大力论述了其价值的合法和合理性。

——摘编自甘秋月《论朱熹诗的家国情怀》

材料二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亡国”与“亡天下”加以辨析道:“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黄宗羲也指出:“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天下之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种思想突破了传统的忠于一家一姓的狭鹽爱国主义,具有极大地进步意义,为近代爱国志士们所推崇和景仰。

——摘编自戴叶《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中的经世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朱熹的教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之际实学家的家国情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这种家国情怀的进步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遣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法苟不善,虽古先吾斥之;法苟善,虽蛮貊吾师之。尝博览夷书而得二事焉,不可以夷故而弃之也。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

——摘编自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材料二1895年,康有为得中进士,授官工部主事。529日,在《上清帝第三书》中,再次阐述变法的理由和步骤,提出富国、养兵、养士、练兵的自强雪耻之策。接着,又上《第四书》,正式提出“设议院以通下情”的主张。817日,创《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冯桂芬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冯桂芬与康有为二者思想间的联系。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小说中经典人物

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后来通过几个商人凑钱捐了个监生,此后借着监生的身份,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儒林外史》

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不堪,后来被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儒林外史》

鲜于同:六十一岁中进士,说明“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的道理。

——《警世通言》

郎玉柱:《书痴》篇中主人公,书痴,先人留下满屋书,一卷也不忍卖,只爱读书。每逢学政案临测试,必拔得头筹,但又苦于乡试次次落榜不中。

——《聊斋志异》

材料二   《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有记载“读书例日:若读到古人忠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孝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至于善恶可否,皆当如此,方是有益。若只读过而不身体力行,又未为读书也。”作者蒋大器说明了人们读书看到古人忠孝的地方,便想到自己是不是忠孝。小说的作用在这里得到了体现,而且更是要在行动上有所体现,即要思古人之善行,起而效仿施行。市民阶层的百姓在闲暇时看小说,是因为它通俗浅显,阅读不费心力,且有娱目适情功效。许乔林在《镜花缘序》中用素以威严刚正不苟言笑的包公作比喻,来形容这种小说的影响力:“《镜花缘》一……饮程乡千里酒,而手此一编,定能驱遣睡魔;虽包孝肃笑比河清,读之必当喷饭。”此外,在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有一个创作模式,即才子佳人们的爱情无一例外地遭受着这样或那样的坎坷和磨难,这些磨难有的来自朝廷官吏,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及封建官场的复杂斗争。

——摘编自曾美桂《明清通俗小说对社会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小说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小说的社会作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习儒学文化是步入仕途的必要课程,所以绝大多数的中国古代科学家具有深厚的儒学文化知识基础和品格素养,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也直接受儒家价值观的影响。北宋时期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其作者沈括做官期间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兴修水利,主持了多项水利工程的修筑,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除水灾威胁。此外,中国古代医术本身就带有儒家倡导的仁爱思想的内涵,医者在行医过程中往往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代孙思邀曾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宋代以后的科学家大多数将科学研究与经学联系在一起,结合经学中不断争论的义理形成了“数理”“地理”“医理”之类,他们认为这些“自然之理”是包含在儒家“大道”中的“小道”,所以,研究科学也是为了阐发儒家的道理。

——摘编自谷洪彦《论中国古代科技与儒学思想》

材料二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具有历史文献和文明遗产的价值,也是中华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现在的我们,正在以积极的心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接受新文化、新技术的同时,更需要这样的科技精神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和源泉。这是我们的财富,我们要传承下去,移植到当今的时代中让它们重新焕发生命,焕发生机。

——摘编自张馨元《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受儒家价值观影响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当代价值的认识。
2021-10-16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铜川王益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