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7 道试题
1 . 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在长安建立太学,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又下令各地设立学校教授儒家经典。晋代增设国子学(国子监),教授内容与太学相同。到了明清,各府县学校学生岁考优秀者可直接升入国子监成为监生,监生毕业可直接做官;未升入国子监者,则参加科考,科考合格者可进一步参加会试,会试合格者即为进士及第,成为官员。                                                                                  

——据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面阵等课程。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如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民国政府成立后规定教育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并仿照日本、美国学制实行三类三段七级教育的学制(三类指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三种类型)。

材料三 从17世纪中叶开始,长老会派控制的苏格兰建立了教区,为各阶级的儿童提供学会读写和获得宗教知识的基本场所。1682年法国建立了基督教学校,教儿童教义问答和基本读写知识。英国圣公会以及其他新教各派也都建立起了“慈善学校”教育贫苦儿童。1717年,普鲁士法律强制规定儿童入小学学习。1600—1800年的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特别是1700年以后。在17世纪以前,学校还是各种年龄的人合在一起学习的地方;17世纪以后出现了专为儿童开设的学校,识字教育已经成为西欧各国的普遍现象。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教育与近代教育的不同。
(2)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角度分析近代教育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指出西方近代教育呈现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1600—1800年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盛唐气象”一词最初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至北宋,苏轼说:“故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至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当前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中,“盛唐气象”包括“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中外交流”等。


(1)依据材料一指出“盛唐气象”一词内涵的演变。简述“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14世纪至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推动人类历史文化蓬勃发展的文艺复兴运动。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文艺运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其中,出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西厢记》《牡丹亭》等名作……不过,《西厢记》在流传过程中,也曾遭受到禁毁、歧视。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年),朝廷下令将《西厢记》《水浒》列为“秽恶之书”,认为“愚民之惑于邪教亲近匪人者,概由看此恶书所致”。

——摘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思潮与中国明清之际文艺思潮之比较》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二中《西厢记》等书的遭遇有哪些社会原因?
2019-12-0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选考)试题
3 . 文学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材料三 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以后的路,本来明明是更分明的挣扎和战斗,因为这原是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于思想革命的。

——《鲁迅全集》第4卷


请回答:
(1)指出宋代主流文学的表现形式。根据材料一,概括该文学形式“兴旺”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社会因素。
(3)根据材料三,概括鲁迅对白话文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迅运用白话文体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学发展的认识。
4 . 某班同学以“中国儒家文化”为课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成立了三个研究小组,分别对三个时期的儒家思想进行探究。
一、下面是第一小组搜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有关资料:

【资料1】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资料2】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资料3】电影《孔子》剧照


【资料4】纪念邮票《孔子周游列国》



(1)假设你是第一小组成员,你认为上述哪些资料可以作为研究的依据,并说明理由。
二、下面是第二小组搜集的西汉时期的有关资料:

【资料1】王者承天意以从事。

——董仲舒《春秋繁露·尧舜汤武》

【资料2】“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资料3】建元五年,置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博士(指传播五经的教官)。

——《汉书·武帝纪》


(2)综合上述资料,请你为第二小组确定一个能反映这一时期儒学地位的研究主题。

李贽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黄宗羲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顾炎武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王夫之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三、下面是第三小组搜集和整理的明清时期的有关资料:
(3)根据第三小组收集的资料,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4)通过本次活动,你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应当掌握哪些研究方法。
2019-08-2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12年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华民族具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涌现出很多伟大的教育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吾闻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

——《孔子家语》

材料二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材料三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以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育人目标。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对我国古代教育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教育方面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材料三中黄宗羲认为“学校”的职能有哪些?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主张?
2019-10-27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梧州市蒙山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中华民族具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涌现出很多伟大的教育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吾闻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

——《孔子家语》

材料二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材料三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以为是,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育人目标。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对我国古代教育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教育方面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材料三中黄宗羲认为“学校”的职能有哪些?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主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古代教育思想发展的因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具有超越性时代性、传承性和动力性的特征。

材料一   

精卫

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木众鸟多,来燕去自成案

注:该请作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诗的内容取材于《山海经》,借精卫填海的故事来表达诗人的志向。“精卫”是诗人的化身,是诗人精神世界的坦露。

材料二   这个人(伏尔泰)生活的84年,处于君主制度的极点和大革命的明之间。他出生时,路易十四仍然在位;他去世时,路易十六已经登基:他的摇篮虽笼罩着伟大朝代的最后一缕宝光,他的灵魂是那个地狱般的世界的第一丝微亮”,“伏尔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维克多·雨果在伏尔泰逝世100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

材料三   这次受到表彰的改革先锋,为推动改革开放作出了杰出贡献,发挥了突出的示范引领作用,是人民群众的优秀代表。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改革开放,坚持正确改革方向;他们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奋斗在改革开放一线,引领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变革,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们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作风优良,赢得人民群众广泛赞誉。

——《国务院关于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的决定》(2018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诗蕴含的人文精神,并简述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伏尔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这句话。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先锋人物如何继承和发展人文精神。
2019-10-19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真正使中国人切身地感到世界的存在,在七万里之外竟然存在一个能打败数千年文明古国的蕞尔小夷。这么远的距离,那么小的国家,光是这两个数字就足够使中国人深切地认识到,传统的地理观念必定存在着某种毛病。于是就在战争期间与战争之后究心于世界地理,产生了两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理著作,一是魏源的《海国图志》,一是徐继畬的《瀛环志略》。如果说魏源是近代中国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那么徐继畬就是第一个正眼看世界的人。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周振鹤《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材料二:


魏源《海国图志》徐继畬《瀛环志略》
“海国”自唐宋以来多见于诗文中,意思为“海外之国”,与“海内”相对:海内即天下,海外即四夷。《海国图志》即《四夷图志》。“瀛环”是徐继畬发明的词汇。“瀛”指大海,瀛所环者,全世界也。徐继畬知道地球上陆地被大海包围,故取此名。
内容没有包含中国在内。内容中包含了中国,并把中国置于亚洲中。
1841年受林则徐嘱托开始着手编写,于1842年完成五十卷本。以《四洲志》为底本,抄撮现成文献资料为主。开始于1843年,完成于1848年,共计十卷。广泛搜集资料、大量吸收西方地图,加以缜密考证,有所弃取。
第一部分为海防思想、第二部分为世界地理、第三部分是杂录。全书贯穿经世致用的思想,魏源指出此书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不以提出具体对付夷人的办法为己任,而是从纯学术角度介绍各国的地理与政治制度,作者没有直接表达自己作此书的旨趣。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魏源编撰《海国图志》的原因及该书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徐继畬“正眼看世界”的表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和汉,对经学的态度,在表面上好像很不一样,本质上却没有什么不同。秦始皇焚书坑儒,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汉推崇儒家,尊重经学,以利禄的手段争取思想文化的最高统治权……汲黯对汉武帝说:“陛下内多欲为外施仁义。”……汉武帝时,董仲舒、公孙弘、儿宽,“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之”。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作者为什么认为秦、汉对经学的态度“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武帝重视经学的举措。
2019-07-2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秋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练习:第二单元测评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当时文人看来,词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北宋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词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补充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当代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地体会到强大的社会政治组织与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抑,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但不是冲突与反抗),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但是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这一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词表达形式的特点,并分析宋词“兴旺”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的文化现象。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导致宋朝“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的“不利因素”。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