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西周的毁灭,封建体制的解体,演变到春秋战国之际,由于传统制度的崩溃,以及与其配合的伦理价值体系的破坏,导致了当时整个中国的大震撼。……一时思潮起伏,汹涌澎湃,波澜壮阔,出现了两座文化高峰,开创了我国学术思想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摘自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汉朝建立后,先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常有儒生弟子传承。汉武帝时期,“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摩然向风”。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博士虽不参加实际政务,但常得预闻政务会议,因此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此外,为博士设立弟子员。自此渐有文学入仕之正途。

一据《汉书·儒林传》、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两座文化高峰”,并从思想文化的角度阐述这一时期学术局面形成的地位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2022-03-16更新 | 154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1届普通高校招生考试选考科目考试方向性模拟检测(6月)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说在周代所设定的礼乐制度之下,社会基本上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而权威的解体,士的游离,对于整个社会阶层来说,带来了变化的可能。这使得农之子中优秀的人可以成为士。有知识的士从政权中游离出来,对于他们来说,其再就业的直接选择就是以他们从官学系统中所习得的知识来进行,即通过传授自身的知识从而获得再就业。出于现实生存状态的需要,先秦诸子思想的基本要求是必须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惟其如此,才能获得更多的现实支持和发展。于是,关注现实问题、关心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几乎成为了诸于百家思想的焦点。

——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

材料二   秦朝建立以后,由于中原地区开发较早、人口稠密,郡县的设置较多,自然而然,各个郡县的辖区面积相对较小。南方地区经济落后、人烟稀少,郡县的设置较少,个别郡的辖境甚至超过了今天同一地区的一个省,面积太大,郡县很难对所属地区实现彻底的掌控。

——摘编自张卓琳《秦郡县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士再就业”的影响,结合所学,指出“士再就业”所反映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划分郡县辖境考虑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分析秦朝郡县制实施的影响。

3 . 国家治理关乎民生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认知和经验。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应该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力主君为民而设、统治者要推行“仁政”。

——摘编自严炳洲《从以民为本到人民至上——民本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演进研究》


(1)依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

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


(2)依据材料,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其带来的影响。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毕生追求的革命纲领。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倡导民生主义。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明确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孙中山强调“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他一生都在力行振兴实业的革命实践,他主张在“关系主权之事,不能丧失”的前提下,可利用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摘编自韩喜平《新时代视域下孙中山民生主义评析》


(3)依据材料,列举孙中山提出的有利于民生发展的主张。

1956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017年中国GDP总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2017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门小军《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及其经验启示》


(4)从材料中任选一种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说明其提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农抑商”思想在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对国家的经济运行始终起着支配作用。先秦诸子因农神崇拜而塑造了“神农氏”《商君书》指出“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秦始皇在琅琊碑文中书写“上农除末”,汉代“驱民而归之农,盐铁官营”,唐“官家不税商”,宋“商贾不通,财用自困”,明清“农产品贩卖成风”“南方大量城镇涌现、工厂作坊繁盛”。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三农”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以来,为解决“三农”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艰辛的探索和实践。《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据《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先秦、秦汉、唐宋、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思想演变的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重农”思想延续至今的原因,并列举新中国为解决“三农”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5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近代社会的巨变促使其走向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九渊开创了理学思想体系中的心学流派。他亦认为“理”是宇宙的终极本体,同时也是万事万物的存在秩序,也是社会伦理的秩序。他的这种理论认同是在为现实的伦理规范寻找一种本体的依据,将伦理规范由社会扩展到自然,再反过来用以证明伦理规范的天然合理性。陆九渊的人文教育思想重在激活人内在道德主体的自觉和自律上,而朱熹强调外在的道德规范对人内在情欲的约束。

——李清华《中国传统人文教育思想》

材料二   魏源曾多次引用以往“以夷制夷”之典故,说:“以彼长技御彼长技,此自古以夷攻夷之上策。”他受林“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思想的启发,首先提出了“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口号。林则徐将《四洲志》手稿全盘交付魏源,嘱其撰辑《海国图志》。他编纂《海国图志》时对外国史地书籍的辑录引用以及解读中,专门辑录涉及各国间矛盾的内容。他认为既然各国公然承认有“不能齐心会合之大害”,则我国利用其矛盾,倡“以夷制夷”,亦是自然之事。

——陈先初、胡慧娥《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再探》

材料三   到五四时期,中国开始进行的思想伦理革命,价值重建、观念革命至重要关键节点,文言文的危机日渐明显,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就构成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性改革。文学革命以清晰、精确的白话文取代言简意丰的文言,其实质乃是以精确性、严密性为特征的现代思维方式,取代有模糊性特点的传统思维方式。“新旧之争,就在课堂中、宿舍里到处展开着。在争辩之中,守旧论者的论据渐渐动摇起来了,不少的同学陆续转变到赞成新文化运动方面来。”

——张德旺《道路与选择》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陆九渊和朱熹伦理思想的相同点及心学的出现对儒学发展的意义。从修养论的角度,指出两人教育思想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来源,结合所学,说明“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内涵。
(3)阅读材料三,请选择阐释:①指出揭开“中国开始进行的思想伦理革命”序幕的标志,并简述“思想伦理革命”的内容。②指出“五四时期”文学革命在教育领域的成果,说明文学革命的历史价值。
2022-03-06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天略外国语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选考模拟(二)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独秀指出:辛亥革命以来所以屡屡失败,“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而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

——张宝明《<新青年>百年典藏3语言文学卷》

材料二   各地的口号很多,大同小异,但最中心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用当时爱国运动参加者匡互生的话说,这是五四运动标出的公用语。这种纲领性的口号的提出,集中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当时对革命主要对象的认识,当然,它同一九二二年中国共产党二大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相比,尚欠明确。但它已经大大超过了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

——摘编自朱玉湘《五四运动与爱国主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历史任务。概括陈独秀对“辛亥革命以来所以屡屡失败”原因的认识,从思想文化层面,指出陈独秀为继续推动革命所做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辛亥革命时期政治纲领的内涵,相比五四运动的纲领性口号,简述中共二大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明确之处。
2022-03-06更新 | 119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天略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选考模拟(一)历史试题
7 .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在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充实了人类精神宝库,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战国“百家争鸣”,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首次历史大展现,中国文化史上伟大创举,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对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发展有极大的推动,堪称文化发展的光辉典范。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夏商周三代,尤其在东周春秋时期,为之奠定了两个并重不可分割的历史基础:人才和思想资源。

——《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

材料二 在苏轼的周围尚未形成一个豪放词的创作群。到了北宋末年,文人学士久郁胸中的爱国激情急待抒发,于是充满豪气的词作便应运而生。这时期的张元干便是其中的一位重要豪放词人。李刚、岳飞等虽不以词称于世,但由于他们报国心切,抗金志坚,偶有所作,都掷地有声,不同凡响。这些词人互通声息,彼此唱和,已经形成一个豪放词创作群。他们上承苏轼之传统,下开辛弃疾爱国词派之先路。

——张䎝、刘继才《略论词的产生与宋词的主要成就》

材料三 明清时期,我国两大戏曲形式——昆曲和京剧形成。明代曲师魏良辅在《南词引正》中说:“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住千墩,精于南辞,善作古赋……其著有《淘真野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行于世,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为战国百家争鸣奠定的人才和思想基础,结合所学概括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苏轼对词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及“豪放派词创作群体”形成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昆曲是怎样产生的?昆曲为什么被称为近代百戏之祖?②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在何时?请说明理由。
2022-01-27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瑞安市上海新纪元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选考科目热身卷历史试题
8 . 习近平总书记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阅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本思想在我国产生的时间较早,周公就不止一次地告诫群臣子弟,要“知稼墙 之艰难",要知道民众的痛苦。孟子认为"君以民为本,社稷亦以民而立,故民为贵。君与社稷虽有轻重,但皆为民服务”。荀子认为“足国之道,节用裕民”。墨子认为“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唐太宗认为“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认为君主应该“以天下万民为事”的观点。这些观点主张中,无不蕴含着朴素的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等

材料二 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段,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 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团结起来,组成自己的国家,选举自己的政府,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 党反动派及其帮凶实行专政,只许他们规规矩矩,不许它们乱说乱动。如果要乱说乱动,立即取缔,予以制裁。对于人民内部,则实行民主制度,人民有言论集会结社等项自由权。选举权,只给人民,不给反动派。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80 -90%0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主要是这两个阶级的力量。由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 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摘编自《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三 毛泽东站在历史唯物论的理论高度,全面论证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伟大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尊重群众服务群众和关心群众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共产党人的 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高标准”,把群众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群众看作是我党排除艰难险阻克敌制胜的法宝和根本保证,从而使传 统的民本观发生质变,升华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彻底地付诸实践。国家真正以民为本,老百姓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使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在新中国变成了现实。

——摘编自蒋秀碧《毛泽东的群众观和古代的民本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传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的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毛泽东人民观的进步性。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牛顿)把过去一向认为是截然无关的地球上的物体(属于所谓“世俗”的)运动规律和天体(属于神圣的“天堂”的)运动规律概括在一个严密的统一理论中。这是物理科学的,也可以说是人类认识自然历史中第一次理论的大综合。

——陈云奎《科学技术史纲》

材料二   此时,牛顿理论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科学领域,人们开始认为,理性分析应用于人类行为和制度应当同样有效,因此,希望能够像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一样,找到统治人类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的法则。启蒙思想家已摆脱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崇古思维,他们大多相信,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理性思考,将会开创一个不断进步的全新时代。“进步”成为哲学家们的一种意识形态。启蒙运动的思想就这样颠覆了统治欧洲一千多年的基督教价值观,而用一套以理性构建而非上帝启示的世俗价值观取而代之。

——朱邦造《欧洲文明的轨迹》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统一理论”的名称及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简析“统一理论”提出的科学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启蒙思想家的思维特征。结合所学,从人文精神发展的角度,用一句话指出启蒙运动最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家们的斗争锋芒,主要针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神学。他们歌颂世俗,蔑视天堂,肯定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深信人的智慧和力量能战胜愚昧和黑暗。在新陈代谢的时代潮流中,起了显著的思想解放作用。他们的那些珍贵的艺术品,其课题大部分带有宗教性,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宗教信徒。

——摘编自王正平《要实事求是地评价“文艺复兴”》

材料二   启蒙运动将人的理性从各种权威的桎梏下彻底解放出来。“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启蒙主义者们对理性的肯定与张扬,为人的解放的实现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周彦霞《论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思想特点,结合所学,以米开朗基罗的一部绘画作品为例简要说明上述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卢梭为例,简述其政治思想中“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的表现,指出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