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诸侯王国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辖的郡之上。随着诸侯王势力膨胀,地方割据势力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时,采纳晁错强硬削藩的建议,先后以各种罪名削去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并下诏削夺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郡,结果引发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后,景帝吸取汉初王国制度的教训,趁机采取了一系列控制诸侯王国势力的变革措施。首先,确立以郡为国的原则,新建王国不再跨郡,远不如旧王国强大。后来,景帝又下诏,“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免除诸侯王的行政权力;“天子为置吏”,彻底堵住各诸侯王从前通过任用官吏培植私党的途径;同时削减王国官吏,使他们的规模、仪制无法与朝廷抗衡。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

——改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

材料二   《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主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简析汉初诸侯王国势力膨胀的制度因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景帝解决王国问题措施与汉武帝推恩令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
(4)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统一文字始于秦朝,但中国文字为何被称为汉字?
2022-02-09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京一零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历史进程中的延续与变迁、继承与发展

材料一   



(1)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汉朝、唐朝、明清)的商业中心分布图。任意选取其中一幅地图,充分提取信息,判断其所属历史时期并说明判断原因。

材料二   孟子对民极为重视,他的著名之论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贵”指民的重要性而言,所谓“民贵"主要有两方面含义:民之向背关系着国家兴亡。其二,民是统治者的财用之源。无民就断了君子的财源,无民则君子不能行事。孟子认为得民之道关键在于给人民物质利益,给人民以生活保障。

——摘编自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材料三   明末清初黄宗羲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便承袭了前辈的民本主义思想,提出国君是“天下之大害”的惊世骇俗命题,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概括孟子和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张。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意义。
2021-08-12更新 | 22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儒家文化

孟子倡导实行“仁政”,省刑罚,薄税敛,争取民心。他认为这样就可以无敌于天下而达于一统,反对以暴力为手段的兼并战争。他的“仁政”思想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他认为人天生就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它们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仁政”思想还带有民本主义倾向。因为“政在得民”,所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特别强调礼在调节社会关系方面的作用。他认为人性本恶,所以要用礼治来约束,做到“明分使群”,各人都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具体位置,各尽职责,共同构筑出良好的社会秩序。君主集权和统一是荀子理想社会的重要标志,他认为君主治国重在礼义教化,应当“平政爱民”,但法治、刑罚也是治国的必要手段。他还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自然存在。人类既应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同时也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比较孟子和荀子思想的异同。
(2)结合所学,简述孟子和荀子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是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线索。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瓦斯科·达·伽马的这些航海壮举,是自农业在几千年前被缓慢发明以来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葡萄牙人的航行,将世界上两个充满活力和财富,却没有通航的地区连接起来。西班牙的航行,则让两个曾有人居住,但远隔万里且互不知晓的世界发生了接触。


——【澳】杰弗里·布莱内《世界简史》


(1)结合材料一和如图,判断“葡萄牙人的航行”路线是图中的(填写序号),“西班牙的航行”路线是图中的(填写序号)。分析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行给世界和欧洲带来什么影响。

西方民主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开始于英国思想家洛克发表的《政府论》。洛克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反对“君权神授”,认为每一个人的权利都是天赋的,不可剥夺,从而率先提出了“天赋人权”的口号。孟德斯鸠等提出了民主制度的构想。平等、民主、自由和人权这些原则最初是作为一种政治思想提出的,至18世纪逐步被融进了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之中。

——摘编自伍柏麟等主编《新编政治经济学》


(2)概括以上材料的观点,并结合史实对该观点加以说明。
英国棉纺织品生产及出口状况
英国棉纺织品产出总值(百万镑)英国棉纺织品出口价值所占比例(%)英国棉纺织品出口地区所占比例(%)
欧洲亚洲中东
178417865.420.442.800
1824182633.152.649.96.42.8
1854185656.961.329.424.712.4

——数据引自晋兰天《国家与市场: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


(3)概括以上图表所反映的变化,依据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通过运用预算政策刺激需求,实现了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经济目标。70年代出现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各国政府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其共同点是加强市场调节,缩小政府作用。此后西方金融资本在缺乏公共部门有力监管的情况下强力扩张,美国2007年开始的次贷危机演化为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乃至世界性经济问题。

——摘编自李景治、林苏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4)依据材料,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政策方面的调整,结合所学分析调整的原因,并谈谈你的认识。
2021-06-21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适应性练习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人类社会变化的路径复杂多样。

材料一   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郡和县,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中国历史十五讲》


(1)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的出现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请结合史实,从政治制度、生产力水平和思想理论方面加以说明。

材料二 文物:漆盒

秦“蕃禺”漆盒盖(如图),为木胎黑漆,盖面朱绘云纹,有“蕃禺”二字烙印。“蕃禺”即番禺(今广州),是秦汉时期南海郡的郡治所在,这是“蕃禺”地名见于考古实物最早的一例。



(2)该文物可以用来印证秦朝的什么政治制度?请对这一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三



①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③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记录了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3)分别指出材料三中①②史料的类型,简要说明上述材料印证了宋朝商业变革的哪些史实。

材料四   某班同学开展了“颐和园史迹寻踪”的历史考察活动,围绕其耕织图景区进行了资料的搜集和问题的研讨。

南宋楼璹绘制了反映当时南方农桑生产全过程的《耕织图》,元、明、清皆以此为范本。



图1 雍正《耕织图》——耕             图2 乾隆《棉花图》瓷册——纺线

雍正《耕织图》是雍正登基以前以康熙年间刻版印制的《耕织图》为蓝本,由清宫廷画师精心绘制而成,耕图织图各23幅,每幅画上都有雍正的亲笔题诗。

乾隆《棉花图》共16幅,每图附有文字说明,系统介绍了从棉花种植到制成棉布的过程。乾隆特为每幅图题诗一首,后以木版、石刻、烧制瓷书等方式颁行天下。


(4)图1中的农具是产生于隋唐时期的_____,图2则可追溯到元朝对棉纺织技术的改进和推广。结合材料,谈一谈你对《耕织图》历史价值的认识。

材料五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

材料六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5)材料五、六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
2021-05-22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史料辨析。

材料一   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兽的毛皮)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唐】元稹《法曲》

材料二   你看圣贤书里,哪一处不说着忠孝二字。当时母亲教我读书,也要识些礼义。

——摘自【明】《香囊记》

注:《香囊记》是明前期的戏曲


(1)材料一、二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请分别说明

材料三   枢密使童贯上奏战事曰,“杀退辽兵,直至燕京,围住城池攻击,旦夕可破。今有辽主早竖降旗,情愿投降,遣使丞相奉表称臣,纳降请罪,求诏退兵罢战,情愿年年进奉”,恳请皇帝恩准。

——摘编自《水浒传》第八十九回


(2)材料三描述的情景是否属实?请简述理由。
(3)结合所学,谈谈你如何看待古代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
7 . 记述屈原的文献史料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著名文学家,对他最早的四则记述如下
史料作者简介
《吊屈原赋》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贾谊被贬长沙王太傅,临湘水,做此赋。“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遂自投汨罗而死。谊追伤之,因自喻”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是关于屈原生平与创作的现存最早、最全面的一篇传记,塑造了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最终投江自尽的形象
《哀时命》庄忌(约公元前188~前105年)庄忌作《哀时命》赋,称:“夫何予生之不遘时(未遇到好时机)……(庄)忌哀屈原受性忠贞,不遭明君而遇暗世,斐然作辞,叹而述之,故曰‘哀时命’”
《九叹》刘向(公元前77~前6年)《楚辞》篇名。刘向身为宗室,屡屡上言切谏,却反遭迫害,故“追念屈原忠信之节,故作《九叹》”

(1)指出上述文献史料的类型并举例说明。
(2)阅读材料,说明上述记述屈原的文献史料有何共性?
8 . 人文主义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希腊神话用神的形象体现人的智慧和力量,体现出古典人本主义。……人类对于自然相对独立,对于自身社会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人不是社会与国家的消极附属品,而是宇宙中万物的尺度。

——杨师群《中西方上古宇宙观及相关文化之比较》

材料二 


材料三 文艺复兴中人们重视人的价值、重视现世的生活以及反对“权威”的精神,都在当时人中间唤起了对于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怀疑及反感。……文艺复兴运动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人中有的被称为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泰斗,有的被誉为宗教改革的先驱,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林涛《浅议文艺复兴对宗教改革的影响》

材料四 (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古希腊哪一学派的主张?
(2)据材料二,指出拉斐尔的圣母像与中世纪相比,在立意上有何变化。列举两例文艺复兴在文学领域取得的成就。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4)据材料四,概括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三相比,人文主义有何新的发展?
9 . 阅读下列材料:

《君主论》一书,包括了他对个人从政经验的反省,以及他对意大利局势的观察。他认为一个国家必须有由公民组成的军队;必须有以全部财力、人力加以支持的坚定的国策,以及果断执行这种国策的统治者。当国家的安全受到威胁时,为解除臣民的苦难,国君可以玩弄权术,弱小者对付强敌有时必须采取并不光明正大的打击方式。《君主论》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是把政治当作一个实际的权宜之计来探讨的,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理想问题来研究,而且它把历史当作现在行为的向导,发扬了鉴古知今的精神。马基雅弗利的政治学说的主流是爱国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建立民族国家和中央集权的要求。

——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下)


请回答:
(1)马基雅弗利心目中的国家是一种怎样的状况?
(2)你是如何理解“它是把政治当作一个实际的权宜之计来探讨的”这句话的含义?
(3)《君主论》所包含的政治学说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

——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

材料二   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材料三   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

——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2019-06-10更新 | 3309次组卷 | 35卷引用:北京市延庆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