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以“文、行、忠、信”教育学生,孔子在《论语》中直接提及“信”的言论就有35次,仅次于仁、礼、知(智)、道、学、德等6个概念。孔子认为,不仅在人与人交往上应当诚实守信,在研究学问方面,也应当以诚信处之。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讲诚守信,然后才能立足于社会,若无诚不信,就难以为人们所认同,为社会所容纳。孔子认为,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最为重要,并把“民信之”看得比“足食”“足兵”更重要。“上好信,则民英敢不用情”,统治者“敬事而信”,“得道者多助”的良好局面才能形成,国家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摘编自陈发初《论孔子的诚信思想》

材料二   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诚”作了概括性的总结,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他把“诫”之“真实无妄”提升为“天理”“天道”,以“不诚无物”“真实无妄”为“天理之本然”,人事之当然实实在在地呈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面前。朱子在《中庸章句》中强调“诚”是道德修养的首要前提,是安身立命的基本要求,是“诚身之本”。朱子充分阐述了“诚意”和“致知”的关系,认为二者是“相资”“相应”的,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而后意诚。他认为,探究“诚意”应与“致知”相联系,必须在“致知”上下功夫。朱子认为,学习是可以把“气质之性”转变为“天命之性”的,即可以把“不诚”转变为“诚”。

——摘编自李建军《试析宋代理学的诚信伦理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对儒家诚信伦理思想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对儒家诚信伦理思想的新发展,并综合材料一、二简析儒家诚信伦理思想的历史价值。
2022-11-2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世界强国的力量来源》

材料二   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年)

——资料来源: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按照力量来源对上述强国进行分类并说明理由。简要分析18世纪法国的文化如何成为力量来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工业迅速崛起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分析明清以来(鸦片战争前)中国制造业日益衰退的原因。
2018-12-1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普定县一中2019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论粮食税》(1921年4月21日)

材料二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其绝大部分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不错,工人们还要为资本家生产一部分利润,但这只占全部利润中的一小部分……因此,这种新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工人和国家有利的。

——毛泽东《关于国家资本主义》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有关论述发表的时代背景。为此,苏俄和中国政府分别实行了什么政策?
(2)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评述列宁和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共同之处。
2018-10-18更新 | 87次组卷 | 4卷引用:贵州省普定县一中2019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
(2)概括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苏轼是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陈师道用“以诗为词”评价苏词,道中苏词革新的本质。从整体上观照,词的“雅化”进程,某种意义上也是词逐渐向诗靠拢的一个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以文学表达理想与志向)”与“言情(以文学表达情感需求)”界限的过程,所以,陆辅之才说:“雅正为尚,仍诗之支流。不雅正,不足言词。”苏轼以前,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至苏轼却是一种突飞猛进的演变。

——《两宋文学史》

材料二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的兴起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轼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宋词的突出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曲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在艺术特点上对宋词的新发展。

2017-12-21更新 | 53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软实力”是“soft power”中文译名,也译为“软力量”。最初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是同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说来,“软实力”指的是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等所谓的软要素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   有人说中美最终一定会冲突,我觉得这种说法大错特错。两国的关系应该是既竞争又合作,如国际金融稳定、全球气候变化、传染病防治,还有打击恐怖分子,一定要合作才行。而合作的基础就是软实力,如果两国软实力提升,可以避免冲突。……中美现在的关系与冷战时大不相同。过去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是没有巨额贸易的,但现在美中之间有很多经济往来;另外,现在还有约20万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中美双方在软实力方面有许多可以交流、沟通的机会,通过贸易和教育等各种管道,自下而上,形成互动。

——摘编自约瑟夫•奈《软实力,改变世界的原动力》主题演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唐宋时期软实力的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说明材料二中的任一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约瑟夫•奈“两国软实力的提升,可以避免冲突”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1世纪有利于我国软实力提升的国际背景。
2016-12-12更新 | 1007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普定县一中2019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里之秀民、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到庆历年间,“人渐知读书”。两广地区学校相继建立。
北宋时,三河(河北今县)“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南宋时,海州睢佑卿“父祖以农桑为业”,他“独亲于学。作文赋诗,为乡里称道”。北宋时,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钧少而警拔,于经学颖悟有得”。南宋时,鄂州富商武邦宁“交易豪盛,为一郡之甲”,他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宋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 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
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隋唐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通典》卷一四)。……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三月二十一日的诏书中,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
——《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
材料五 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五的观点。
8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走向深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新党之思想为反对民族,轻视民权之思想。……彼等思想中之“开明专制”不啻欲为异族君主立万世之基业。故戊戌维新较同治维新(洋务运动)进步者,在觉悟徒恃西技不足以图强,而提出借鉴西教,易法更制之主张。其仍蹈同治维新之故辙者,则迷信清廷之足与有为,欲籍保皇以救国。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夫西洋之民主主义乃以人民为主体,林肯所谓“由民而非为民”者是也。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皆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
——陈独秀《在质问<东方杂志>记者》(1919年2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维新的进步主张。材料一认为戊戌思想存在局限,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孙中山是如何从理论上解决这些局限的?
(2)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对“民主”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看法在当时出现的思想因素。
9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建国初期,受到苏联影响,妇女争当“英雄母亲”,1953年人口普查全国有6亿多人。1956年周恩来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中提出,要在“生育方面要加以适当节制”,通过调查研究1957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指出,国民收入被人口吃掉了一大部分,只剩下小部分用于积累,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受到影响,反对多子多福的思想,主张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有税,不让人口增殖拖科研的后腿,
——摘编自杨建业《马寅初传》
材料二   1958年马寅初被扣上了“经济学界的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北京大学校长和人大常委职务也被一撤到底,1979年光明日报发文认为“实践证明马寅初先生当年他认为国民经济要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也是正确的”、过去“错批一人,误增三亿”。1980年新《婚姻法》增加了马寅初二十多年前提出的“晚婚晚育”,我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
——摘编自彭华《马寅初全传》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马寅初关于人口问题的主张,指出其提出的背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末和70年代未80年代初对马寅初评价的变化及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