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英国,教育机构几乎全部掌控在基督教会的手中,教会将教育看成是其传播宗教思想和培养信使的重要手段。15世纪起。英国出现延续半个世纪的办学热,主教、显贵、乡绅、城镇商人甚至国王等都通过私人慈善捐赠建立学校。这些学校除了培养神职人员、高官等社会精英外,还增加了培养自由职业者、工匠等大众教育。1546年,亨利八世在剑桥设立了五个钦定教授席位,除神学以外,都是直接与社会事务相关的科目,如医学、民法等。1575年到l663年间,英国大学中新增的教授席位绝大部分集中在自然科学方面。18世纪初,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和其他专门科学中逐渐设立新的教授职称。

——摘编自F.H.欣斯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977年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掀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同时“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到2000年基本形成了两级(部委、省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2021万人,是1998年的4.5倍,是1949年的172倍多。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

——摘编自韩梦洁、宋伟《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区域结构的制度安排与反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l5—l8世纪英国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成果。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教育和l5—l8世纪英国教育发展影响的共同点。
2 . 卢梭是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时的自然状态中存在着对人类生存不利的种种障碍,阻力已经超过了每个人在那种状态下为了生存所能运用的力量。人类既然无法产生新的力量,而仅能结合并运用已有的力量,那么人类便没有其他的生存办法,只有集合起来形成一种合力才得以克服这种阻力,通过一个唯一的动力将他们发动起来,使他们协调合作。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卢梭等启蒙思想家明确提出,任何人在行使自由权的时候,决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因此,只有公共意志才是最高的人民主权,个人自由是受公共意志约束的。由于明确人权的最高体现是公共意志,自由的事业就成为公共的事业,由此就产生了人权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公开性和很高的透明程度。在卢梭看来,人民主权是不能分割、不能转让、不受限制、不可侵犯的最高权力,在此之上不允许再有一个指挥者,因此一切决策均需以公共意志为准,公开地进行。

——摘编自刘宗绪《人的理性和法的精神——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启示》

材料三 卢梭的棺木中伸出的一只手,握着一支火焰浓烈的火把。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

——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对人类生存不利的种种障碍”在当时的法国主要指什么?“集合起来形成一种合力”体现了卢梭的什么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卢梭对人民行使权利提出了哪些限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人民主权的阶级本质
(3)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三中“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
2019-05-28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涟水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5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3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见于《资治通鉴》,其语意当由《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中化出。后世围绕此八字定评,发生激烈争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魏其武安列传》记载:“建元元年,丞相卫绾病免……于是乃以魏其侯(窦婴,窦太后侄)为相、武安侯(田蚡,景帝王皇后同母弟)为太尉……太后(文帝皇后、景帝之母窦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御史大夫)王臧(郎中令)等,而免丞相、太尉……建元六年,窦太后崩……武安侯蚡为丞相……天下士郡诸侯益附武安。”

《史记·儒林列传》与《汉书·儒林传》均载:“(建元六年)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

材料二 “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问以古今治道,对者百余人。广州人董仲舒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天子善其对,以仲舒为江都相(后世学者考证董仲舒任江都相应在元光元年)。”

——《资治通鉴汉纪九》(其中“董仲舒对曰”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上,史籍记载存在哪些主要分歧?

材料三 事实上,汉武帝从未采纳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更未真的有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际行动……董仲舒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出现,是在武帝七年(元光元年)……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不新鲜,不过是步田蚡后尘,鹦鹉学舌,沽名钓誉而已。

——孙景坛《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

材料四 《汉书·董仲舒传》中的这段文字:“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前二位的主要功绩在“隆儒”,这可以理解为重视儒学,重用儒生。但纵观他们全部所为,重视儒学层次太低,只是“俱好儒术”而已……而董仲舒则不然,他一开始就从思想和政治战略的高度,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立点之高,无与伦比。

——管怀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有其事——与孙景坛同志商榷》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两位学者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材料五 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向有所误解。误解之一是,以为这一国策是董仲舒一人促成的;误解之二是,既然是“罢黜百家”,就以为从此禁绝了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其实不然。近年来中外学者对此作了澄清,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仅仅采用董仲舒一个人的建议;汉武帝也没有禁绝儒家以外的各家学说,其本意是确立儒家在官学中的“独尊”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这些学派依然可以在民间自由流传,并没有禁绝。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确立儒家在官学中的“独尊”地位?材料五对材料三、四有何价值?
(4)综上,你认为影响历史认识的因素有哪些?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二是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三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四是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燔诗书而明法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史记·商君列传》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知识分子阶层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请用具体史实说明材料一中的任意一个观点(如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
(2)据材料二,概述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并概括其措施对后世产生的消极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明清时期,统治者推出一些有利于普通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措施。明太祖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章奏,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清朝前期,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政府允许纳赀捐官,并不断扩充科举取录的名额。……在西力的冲击下,维新派办报纸、书局,组织社团。……甲午战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警告“民心先离,将有土崩瓦解之患”。戊戌变法是政治体制改革,但因触犯既得利益权贵,仅行百日即被废止……庚子祸乱后清上层几乎没有谁再反对改革……1908年,清廷开始筹办地方咨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博采群言”并发挥其“舆论总汇”的功能。“皇族内阁”的结局,使这一民意机构走向政府对立面。

——摘编自徐军《中国古代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袁刚《民心尽失的历史警示》等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如1265年英国的“等级会议”以及后来法国的“三级会议”等。从政治参与上看,英国政治在10世纪,参与扩展到王权和世俗、宗教贵族。到了12世纪,参与扩大到工商业主(新贵族)骑士,以及从理论上,所有具有一定财产的自由民。随着议会地位的提高,由资产阶级、城市市民组成的下院的作用逐步增强。“光荣革命”后,真正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但这仍然是一种包括性别、年龄甚至是身份、财产的有限参与。20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普选权。

——摘编自陈楚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参与的历史沿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合法的政治参与有哪些变化之处,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政治参与的演变趋势,分析演变的原因。

2018-11-21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这种关心和信仰自由有其相通之处,在于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有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联……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并分析“理学成为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李贽思想“特色鲜明”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未成为“欧洲式的人物”的主要原因?

2018-11-20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文)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泰利士到柏拉图这段历史,是光辉灿烂的达到了登峰造极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在它每一代里,我们可以找到至少一种新哲学,一种独见性和深刻性令人赞叹不已的新宇宙论,‘这些古人的奥秘何在?’我认为,奥秘在于一种传统——批判讨论的传统。”

——孙长青《中西方诡辩思想探析》

材料二洛克认为人们按契约成立国家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因此国家政权不应干涉臣民的财产。在政权形式上,他赞成君主立宪制,主张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应该分属于议会和君主。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黄宗羲认为:“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也,非为一姓也。”“君臣”应该是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治天下好比拉木头,前边的人和后边的人,你呼我应,都要一块出力。他还指出:“今之言心学者,则无事乎读书穷理;言理学者,共所穷之理不过字义之从违。……天崩地解,落然无与吾事。”

——韩星《中国思想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批判讨论的传统”为主题,从西方思想或科技成果方面试举一例来说明其价值。(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与洛克思想的异同点及其影响。
(3)材料三中黄宗羲主要批评了哪些思想和现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起初的自由主义者认为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简直就是反市场、反生产的。因为所谓的“国民经济”建设会严重干预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民族的划分并不有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但后来的自由主义学者在同传统势力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被传统势力所批判排斥的民族主义吸引,抛弃了斯密等人有关民族的反对意见,并于学理和口号形式上找到了与民族主义的相通之处。

——黄鹂旭《民族主义与西欧民族国家建构》

材料二   当20世纪民族主义开始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间兴起时,它体现的是一种要将明显的为中国传统辩护的时髦话语扫除干净的企图。知识分子那种在理智上要疏远传统,在情感上要依恋传统的困局依然存在,但是民族主义者并不想通过传统证明传统如何正确从而结束这种困局,他们仍然希望在中西之间建立起一种文化上的平等地位,然而他们企图以否认文化是比较合适的单位来实现他们的希望,这只能是一种天真的幻想……他们认为,比较合适的单位只能是民族……尽管他们已具有了进化论和思想自由的新思想,但这些思想在他们进行思想选择时并不能起到指导作用。

——(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主义在西欧民族国家建构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何西方自由主义的“新思想”对20世纪初的知识分子在思想选择时“不能起到指导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