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2 道试题
1 .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演进与变迁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

——《礼记·大传》

材料二   《吕氏春秋》说:“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公作”是指农奴共耕公田,领主感到农奴“公作”不如把田地分散给农民去耕作有利。……到战国末期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亲亲故尊祖”这一制度的核心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公作”所代表的土地制度与实质及推动“分地”的因素。
(3)阅读材料三,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有学者认为“礼是一种全然一新的规范与制度,随社会发展却逐渐沉沦”,试述这种“沉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表现及孔子对此变化所持的看法。②也有学者认为“‘礼’治的柔性和理想必然遭遇刚性的冲击”。试据材料分析这种“刚性”冲击的理论基础,并结合所学概述该理论的发展趋势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2021-12-30更新 | 19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海亮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2月选考模拟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为了求得人的利益进步,它同时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

——[瑞士]安·邦纳,希腊文明(转引自《当代哲学思潮研究》)

材料二   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在启蒙时代,欧洲知识界对西方文明传统信仰和价值观重新思考,强有力地扫荡了笼罩着西方世界的封建思想和宗教神学的迷雾。……从长远观点看,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思想最终导致了教会与国家的分离,理性主义思想对粉碎专制暴政、削弱教会特权起了促进作用……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古希腊人文主义诞生的背景。指出其中被视为“欧洲18世纪启蒙思想的源头”的思想观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启蒙之火引领“解放”和“觉醒”的含义。
2021-12-30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海亮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2月选考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场全国规模的革命想取得哪怕是部分的成功,都需要在人们面前提出一个与以往不同并被众多人接受的新的理想和目标,使人们重新燃起新的希望,深信目前的处境尽管艰难,但这种状况是可以改变的。这就需要有新的社会力量站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前头。辛亥革命与前此的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在政治上倒行逆施。在思想文化领域,一批现代文化的先驱者应运而出,准备发动一场比辛亥革命更为猛烈的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的运动。这场运动主要发生在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从更深层次上讲,它是一种批判精神和理性思考的展现,倡导人们重新辨析和估计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取得“部分的成功”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从国家政体与社会性质的视角解释“部分的成功”的内涵。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现代文化”的核心内容,简要评价这场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思考。
4 .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源于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对人的价值的阐述,并经历史不断的沉淀和丰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智者学派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凡事让我(具体的我)满意的,就是正确的;由于每个人具体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存在普遍意义上的善。事实上并非如此,必定存在着判断人们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原则,这个标准或原则也即是善。那么,善到底是什么?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最高的“善”,他所谓的“理念”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来理解苏格拉底的美德。……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中心观点就包含在“知识即美德”这一公式之中。

——摘自张利涛《苏格拉底与优素甫“知识即美德”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二   如果现在被问及,“我们当前是否生活在一个启蒙后的时代?”回答是,“不是,但我们的的确确是生活在一个启蒙的时代。”目前的情形表明,要让全体民众无需外部教导就能够在宗教事务上自信地运用自己的理智,甚或说是将他们自己摆放到这样的一个位置中去,这一目标的实现也仍存在巨大的缺失。不过我们的确看见明白无误的征兆,人类朝向这一目标自由前行的道路已被开启,通向广泛意义上的启蒙的那些阻碍-那些从自我造成的不成熟状态中解脱出来的阻碍-正在逐渐减少。

——自【德】康德《什么是启蒙》

材料三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一位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个正直的、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他深切体会到一个勤恳的科学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对社会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个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对社会要负怎样的责任。他一心希望科学造福于人类,而不要成为祸害。……凡是他所经历的重大政治事件,他都要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凡是他所了解到的社会黑暗和政治迫害,他都要公开谴责。……一个在自然科学创造上有历史性贡献的人,对待人类社会问题如此严肃、热情,历史上没有先例。

——摘自【美】海伦杜卡斯、巴纳希霍夫曼编《爱因斯坦谈人生》


(1)阅读材料一,概括智者学派认识的特点。结合所学,概括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的背景,分析说明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判处死刑后不愿妥协自愿选择死这一行为。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康德是如何回答“什么是启蒙”。并概括康德对启蒙运动的重要贡献。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爱因斯坦在“自然科学创造上”的历史性成果。同时爱因斯坦也是具有正义感的社会活动家,分析说明“凡是他所经历的重大政治事件,他都要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
2021-11-20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22届高三11月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一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的远征是中华帝国最后一次向“西域”的大举征伐。他本人把他的武功比隆于汉唐两代……(他)为使新疆变成清朝的一个行省并使更多的汉族移民前往定居铺平了道路。……他的成功也应归功于他的筹划和战略,以及他对复杂的后勤工作的措置得当。-摘自《剑桥晚清史》材料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入中国,给正在寻求解放道路的中国人民提供了思想武器,也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北京大学成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中心,一支以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文化新军开始组成。

——-摘自张申府《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的回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中“他”的名字。概括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他”收复新疆的策略和清政府维护新疆主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在1919年为宣传“新的内容”所发表的一篇重要文章。指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系。
2021-11-20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22届高三11月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探究“新中国”一词的渊源和早期话语,应追溯“中国”的历史涵义。“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宅放中国”(见如图),这里的“中国”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元明以来,“中国”作为国家名称正式使用,对内一般以朝号自称,对外称“中国”。正如康有为所言:“中国向用朝号,乃以易姓改物,对于前代耳,若其对外交邻,自古皆称中国。”


材料二   求“新”求“变”成为康有为救亡图存的基本思路,他对进化思想的认可和倡导,助长了他的求新热情,这是他最早提出建立“新中国”的思想根源之一。“新中国”一词即在进化论和维新思想共同推动下得到传播和使用,建立“新中国”的呼声高涨。

——据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整理


(1)写出材料一图中文字的字体,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涵义的变化。结合康熙时期的外交史实,说明康有为的观点。
(2)例举三位维新派代表人物。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建立“新中国”呼声高涨的原因。
2021-11-1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2届高三一模(11月)历史试题
7 . 国际金融市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其金融中心发生了几次大的变迁,从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历史中可以透视出“经济决定一切”这一基本规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进口贸易总额及百分比统计表(1784-1856,单位:英镑)

总额制成品粮食原材料
1784178620386214486579585
180418065061917292144427446
18141816647417312760232405
183418367026519262068047859
184418468196335442738851033

——王文丰《工业革命时期用过的对外贸易和贸易政策》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在投资、生产、贸易和金融诸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战前以欧洲尤其是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遭到了破坏,战后重建的世界经济体系在国际货币和金融机制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这也是导致20世纪30年代以英法为主导的国际联盟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的主要原因。

——金卫星《一战后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

材料三   普莱斯利(猫王)的风格拥有大量的听众,他的歌曲在一代具有反抗精神的青少年中间唤起了共鸣,顷刻间,这一代人打破了国界,消除了民族间的文化隔膜,冲开了长期以来的不同民俗风尚、社会制度、政治观念、宗教信仰之间的禁锢,他们由声音中找到了结合点。这种音乐冲出了舞厅、酒吧走向了社会,将音乐的娱乐性转化为了社会性,将音乐的娱乐性转化为了商业性,更是将音乐的贵族性转化为了大众群体性。这样的变化使得音乐在20世纪的社会和文化中,甚至更远的将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洛秦《20世纪的通俗文化及其社会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一战使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国际联盟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种音乐形式的名称,结合所学,简述以此音乐为代表,20世纪的文艺作品反映出的时代主题?
2021-11-12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2022届高三一模(11月)历史试题(选考)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样的国度,每个人都可以免于恐惧免于压迫,自由地思想自由地信仰,自由参与公共生活,自由选择和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是启蒙运动以来,最重要的对理想政治的想象。什么是自由?自由就是一个人能免于束缚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状态。自由的反面,是通过暴力,奴役,屈从,恐惧,以及种种有形无形和内在外在的手段限制人的意志和行动。

——整理自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材料二1868年前后是“责任制内阁”的完善时期。在1868年的大选中自由党获得议会多数席位,党的领袖格拉斯通组成自己的多数党内阁,从这个时候起,多数党组阁才真正形成制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责任制内阁”的权力得到急速扩张,主要表现在对议会的控制,有些年份控制议会议案的通过率高达99%,议会被戏称为“内阁专用议事厅”。

——郁晓冬《历史发展的慢镜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启蒙思想家从人类共同属性出发对人类社会有何要求,此外,启蒙运动还使人文精神得到了哪些深刻圆满的体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治的基本特点。
9 . 2021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制度在维护社会公正、实行财富再分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社会救济。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食。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按贫富分三等出粮,于当地造仓积储。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开始着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城镇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制度的建立。19561月通过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和同年6月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指出,农业合作社应该对社内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社员,做到保吃、保穿、保医、保教、保葬,这两个文件奠定了五保工作的制度基础,五保制度正式在我国建立起来。

——摘编自郑秉文等《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材料三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尊重和鼓励基层组织和群众的创造精神,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创新,推进民主管理的科学发展,整合基层治理资源,不断提升基层理的能力建设,不仅是今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程。

——陈荣卓、唐鸣《农村基层治理能力与农村民主管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朝前后社会救济的区别。并结合所学,分别写出西递、宏村的祠堂名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指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做出了怎样的理论探索。
(3)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选择阐述①:指出基层民主制的形式,并分析其影响。选择阐述②:指出中国积极推动建设怎样的新型国际关系,并结合“一带一路”理念的应用来说明中国如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此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吾人拜赐于执政,可谓没齿不忘者矣。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   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的,不十分清晰的。正如久壅的水闸,一旦开放,旁流杂出,虽是喷沫鸣溅,究不曾是自定出流的方向。其实一般的社会思想大半都是如此。

——瞿秋白《饿乡纪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此次之实验”是何事件,史学界认为该实验失败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并写出哪一事件旨在实现“吾人最后之觉悟”,该事件对民众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瞿秋白的观点,并结合所学,指出李大钊是怎样使“社会主义”逐渐清晰的。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