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7-18高三上·上海黄浦·期末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孔子与儒学
(1)请将下列儒家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与其著名语录一一对应(填写字母)。
孔子          A.明天理,灭人欲
孟子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荀子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董仲舒          D.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朱熹          E.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2)2015年11月,考古人员在西汉海昏侯墓的主椁室发现了一组漆器“孔子屏风”,上面写有《论语》,记录了孔子的生平,并绘有孔子形象。经过专家辨认,在孔子生平描述中关于孔子的身高是“七尺九”,汉代一尺合今23.1厘米,专家据此推算,孔子身高当为1.82米。而据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身高“九尺六”,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约合今2.2米(和姚明个子差不多),其他史书的记载也大多雷同。


问题:你认为根据上述考古文物和史书记载,能否确认孔子身高?请说明理由。

        海昏侯汉墓出土的“孔子屏风”                                   海昏侯汉墓出土的竹简

(3)汉代盛行厚葬,视死若生。西汉海昏侯(刘贺,是汉武帝的孙子)的墓葬中除了“孔子屏风”(这是迄今为止所有载体上发现的最早孔子像)外,还出土了五千多枚写有儒家经典的竹简


你认为这应该与什么有关(请以史实具体说明)?

(4)韩国首尔大学名誉教授赵东一最近在其出版的《东亚文明论》一书中提出汉字属于东亚文明的共同财产,并强调东亚的几个国家同属汉字文化圈。赵东一在书中对东亚文明的儒、道、佛进行了说明。他在第一章就提出一个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孔子是哪国人?”他解释说,孔子原来是鲁国人,500年后成为中国人,又过了500年成了东亚人,现在是要让孔子成为世界人的时候了……

——摘自2010年7月13日《环球时报》第3版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是如何成为东亚人的?

2019-08-24更新 | 60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2015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2)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这些出土文物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

2017-11-19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史料来源广泛,正确使用史料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春望》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材料二:宋代铸造铜钱和铁钱的数量相当大。据《宋史食货志钱币》记载:“皇祐中,饶、池、江、建、韶五州铸钱百四十六万缗”,“江、池、饶州,建宁府四监,岁铸钱百三十四万缗,充上供;衡、舒、严、鄂、韶、梧州六监,岁铸钱百五十六万缗,充逐路支用。”

材料三:(鲁提辖)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放在桌上,看着史进道:“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史进道:“直甚么,要哥哥还!”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

——摘编自《水浒传》

材料四: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了金缕玉衣,也就是诸侯王墓出现了只有皇帝才能穿的殓服--金缕玉衣,由此,得出“地方权力威胁到中央权力”的结论。

材料五:卢兆荫先生指出“根据卫宏《汉旧仪》载,不仅皇帝的‘玉襦’‘玉柙’(按即‘玉衣’)缝以黄金缕,而且王侯的‘玉匣’(按即‘玉衣’)也是‘缀以黄金缕为之’”。他根据考古发现,认为东汉时期才形成严格的玉衣分级使用制度。此外,考古发现的西汉中晚期诸侯王及王后墓中,出土了许多金缕玉衣残片,可见在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之后,诸侯王也是可以使用金缕玉衣入葬的。因此,刘胜所处的西汉中期并未形成严格的玉衣使用等级制度,其死后使用“金缕玉衣”并不违制,因而不能说明“地方权力威胁到中央权力”。


(1)联系《春望》简要分析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诗在题材方面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三判断,宋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货币是铜(铁)钱还是白银?简要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四、材料五,说说在运用史料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021-01-19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宜兴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4 . 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说:“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东京梦华录》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南宋《梦粱录》载:“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 铺席买卖。”陆游在《杂赋》中提到:“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材料二 2007年12月,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被打捞出水。考古专家认为,“南海一号”沉船本身就是一个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物。据考证,我国近海有2 000~3 000艘沉船,以宋、元朝时代居多。”
(1)国内外许多史学家指出,诞生于宋代的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改变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的发明。
(2)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请用宋代的史实加以说明。
2016-11-21更新 | 525次组卷 | 2卷引用:2013届山东省新泰市汶城中学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材料一   

春秋牛尊(山西诨源出土)     战时期铁制农具复原图

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
(齐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古代一种大锄)。

材料二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历史学家)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

材料三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材料四   先秦诸子百家的部分主张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其思想包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即“仁者爱人”;提出为政以德;孟子:提出“仁政”道德标准;提出“舍生取义”的思想;庄子:主张人应顺应自然的本性;韩非: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倡导变法革新的思想。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依据材料二,借助表格内容提示,概括战国“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
时期
内容
春秋及以前战国
治理国家分权治理        
官员产生贵族世袭        
地方管理分封诸侯③设置郡县
(3)参照示例,先从材料三中选取任意一个观点(道家除外),然后从材料四中选择对应的史实加以印证。
学派观点史实
示例:道家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道”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包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2021-09-18更新 | 130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探究历史的真实。文献资料、实物资料是我们探究历史真实的载体,是我们论从史出的依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投降的人),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月氏王)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匈奴)。汉方欲事灭胡(匈奴),闻此言,因欲通使(月氏)。道必更(经过)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摘自《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   开凿于初唐的莫高窟第323窟绘有张骞出使西域图。该图讲述的故事是汉朝军队击败匈奴,获得两尊金人,却不知道这是什么神,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访金人的来历。

——摘编自沙武田《角色转换与历史记忆——莫高窟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的艺术史意义》

材料三   2015年底,江西省南昌市汉武帝之孙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震动全国。墓中出土了有孔子画像、生平故事的屏风和竹书《论语》等珍贵文物上万件。


(1)材料一中“天子”是谁?“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一《史记》的作者是谁?该书的历史地位如何?
(2)材料二中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张骞出使西域有哪些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出土文物反映了墓主人喜好什么思想?这可能与汉代哪一项政策有关?该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今日之世变,岂特春秋所未有,抑秦汉以至元明所未有也。……海内志士,发愤扼捥,於是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於一。旧者因噎而食废,新者歧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

……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兹内篇所言,皆求仁之事也,外篇所言,皆求智求勇之事也。

内篇:同心第一、教忠第二、明纲第三、知类第四、宗经第五、正权第六、循序第七、守约第八、去毒第九;外篇:益智第一、游学第二、设学第三、学制第四、广译第五、阅报第六、变法第七、变科举第八、农工商学第九、兵学第十、矿学第十一、铁路第十二、会通第十三、非弭兵第十四、非攻教第十五。

二十四篇之义,括之以五知:一知耻,耻不如日本,耻不如土耳其,耻不如暹罗,耻不如古巴;二知惧,惧为印度,惧为越南缅甸朝鲜,惧为为埃及,惧波兰;三知变,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四知要,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五知本,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

——摘编自(清)张之洞《劝学篇》


问题:
(1)《劝学篇》成书的时代,中国面临怎样的形势?张之洞属于哪一派别?
(2)与以往思想相比,张之洞思想有哪些新特点?
2019-12-23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份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8 . 晚清重臣的思想

张之洞,清末著名的地方重臣代表人物,曾主持筹办了三十多个工厂和五条铁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张之洞撰写了《劝学篇》一书,该书分为内外篇。内九外十五,共二十四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今日之世变,岂特春秋所未有,抑秦汉以至元明所未有也。……海内志士,发愤扼捥,於是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於一。旧者因噎而食废,新者歧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

……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兹内篇所言,皆求仁之事也,外篇所言,皆求智求勇之事也。

内篇:同心第一、教忠第二、明纲第三、知类第四、宗经第五、正权第六、循序第七、守约第八、去毒第九;外篇:益智第一、游学第二、设学第三、学制第四、广译第五、阅报第六、变法第七、变科举第八、农工商学第九、兵学第十、矿学第十一、铁路第十二、会通第十三、非弭兵第十四、非攻教第十五。

二十四篇之义,括之以五知:一知耻,耻不如日本,耻不如土耳其,耻不如暹罗,耻不如古巴;二知惧,惧为印度,惧为越南缅甸朝鲜,惧为为埃及,惧波兰;三知变,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四知要,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五知本,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

——摘编自(清)张之洞《劝学篇》


问题:
(1)《劝学篇》成书的时代,中国面临怎样的形势?张之洞属于哪一派别?
(2)与以往思想相比,张之洞思想有哪些新特点?
(3)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晚清张之洞的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