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的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   孙中山《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的演说

材料二 :宣言如下: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 一体保护

——《同盟会革命方略•• 对外宣言》

材料三:我同盟会所主张者,有三民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民族民权以达目的,惟民生问题尚待解决。

——孙中山《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四:(一)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含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民权主义……详言之,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国民党一大宣言》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孙中山所谓的“三样目的”,概括地说要达到什么目标?所谓“至完美的国家”又是什么意思?
(2)分析材料二、三,你认为“今民族、民权已达到目的”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3)从材料四反映出的孙中山的主张,有哪些新的发展?其原因是什么?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一一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一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赢<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一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辫书》
材料四 毛泽东也曾对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福尔曼说过:“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一党专政的可能。”     
一一笑蜀《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以上几位历史人物所代表的政治派别及对实现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所作的主要努力。
(2)据此概括指出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主要特点。
3 . 在中华民族为独立和富强而不懈奋斗的历程中,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以卓越的理论贡献和实践精神,成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孙中山先生十分关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敏锐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赋予三民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

——胡锦涛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从革命斗争的这种失误教训中,毛泽东同志深刻认识到,面对中国的特殊国情……不能以教条主义的观点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响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领导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十月革命后“与时俱进”的举措及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具体事例。
(3)材料三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属于哪个重大理论成果?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4 .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思想解放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李毓秀(1647~1729)《弟子规》总叙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圣人”的主要思想主张?联系作者所处时代分析编写此书的目的。

材料二   如果有人问,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哪些思想家通过他们的存在、人格和学说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最大?……德国哲学家卡尔·亚斯佩尔斯在其著作《伟人》中,将这些伟大的人物压缩为四人,即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孔子和耶稣。

西方国家有这么长的发展时间乃是他们的幸事。对此作出贡献的肯定还有诸如柏拉图、亚理士多德、亚当·斯密和康德等哲学家,他们对个人主义发展和理性的完善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影响,而受儒家影响的亚洲国家则更倾向于集体的制度。现代化的市场经济没有哲学和政治的自由是不可想象的。

——(德)乌利希·道姆《欧洲人眼中的孔子和苏格拉底》


(2)苏格拉底的思想对近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你怎样理解康德“对个人主义发展和理性的完善发挥了重要影响”?

材料三   1906年发布的《同盟会宣言》反映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某同学从中找到这样一段材料:“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3)请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基本原则并加以评价。

材料四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身处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同学们对社会发展变化感触颇深。结合邓小平南方谈话,某同学提议以“改革开放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主要内容写文纪念。


(4)以下为某同学列出的写作题目,请你仿照示例,说明写作的要点。
题目:重新焕发活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示例题目:乡村巨变——农村改革
要点:克服平均主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生产积极性;撤销集中的管理体制(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促进经济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徐继畲、梁廷楠、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

——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

材料二 孙逸仙,想报仇,行革命,灭满洲。数十年,不变志,以三民,为主义……前者仆,后者继,不自由,枉人世。若学买卖,是为商家,有人办丝,有人办茶……中国所用,多是洋货,利归外国,每年甚多。

——翁仕朝授课教材《新三字经》《三、四、五字书》(20世纪初)

材料三 民国政府纪念期,列明以后:正月一号,南京政府成立纪念。二月一号,北京宣布共和纪念(五月)九号,条约(廿一条)国耻纪念(八月)廿九号,《南京和约》国耻纪念。九月七号,《辛丑条约》国耻纪念。

——翁仕朝手稿(20世纪30年代)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并分析这种“意趣”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翁仕朝的家国情怀提炼观点,并从内涵和成因方面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19-06-10更新 | 2956次组卷 | 29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0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邓小平是新中国的元勋。清明节期间广安某班开展了“纪念家乡伟人——邓小平”的主题班会活动,以下是学生搜集到的一些资料,通过问题设置探究了解伟人的主要事迹,请你与该班同学一起探究。

材料一   1978年,已经74岁的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在他的带领下,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材料二   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视察武昌、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谈话,强调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他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针对当时影响改革开放的主要思想障碍是担心“走了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明确提出判断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即“三个是否有利于”。

材料三   1982年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说:“主权问题是不可以讨论的问题,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和九龙。”


(1)材料中的“伟大转折”和“全新的道路”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2)“一个中心”的含义是什么?党的哪次会议明确概括和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基本路线?
(3)中国共产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哪次大会上?
2019-12-07更新 | 3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课时把关题-第28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每课重点知识把关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孔于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揪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019-04-15更新 | 1687次组卷 | 33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代英国史学家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代表的思想肯定人性与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保护人的尊严。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伊拉斯谟反对中世纪僵化保守的经院神学。因为在这种神学的视角下,个人只是神的附属品。同时,伊拉斯谟也反对将人划分为与其他动物等同的科学研究对象。因为在这种科学观的视角下,人和动物一样是试验品。

——摘编自《伊拉斯谟: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公共知识分子》

材料二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登堡城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出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论纲认为:告解圣事的中心是悔改,而不是向神父认罪;肉身的苦修和禁欲,若无内心的忏悔便毫无用处;靠积累功德赎罪也无益,只有基督的功德才能有助于赦罪。

材料三   启蒙精神需要的并不是此岸的超越性,而是要求充分解放人人都有的理性与自然欲望。……出于自然需要的正当立场,启蒙所带来的思想解放在世俗生活的实际效果,是人们用理性为自己谋求利益,而肆无忌惮的欲望需求总能找到合乎人性的借口。于是,启蒙教化的结果一方面让理性变得功利化,理性被更多地用于算计利益得失;另一方面由于瓦解了宗教、习俗这些社会权威,个人的独立地位被神圣化了,尤其是所谓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将个人的私欲私利正当化了。因此,人性中欲望的部分被视为真实,尚德的部分则被视作虚伪。

——摘编自《冷清地纪念狄德罗冷静地反思启蒙运动》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伊拉斯谟的思想是怎样体现这一特征的?
(2)概括材料二中马丁·路德的主要主张。这些主张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3)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张及其所产生的后果。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在泰坦尼克号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比如航行过程中不断传输的电报,是利用电流交替地通电和切断产生不同的信号,从而达到传递信息目的的新工具;再比如船上的电话、电灯、无线电通讯,都让航海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船和船,船和陆地之间不再遥远。泰坦尼克号在撞上冰山后,就曾利用无线电讯息向周围船只求救。

——《纪念泰坦尼克号遇难100周年》


材料二   20178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6月,中国网民规模这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同时有许多学生通过手机上网谈梦想、话未来,融矛盾、叙友谊,但还有些同学上网发牢骚、转假帖,极个别同学甚至荒废学业,沉迷于《王者荣耀》等虚拟世界之中。
(1)写出材料一中在“泰坦尼克”上所体现的科技成果,并简述其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请回答互联网给人们带来哪些影响。
10 . 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子认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材料二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挨打、屈辱、抗争,让民族复兴成为近代中国无法绕开的主题,更激发起无数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抱负;梁启超提出了“少年中国”,孙中山喊出了“振兴中华”,李大钊呼吁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为了民族复兴,几代人魂牵梦萦,亿万人心结难解。

——任忠平《筑就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材料三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的治国主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资产阶级各派别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做出的反应,新文化运动后期在道路选择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请结合建国初期的相关史实,从民族、民权、民生三方面概述中国共产党“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