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49年12月23日至31日,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关怀与直接领导下,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重申了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会议提出“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方针。会议提出教育工作的发展应是普及与提高的结合,在当时和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必须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普及上面,并将这种教育与国家建设的需要(目前的需要和长远的需要)密切地联系起来。同时,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向工农开门,招收工农干部和工农子女入学。新解放区教育工作的关键是争取、团结、改造知识分子,要在师生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逐步树立革命人生观。

——摘编自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的特点及意义。
2022-12-07更新 | 184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C(全国乙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德斯鸠出身贵族,因为经济富裕和时间充足,经常去各国游历,因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1731年,他回国后开始整理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写作,在1748年出版了其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他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哲学等多方面研究法的精神,强调法律应当与政体相适应,在专制政体下,人们是没有自由的。在他看来,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因此还提出了权力分立的理论。他认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要想相互制约,需要有一些制度上的安排。首先,司法权不应该设为永久的。其次,立法机关可以在国家危难时授权行政机关逮捕有犯罪嫌疑的公民。最后,行政可以通过反对权来参与立法。他对三权分立的表述比洛克提出的更完善,把它推到了更高的层次。因此,书中的思想理论不仅指导了十八世纪欧美的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也为各国资产阶级建立各种法律制度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摘编自宋海凤《浅析<论法的精神>的主要内容及其启示》

材料二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变革意义的一个关键时期。黄宗羲在抗清斗争失败之后,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由武装斗争转变为哲学思想上的批判,这一转变使得黄宗羲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并最终著成了《明夷待访录》。书中的内容虽少,但是却涉及政治体制、文化教育、经济发展、军事建设、法律制度等诸多方面。他批判一切封建专制君主,民主贯穿全书,描绘了一幅批判封建旧制度,构建民主新制度的宏伟蓝图。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民主启蒙思想意义的著作,书中阐释的民主思想对我国近代的维新改良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具有深远影响。

——摘编自高帅奇《从<明夷待访录>看明清民主思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德斯鸠与黄宗羲作为伟大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论法的精神》与《明夷待访录》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著作撰写的因素。
2022-03-15更新 | 21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省八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3 . 【东西方思想比较】

材料一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那时,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有孔子、老子……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他们对如何治理国家,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等重大的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同时也产生了宗教。

——摘编自(德国)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   21世纪将是人类的新轴心时代。在这个新的轴心时代,世界文化发展的状况将不是各自独立发展,而是在相互影响下形成文化多元共存的局面。各种文化将由其吸收他种文化的某些因素和更新自身文化的能力决定其对人类文化贡献的大小……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文化研究将会成为21世纪文化发展的动力。跨文化与跨学科研究会大大地发展起来。……新的轴心时代的文化将不可能像公元前5世纪前后那样由少数几个伟大思想家来主导,而将是由众多的思想群体来导演未来文化的发展。可以预见,21世纪的思想文化也许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世纪。

——据汤一介《瞩望新轴心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轴心时代人类文明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轴心时代与轴心时代的不同及形成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应“服务于国家设,特别是经济建设““据经济建设需要设专业”等办学要求。到19525月,全国高校先后完成了恢复教学秩序、接管国统区公立大学、改造私立大学为公立大学、接收教会大学,以及全国大学教师的“思想改造运动”等任务,统一了大部分教师对院系调整必要性的认识。之后,教育部全而实施院系调整方策和计划。同年12月,全国约70%的高校得到了调整,实现了重组或建立高等工科院校的主要目标。例如,厦门大学工学院的航空系并入北京航空学院,电机系、机械系大部并入南京工学院,土木系、建筑系大部并入同济大学;此外,还有10多个院系专业先后调出与其他大学合并。这样,原有高校独县特色的多院制综合大学,转变为多科性或单科性工业大学。这种高校调整的结构原则和模式在全国各高校逐步推广并确立下来。

——摘编自王红岩著《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历史考察》等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中国掀起了新一轮高等教育制度改革,院校调整成为热湖,倒如,清华大学以追求世界一流大学和发展综合性大学为目标,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寻求解决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工业设计专业发展的新矛盾,都在寻找合作办学伙伴。两校对各自历史积淀而成的文化符号“科学”和“艺术”及共所蕴含的象征意义达成共识,认可合作办学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优势地位。199911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正式加盟清华大学,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并后艺术设计与理工科之间彼此促进,带动了其他交又学科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等诸多领域的重大发展。

——摘编自曹镇玺等《制度环境变革、合法性重构与大学学科组织再制度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校院系调整全面实施的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校院系调整的新变化。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启示。
2021-05-12更新 | 19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秋季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试卷-课标全国专用-文综历史卷01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泛称士子,做了官就叫作士大夫。他们密切地关注社会进步,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实践。在中国古代社会,封建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也要借助士大夫的思想智慧与管理才能,将自己的权威意志贯彻到各个场所、各个环节,这样,他们之间就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而处于主导地位的则是封建帝王。面对现实,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选择,就是“入仕”,这样才能将自己的思想主张推向社会,实现政治抱负。“入仕”除了“恩荫”,大体上有两个途径:一是绝大多数通过科举入仕;二是是入幕,即被主官延聘入官衙或者营辕。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社会上享有特殊地位,文化传统上有其特殊价值,承担着治国理政、传播道统的特殊使命。即使到了封建的末世,依然如此。

——摘编自祝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材料二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一直在向西方学习,但是直到辛亥革命失败,中国也没有实现富强。梁启超在一战之后到欧洲国家旅游,目睹了受到战火洗劫的欧洲国家的残破景象,提出了用东方文化改造西方文化的文化建设方案。胡适、陈序经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不适应现代世界,要想发展,必须“全盘西化”。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得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开始关注俄国,关注指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可与宣传,也反映出了对西方新文化的赞扬与认同。他们对于西方文化的这种态度与胡适、陈序经等人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前者是从国家民族命运的角度考虑,怀抱远大理想,后者是从文化本身的前途考虑,所以选择的结果必然会有差异。

——摘编自郭朝辉《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分化及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特质,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相较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义轻利是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其核心是重精神的价值,轻物质的价值,好名而不好利,务虚而不务实。在先秦,持这种观念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孔子把义和利对立起来,并赋予了一定的阶级内容。他认为,统治者只要讲文德,进行感化,就能使人民归服。孟子从国家的角度谈论问题,也是把义放在第一位。汉朝武帝以后,儒家思想开始处于正统地位,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在董仲舒那里得到了充分发展,董仲舒要求人们一味追求道义,放弃功利,将道义和功利对立了起来。义利之辨在宋代朱熹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挥。朱熹认为人欲是利,天理是义,仁义道德与利欲是对立的,因而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摘编自王鲁英《论洋务运动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

材料二   近代义利价值观的演变分为四个时期: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以义生利,兴利除弊;洋务运动时期主张重义兴利,利国利民;维新运动时期主张义利并重,义利和谐;辛亥革命时期主张义利统一,建立革命道德。中国近代义利价值观是对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发展,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贯穿着强烈的救亡意识。中国近代义利价值观呈现出比较复杂的面貌,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用以规范人们行为的传统伦理道德面临着新的危机和挑战,面临着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型问题。尽管中国近代义利价值观错综复杂,但存在着一个慈的发展趋势,即由重义轻利的传统义利价值观向义利并重的近代义利价值观演变。

——摘编自赵璐、白俐《论中国近代义利价值观的演变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义利观的演变趋势,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与近代义利观的异同,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山海经》记载,炎帝为南方之神,蚩尤为九黎的部落酋长,盘古、伏羲的故事为汉族、羌族和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共有的神话。黄帝被认为是其他四帝的祖先,《五帝本纪》中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战国时期,七国的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386年鲜卑人拓跋珪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拓跋珪在其昭文中说:“夫刘(邦)承尧统,旷世积德……《春秋》之义,大一统之美,吴、楚僭号,久加诛绝,君子贱其伪名,比之尘垢”。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曾下令改变鲜卑族的风俗习惯、服装和语言,奖鲜卑贵族与汉族的士族通婚,改汉姓,学习中原的典章制度等。

——据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 1840年以后,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自发联合,一方面是粉碎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分裂阴谋、保卫祖国的统一与边疆完整,同时也逐步深入,从不同层次上寻求将古代中国转化为现代中国的强国之道。辛亥革命以后,贯彻“五族共和”原则,但还未能真正反映中国近代民族问题的根本实质。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了“民族主义”:一则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一则是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还提出了“少数民族”的概念。1937年,共产党倡议和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阐明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必须广泛团结各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1938年以后,又逐渐明确,在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解放的过程中与获得独立解放以后,建立和完善在统一中国实行各少数民族的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道路。

——据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华民族民族主义的内涵,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8 .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在中国、印度、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觉醒时期,他称之为“轴心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柏拉图认为各个阶层对待财富的态度应该不同。在理想国中,统治阶级即国王和护卫者“除了绝对的必需品之外”不得有任何财产,而对被统治阶级来说,却并不要求其放弃私人财产。他的理由是“统治阶级如果嗜好金钱与财产,他们必将腐败。而生产阶级成员就其本性而言必然有此嗜好,将不会急于篡夺统治者的位置,因为这会妨碍他们积累财富”。被统治阶级的责任和价值就在于供应统治阶级以生活资料,使这些人专心治国,这样才能达致城邦的最大善。

与柏拉图类似,孔子对各个阶层财富观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就国君而言,孔子认为应该只“言义而不言利,为人君,止于仁。”国君乃天下财富的最高所有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国君的利就是义。就各级官吏而言,孔子主张不仅言义,而且言利。因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官吏需要依靠俸禄来养家糊口。然而,官吏求“利”必须合乎道义,即君子“仕则不稼”、“不尽利以遗民。”就一般的平民而言,孔子主张求利、致富,但同时又要为他人着想,“富而好礼,富而好仁。”

材料二   雅斯贝尔斯还有一句话,我觉得非常重要,他讲“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个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这个论断在历史上已经有多次可以得到证明了。

——摘编自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人类社会之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西方先哲财富分配观的异同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汤一介所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个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的认识。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叶以降,江南市镇经济进入高度成长时期,工商业蓬勃发展。多层次市场的形成,市场经济的活跃,刺激了这一地区经济与社会更加繁荣。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苏州,成为全国最为奢华的城市。苏州的奢侈风尚,逐渐弥漫于邻近各府县、各市镇。康熙《淞南志》说,自明朝以来“人有恒产,多奢少俭”。清以后,“饮食服饰竞以奢靡相尚”。如徽州盐商“入则击钟,出则连骑,暇则招客高会,侍越女,拥吴姬,四坐尽欢,夜以继日,世所谓纷华盛丽非不足也。至其子弟,靡不斗鸡走狗,五雉六枭,捐佩外家。”

——摘编自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

材料二   奢侈消费在当时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已经形成一股相当盛行的风气了。15世纪中期,意大利的许多城市都颁布了“禁奢条例”,企图限制人们的过度的消费,特别是在女性的服饰和宴会的用度方面。但是强烈的虚荣心让人们无视这些法律的存在,每当上流社会大摆筵席或是举办各种社交活动时,宾客们的穿戴总是争芳斗艳,琳琅满目。

——摘自范广寅《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奢侈消费》


提取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对比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地区和十五世纪欧洲的社会消费观并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