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儒道墨法”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陆玉林、王兴周等《中国学术通史》

材料二   在这幅立轴画中,孔子、老子、红衣罗汉(释迦牟尼)坐于树下共究玄理。


——摘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诸子重建社会秩序的客观原因,并分别指出儒家、法家为了重建社会秩序采用的主要途径或手段。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领域呈现出的特征。
2022-12-14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欧洲,黑死病导致的灾难不仅表现在高死亡率与巨大的物质损失上,更体现在宗教与文化领域……鼠疫的肆虐使得人们的基督教信仰陷于崩溃,快乐主义和各种颇具宿命色彩的异教哲学复兴。而城市当局在面对鼠疫侵犯时,则采取保障食物供应、建立检疫所、招募医生、制定相关行为规范等方式做出反应。鼠疫造成的社会影响及城市当局的应对策略,对欧洲意识形态的划时代转变意义重大。

——摘编自【美】威廉·麦克尼尔《瘟疫与人》

材料二   明代处于中国历史上第四个气候寒冷期,后期异常干旱。入境外国人士的增加,使我国从未有过的传染病也开始流行。1048年至1644年间,各地发生的大瘟疫达26次之多。瘟疫等传染病的流行,促使温病学说得到发展。明清之际吴有性著《瘟疫论》,提出“戾气说”,认为瘟病是戾气所致,由口鼻传入,进而指出戾气有不同类型,并能产生不同疫病。经过清代名医叶桂、薛雪等人的努力,温病学说逐渐建立起体系。

——摘编自龚胜生《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黑死病给中世纪的欧洲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瘟病学说在明清时期形成体系的原因。
2022-08-13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期,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等日益完善和规范。书院注重明辨义利价值观,强调以义为本。教育以社会众为价值主体,并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总课程设置以“四书五经”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重视学术争辩和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进行讲学,体现学术自由。宋元统治者都极为重视通过书院对民众进行制度性和非削度性的教化,并尽把两者结合起来把统治者的统治意愿转化为被统治者的自觉要求。

——摘编自李强《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开始关注下层贫民的教育,各种办学形式出现,主要有慈善学校、主日学校(星期日学校)等。慈善学校的男生以园艺、木工、制鞋和印刷等技术课程为主,女生开设缝纫等生活课程,最主要对学生进行宗教和道德训练,使他们养成对上层尊重的态度。主日学校,主要是利用星期日对贫苦儿童进行宗教和文化教育,学习基本的读写知识,工作之余教儿童阅读圣经,使下层群众养成勤劳虔诚的习惯。此外还有些文化和技艺课程设置,适应工厂生产的需要。

——摘编自朱静轩《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教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元时期书院教育的功能,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书院教育对当时社众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贫民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得以发展的原因。
2019-07-1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华罗庚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中高二历史试题
4 . 东西方的思想智慧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一生为培养治国人才而进行贤能教育,他主张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是“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就是知识”,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并提出“美德由教育而来”。

——百度百科


(1)依据材料一,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之处?

材料二:马丁路德把人文主义引入了宗教。面对教皇和皇帝组织的围剿,他慷慨陈词“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撤回任何意见。”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马丁·路德的“意见”是什么,并指出其实质。

材料三: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的国家蓝图。

——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3)列出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主要代表。概述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的主要表现。

材料四   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4)据材料三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的本质目的又有何相似之处。
2019-05-30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曾经身为抗英主帅的林则徐对中英武装力量作了这样的对比:“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

材料二   彼西洋者自其自由平等观之……人人得以行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自其官工商贾章程明备观之,则人知其职,不督而办……其民…德慧术知较而论之,又为吾民所必不及。

——严复《原强》(1895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林则徐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林则徐在“睁眼看世界”方面的主要史实。
(2)阅读材料二,指出严复对西方认识的发展之处。结合时代背景,列举这一时期先进中国人对西方认识深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语言文字是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符号系统,是全部文化和文明中最基本、最稳定、最持久的构成部分。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科举考试亦然。北魏孝文帝改革将汉语作为“正音”。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后,很快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

——摘编自《汉字发展史纲要》

材料二“欲废孔学,不得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新青年》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1918年)

材料三“汉字能够很容易地克服方言乃至更大的语言障碍,……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汉语演变的特点,并指出汉语在古代能够长期保持稳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钱玄同主张废除汉字的背景并对简要评价其主张。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字对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不得摘抄原材料)。

材料一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建立理想社会的主张。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材料三北宋思想家“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继而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即“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自有贯通处”。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继而提出“致良知”的认识论,即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中国儒学史论》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是糅合了哪些思想形成的?材料三中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4)材料四中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2017-12-22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阳市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人们十分关注历史上科技发展及其作用。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科技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部将郑璠(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

——《九国志·郑璠传》

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斛(计量单位),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斛至一千斛,亦可载二三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槽或六槽,每船可载百余人,风雨晦瞑时,惟凭针盘而行。

——南宋《梦粱录》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具体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科技成就传到欧洲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瓦特发明前,英国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筒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至19世纪上半期为英国傲视全球提供支持的科技文化理论和成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蒸汽机的创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4)基于以上分析,概括指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9 . 材料一: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环绕)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孔子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观点。
(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张。这一主张对儒学产生了什么影响?
2016-11-18更新 | 5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度广东省惠州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10 . 阅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5年9月28日,全球首次举行联合祭孔,参加祭典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安黛丽·霍尔说:“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语对世人可以起到警醒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
(1)指出孔子的思想核心及政治、教育上的主要主张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
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独尊儒术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理学,亦称为新儒学,又称为“道学”或“宋学”。所以称为理学,是因为两宋诸子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称为新儒学,是因为理学虽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以改造,具有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2)材料二中的核心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依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是怎样形成的?
材料四:
明清时期……面对理学的渐趋没落,一部分士大夫转而寻求新的思想理论,对程、朱理学提出了挑战,陆续出现了许多进步思想家,成为反理学的先驱。……他们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谈性理,向专制制度和宋明理学发起猛烈的攻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蒙思想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进步思想家的主要主张。
材料五: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统计资料
年 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科技发明
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公元l-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六:
作为官方正统思想的儒学,强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安天立命、修已安人,缺乏研究、开发自然的传统。当科学技术处于以总结经验、收集材料为主的传统科技阶段时,其影响尚不明显,因此中国古代还有可能在技术方面做出领先于西方的贡献。但一旦进入理论升华阶段,哲学观和自然观的影响就至关重要。
——摘自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三》
(4)依据材料五,简要归纳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依据材料六,概括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2015-12-11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广东惠阳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