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人最早接触博物馆的概念,始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最早一批觉醒的中国人。随着中西方往来的日渐频繁,清廷派出官员、士绅、留学生等一些知识分子走出国门,到欧美、日本亲身感受博物馆,并把博物馆思想带回国内。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本着强国富民的抱负,对博物馆的功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出“博物馆……以开民智而悦民心”。1905年,随着南通博物苑的建立,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博物馆诞生。之后各城市创办的不同类型的博物馆相继出现,如保定博物院、天津博物院、江西教育博物馆、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根据《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记录,到1920年,全国博物馆已经达到27所。1935年,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促进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中国博物馆事业进入第一个大发展时期。194911月,党中央首先在文化部设立文物事业管理局,统一管理文物博物馆事业。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文物征集运动,空前地扩大了馆藏。20世纪80年代,中国博物馆学科建设逐步完善,各高校纷纷成立博物馆学专业,与历史学、考古学等专业一并为各文博单位输送人才。国家文物局、各地区文物主管部门相继组织各类文物培训班。1994年,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搞好博物馆、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1996年,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把博物馆、革命纪念馆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从2008年起,全国博物馆、纪念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伴随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等新技术成果的应用,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博物馆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趋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卓《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博物馆发展变化及其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历史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人很少有机会去思考那些与生产发展无关的抽象问题。天文学高度发达,是为了制定历法指导农事,也为了预卜世间的人事灾祸,因为帝王们认为天象直接联系着皇家的命运。中国古代科学著作基本上是看到什么就记下什么,对看到的事可以想些什么就很少有人去探究了。比如天文学主要是记载观测数据及观测到的现象,对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原因就不再追究了,以至于哈雷彗星从春秋到清末被记录31次,但古人始终没有发现其出现的平均周期为76年。

——摘编自毛传清、黎德扬《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特质及其意义》

材料二 明清时期,由官方组织的大型文化工程《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都是作为对秦汉以来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的系统总结。

——摘编自申漳《简明科学技术史话》

材料三 重大的科学成就与重要的科学方法的应用是分不开的。牛顿在科学方法论上的贡献十分突出,其在叙述他做的力学实验时,谈及方法时说过:“在实验物理学上,一切定理均由现象推得,用归纳法推广之”。实验总是具体的、个别的,只有重复的、大量的实验,才可能从中归纳一些可能的规律。这些规律是否正确可靠,还必须通过演绎去具体解决问题,从解决问题中,通过反馈,可以或证实、或否定、或修改归纳的结果。可以说牛顿的科学方法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再是不问究竟的顶礼膜拜,而是进行科学研究,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牛顿力学使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

——摘编自查有梁《牛顿力学的方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研究中所呈现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推动力。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牛顿在科学研究上的方法,并分析牛顿力学产生的影响。
2021-02-10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古代中国科技

材料一: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统计资料

年代科技发明(件)中国科技发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件数百分比件数百分比
公元l400452862%1738%
公元401-1000453271%1329%
公元10011500673857%2943%
公元15011840472194%45396%

——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作为官方正统思想的儒学,强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安天立命、修已安人,缺乏研究、开发自然的传统。当科学技术处于以总结经验、收集材料为主的传统科技阶段时,其影响尚不明显,因此中国古代还有可能在技术方面做出领先于西方的贡献。但一旦进入理论升华阶段,哲学观和自然观的影响就至关重要。

——摘自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三》


(1)依据材料五,简要归纳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2)依据材料六,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史》本纪中各学科的科技内容句频统计

学科频次学科频次学科频次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0大气科学507冶金工业21
数学6海洋科学10金属工艺105
物理学0自然地理学16轻工业和手工102
化学9生物学76建筑科学194
天文学958医药卫生73水利工程339
测绘学6农业科学298交通运输28
地球物理学117矿业工程7机械23
武器122能源16

——摘编自潜伟、吕科伟《宋代科技政策的计量研究——以〈宋史〉本纪中记载科技内容为计量对象》

材料二 元代在中外科技交流方面,与历代王朝相比较为频繁,特别是在蒙古和元代初期,有时一年就有好几次交流,例如至元四年(1267年),札马鲁丁先后向忽必烈汗进献《万年历》和讲述“西域议象”等。他们的交流内容几乎是无所不包,由此从国外传入中国的主要有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地理学、动植物、香料、纺织品、建筑技术和建筑形式、机械工具等,由中国传到国外的主要有火药、印刷术、药物、中国地理、瓷器、纺织品、历法等。从陆路由中国西部进入中亚、西亚,与欧洲接触;从水路由中国南部出海抵达东南亚、印度支那、南洋、印度洋沿岸的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南部、伊朝沿海、阿拉伯半岛、北非、东非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摘编自李迪、冯立升《元代中外科技交流的发展与上都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中外科技交流的特点及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 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在战争中某些统治者继承西周敬天 保民思想,对祀与戎有了新的认识。东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产生了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翟创墨 家,诸子百家的多家学派在东周后半期都创始了。

——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 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儒学自身也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 的理论。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 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的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上册》

材料三中国思想的演进,正如韩愈、张载所指出,如果儒家将《论语》《孟子》《大学》和《中 庸》融合为一体,就可以”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这一理论工程,经过韩愈、张载等思想家的运送木 石,到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由他们设计建筑,就有了宋代理学大厦的创建。这是佛教 与中土文化以及儒、道的高层次融合。这一融合的完成在宋代,不是偶然的。宋代经济、文化、科 学相当发达。有学者统计,宋代士人在全部人口中占有一定比例,通过科举而做官的不少。书:发达。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汉至唐儒学地位的变化。分析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以及宋明理学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