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制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2: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3: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4:李大钊指出,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指出二者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有何不同?
(2)材料4与材料3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重大影响?
(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在启蒙运动中始终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以伏尔泰为代表,其1756年在《风俗论》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借助中国,借助孔子,启蒙思想家们吹响了摧毁中世纪思想的号角,从而推动了18世纪法国“中国热”。
另一种声音是以孔多塞为代表,1793年在其《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中国成为与进步对峙的“停滞的国家”,对中国也从赞扬变为了批判。
上述材料反映了启蒙运动时期关于中国的两种不同认识,选择其中一种声音,概括其观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谨、结合史实)
3 . 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子认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材料二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挨打、屈辱、抗争,让民族复兴成为近代中国无法绕开的主题,更激发起无数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抱负;梁启超提出了“少年中国”,孙中山喊出了“振兴中华”,李大钊呼吁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为了民族复兴,几代人魂牵梦萦,亿万人心结难解。

——任忠平《筑就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材料三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的治国主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资产阶级各派别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做出的反应,新文化运动后期在道路选择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请结合建国初期的相关史实,从民族、民权、民生三方面概述中国共产党“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4 . 在“轴心时代”,辩论在东西方都成为了思想家阐明观点的有效方式。

材料一   人们在《孟子》中可以发现某些辩论方法和逻辑范畴的实际而具体的运用。孟子运用这些方法,乃是由于不得已的原因,而不是相信它们是通向真理的正确方法。

在秩序混乱的世界上,他必须用那些方法来捍卫孔子视野宏阔的通见,而这种通见却被有些人用来把人们引向邪路。不过,假如在秩序混乱的世界上很容易用“逻辑”和辩论法把人们引向邪路,那么,实际上同样的工具至少有如下优点:如果使用得法,它也能提供正确的东西。

——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材料二   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希腊开始了一场知识革命。它与雅典民主的高峰期相伴。公民的权势上升、个人主义的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导致了对旧的思维方式的反动。新知识倾向的倡导者首推诡辩家。有些诡辩家谴责奴隶制和希腊人的排他性。有些则是自由、民权与实用、进步观点的斗士。然而,诡辩学家的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个人主义,不可避免地激起强烈的反对。

——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孟子和希腊诡辩家采用辩论方法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诡辩家对辩论方法的运用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卢梭的社会公约可以简化如下: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


(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两者的相同之处。这两者有何相似的时代背景?
(2)18世纪法国的进步思想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而17世纪中国的进步思想却很快沉寂下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两种不同状况的根本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4) |
6 . 阅读下列根据卢梭《社会契约论》整理的材料:
材料一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度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决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样,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材料二 不应实行英国式的议会制。因为人民在选举议员时可自由投票,是主人;而在选出议员后,就又变成了奴隶。所以,应该实行直接民主制,由全国公民开全体大会,共同决策和立法,不须选举议员或代表。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制学说诸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2)材料二所表达的主张是切实可行的吗?为什么?
7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二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评论上述材料中关于君主专制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的两种观点并结合时代背景展开评论)
8 .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
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下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读下图

材料二: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法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主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使宰相不罢,……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二与图一相比,明朝官制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试以史实说明。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官制是受什么思想的影响?明朝官制的弊端在思想领域有什么反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针对材料一中图二的政制体制提出了哪些政治主张?黄宗羲的政治主张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相比,有何明显差异?
2011-09-06更新 | 10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2011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八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10 . 材料一“……若使天下兼相爱,非相攻……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之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美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故曰世异而事异。”

请回答:

(1)分别概括四则材料的观点或主张。

(2)根据相关观点,分别指出上述四则材料所代表的学派。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思想哪个对当时影响最大?哪个对后世影响最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