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李贽(15271602),明代泉州晋江人。原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为避当朝皇帝朱载屋的讳,遂称李贽,号卓吾。祖籍河南,元末迁入泉州后从商,其祖、父两辈也都是善于经商的穆斯林。

李贽“自幼倔强难化”,强烈反对封建礼教,仕途上处处与上级官僚发生意见冲突。李贽在就南京刑部员外郎期间(隆庆五年[1571]至万历四年[1576]),结识了王守仁的弟子王畿和泰州学派王艮的再传弟子罗汝芳,并拜王艮的次子王襞为师,进一步发挥了王艮关于“百姓日用之道”的学说,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道”并非玄虚,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当下自然”。万历九年春,李贽寄居黄安好友耿定理家,从商著述。万历十二年,耿定理死。李贽与耿定理的哥哥耿定向所持观点大相径庭,二人早有矛盾。耿定向“重名教”,严守封建礼教,恪守孔孟信条;李贽“识真机”,反对封建伦理道德,二人的关系势必由龌龊而成水火。李贽有《答耿中丞》一文,曰:“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不必等待从孔子那里取得知识才算圆满),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离开耿家,寓居麻城维摩庵。万历十四年,在《答耿司寇》一文中,指出封建理学家耿定向等人“种种日用,皆为自己身家计虑,无一厘为人谋者。”“所讲者,未必公之所行,所行者公又不讲。”“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

万历三十年,76岁的李贽移居通州,礼科给事中张问达以“惑世诬民”的罪名上特疏劾奏李贽获准,从病床上被拉出,一路昏迷,用门板抬入京城镇府司狱。在狱中,趁侍者为他剃发之时,夺刀自刎,气不绝者两日。

一一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贽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思想产生产生的背景。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尤其是中心城市武汉)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辛亥首义绝非一颗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冯天瑜《“首义之城”的变与不变》

材料二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据1912年《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首义的时间及背景。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时代最后一个儒家大师,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是谓东方世界的精神领袖。荀子认为“人之性恶”,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而起伪”,即改变本性之恶,兴起人为之善。他对教育的作用作了极高的评价:“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孰禁我哉!”。荀子的基本培养目标是“法后王而重礼法”的“雅儒”,最高目标是“大儒”。他们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统类,是“既智且仁”的“王霸之佐”。其教育内容最重礼经,认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认为教学过程有闻、‘见、知、行四阶段。“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柏拉图最优秀的弟子,雅典吕克昂学院的创始人,逍遥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吕克昂学院流传下了47本著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广博、最统一的知识体系。他第一次告诉人们,智慧不需要神启,是可以凭借理性和逻辑来认识的。亚里士多德曾经担任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大帝少年时期的老师,他按照希腊文明的最高标准塑造着亚历山大。他让14岁的亚历山大喜爱上了希腊文学与荷马史诗,并对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广阔的知识产生热情。更重要的还是政治思想,亚里士多德对亚历山大提出要求,“做亚洲人的主人,做希腊人的领袖”。这正是“希腊帝国”的精髓—内部是民主,外部是殖民;上面是公民,下面是奴隶。这种双重标准的希腊式帝国,是日后欧洲帝国的精神原型与政治模板。

——摘编自潘岳《战国与希腊:中西方文明根性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荀子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兴起的背景。并分析荀子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韩非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战国后期,韩国积贫积弱,韩非上书韩王,希望改变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以法治国”是韩非思想的核心,他提出了“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的主张,这对当时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影响;除了制订法律外,韩非主张以法为教,宣传普及法律知识,使整个社会形成法律风气。韩非之学其最高理想是“君无为,法无不为”,认为法行而君不必忧;臣不必劳,民但而守法,上下无为而天下治。韩非形成了以进化的历史观为基础的,以建立统一的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为奋斗目标的完整思想体系。韩非“以法为本”的主张成为当时主流思想,各国君臣竞相研究《韩子》。在其指引下,秦始皇完成统一六国的帝业。

——摘编自《法治文化〈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韩非〉》

材料二:17-18世纪,法国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急剧没落;18世纪后期,法国工业革命逐渐展开,进步的资产阶级以思想斗争的形式向腐朽的封建主义进攻。这给孟德斯鸠提出了反封建反暴政的思想主题。针对法国政弊,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移的一条经验”,其在《论法的精神》中系统地阐释了三权分立的资本主义原则。他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立法权属于议会,它代表国家意志,由人民集体享有;行政权执行国家意志,由君主行使;司法权由人民选出的人员组成的法院行使。孟德斯鸠强调三权不仅要分立更要相互制衡,突出法治原则的重要性和现实性。其理论深刻地影响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和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但其开出的解救社会的药方不过是阶级分权和分工。

——摘编自《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的思想主张,评价韩非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孟德斯鸠所处的社会背景,请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孟德斯鸠的主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49年12月23日至31日,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关怀与直接领导下,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重申了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会议提出“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方针。会议提出教育工作的发展应是普及与提高的结合,在当时和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必须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普及上面,并将这种教育与国家建设的需要(目前的需要和长远的需要)密切地联系起来。同时,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向工农开门,招收工农干部和工农子女入学。新解放区教育工作的关键是争取、团结、改造知识分子,要在师生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逐步树立革命人生观。

——摘编自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的特点及意义。
2022-12-07更新 | 184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南充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文人画获得了突出发展,几乎占了画坛的绝对统治地位,又对今天的“中国画”产生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中国诗、书、画、印的关系,有外在的,还有内在的。文人画强调抒发主观情绪,不趋附大众审美要求,借绘画以示高雅,表现闲情逸趣,强调人品画品统一。文人画要求画家要有诗的修养,书法的修养,还要有篆刻的修养。中国画之所以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绘画不同,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文人画的出现,可以说在中国绘画史上创造了一个新的时代,起了质的变化,它不仅仅有“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还起到陶冶人性情的作用,审美的范围也扩展了。

——据林木著《明清文人画》等

材料二所谓文艺复兴,就是“重加革新”这个意思,也就是说笼罩在中世纪阴郁沉滞的气氛中的社会,重新呈现出面目一新的景象。所谓商人是具有自由精神的人。王公贵族和骑士注重规律、节制和服从,而商人市民则注重自由竞争。他们富有进取精神,是活跃的,而且喜欢变化。在中世纪,不论宗教、道德,还是艺术,都是保守、严格、贫乏的。到十四世纪以后,一种明朗欢快的气氛来到了。绘画也一样,在商人们的自由主义中产生的新艺术,构图富于变化,色彩明朗,线条生动活泼,只有这样,才能受到市民的欢迎。画家们只要是画了非常出色的画,就可以压倒别的画家,而且遵循自己个性的人作起画来更能得心应手。他们有意无意地开始注重个性和独创,因为自由竞争,画家也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绘画朝着商品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据(日)相良德二著《西洋绘画史话》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文人画和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文人画和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绘画创作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0年,顾诵芬出生于苏州,父亲是国学大师,母亲是知识女性。5岁时,随父迁居北平。7岁那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飞机呼啸飞过北平,他与邻居四散奔逃。就此,学航空以报国的信念根植心中。1947年,入读上海交大航空工程系。毕业后,分配到航空工业系统。1956年,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成立,他成为核心成员。为设计我国首型喷气式飞机,他去图书馆苦苦搜集材料,艰难钻研学习,又顶着严寒反复实验,最终完成这架最大时速850千米飞机的全部气动参数设定。之后,完成首型初级教练机的气动布局设计。他创立的飞机气动力设计方法体系,至今仍被国内飞机设计沿用。1964年,主持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战斗机——歼8项目,被称为“歼8之父”。作为两院院士,他带领的团队成长出一位科学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两位型号总指挥、众多型号总设计师,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事业传承壮大!

——摘编自杨舒《顾诵芬:咏之骏烈,诵之清芬》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顾诵芬在航空工业领域取得的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顾诵芬在航空工业领域取得成就的原因。
2022-08-18更新 | 84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沐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余)其性偏急,其色矜高,其词鄙俗,其心狂痴,其行率易……因家中兄弟叔侄以俗事(买田、建宗祠,借势干预争讼)不远千里来迫我,故我剃发以示不归。因流弊至于今日,阳为道学,阴为富贵。遂弃官不仕,别妇抛雏,山居野处,创建佛院,著书讲学。余唯以不受管束之故,受尽磨难,一生坎坷,将大地为墨,难尽写也。

——摘编自李贽《焚书》《续焚书》等

(李贽)壮岁为官,晚年削发(为僧),近又刻《藏书》《焚书》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以吕不韦、李园为智谋,以李斯为才力,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溺意于沙门。

——礼科给事中张问达弹劾李贽奏疏

几个世纪后,(对李贽)很少有人指斥为过激,而是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原因不在于他缺乏决心和能力,而在于当时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他在追求个性与行动的自由,而不是叛离他衷心皈依的儒家宗旨……他的哲学没有出路。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对李贽的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
2022-07-2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林则徐(1785-1850年),清朝政治家、民族英雄。1842年到1845年,在新疆度过了三年多的遣戍生活。1843年,他主动地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捐资募民重新开办因缺水而荒弃的八旗兵兵屯的阿齐乌苏,得到采纳。于是,组织当地民众,修建龙口水利工程,开垦阿齐乌苏废地。垦荒成效大,得地三棵树、红柳湾33350亩,阿勒卜斯161000亩,并助推新疆各地出现垦荒新高潮。1845年,林则徐勘察南疆垦地。据记载他在“库车、阿克苏、乌什、叶尔羌、和阗、喀什噶尔伊拉里克、喀喇沙尔,凡垦地689718亩”,这在清代新疆屯垦史上前所未有。林则徐在新疆各地勘荒时,倡导开浚水源,兴修水利。如大力推广坎儿井。此外,他密切关注沙俄向西北地区的侵略,向布彦泰提出“改屯兵为操防”“合兵农而一之”的建议,即把“屯田”和“备边”更好地结合起来,以御外侮,这一思想后被左宗棠吸纳。林则徐的举措为新疆当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边防的巩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据张洁《林则徐在新疆的历史功绩》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林则徐在新疆建设和边防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林则徐对新疆贡献的影响。
2022-07-21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知识社会
信息文化技术
(造纸、印刷)
电讯技术
(电报、电话)
信息技术
(互联网、人工智能)
能源水能、风能热能、电能核能、清洁能源
运输帆船、马车、轿子铁路、轮船、飞机宇宙飞船、空间站
人体传统医学现代医学生命科学、再生技术
需求层次生存性需求社会性需求发展性需求

——摘编自何传启《新科技革命的预测和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技进步与社会变迁”这一主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