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创办金陵职业大学的批复》(198086日)

一、金陵职业大学为市属、走读、不包分配的全日制高等学校。学制为三年制专科,招生对象为城区有走读条件的非在职高中毕业生。学习期间,不享受助学金待遇,书籍、交通、医疗等费用全部自理,并适当交纳学杂费;……其毕业生,根据生产、建设需要和本人条件,由用人单位或劳动部门择优录用,可在全民所有制单位,也可在集体所有制单位,工资参照全 日制大专学校毕业生的同等待遇。

二、专业设置应按照你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本着需要与可能、兼顾当前与长远结合的原则,报省计委、高教局研究确定……


金陵职业大学是我国第一所职业大学,根据材料,以“职业大学·现代化”为题写一则 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历史进程

近代民主思想的历史进程

欧洲

中国

15世纪,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个性解放的宣传;

16世纪,宗教改革家加尔文的民主、共和主张,法国进步思想家鲍埃西等人的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17世纪,格劳秀斯、洛克等人的社会契约思想、分权说的产生,英国立宪政体的产生;

18世纪,孟德斯鸠、卢梭等人民主思想的激荡,法国民主政权的建立。

19世纪四五十年代,魏源、徐继畬等开始注意中西政制之别,赞扬民主制度又“公”又“周”;

19世纪60年代,冯桂芬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批评专制制度不如立宪制度通达民情;

19世纪70年代,个别改良派如郑观应等发出开设议院的议论

19世纪80年代,部分洋务派如崔国因等提出立宪问题,个别改良派开始宣传“公平”思想;

19世纪90年代,开设议院主张的普遍提出,而后是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20世纪初,先是革命派民主思想的激荡,紧接着便是专制制度被推翻;五四新文化运动,重新宣传人的尊严、个性解放。

——摘编自熊月之著《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史》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阐述有理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7-25更新 | 106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部分)   

代次出生时间(年)代表人物职业
(或身份)
第一代:
晚清一代
18651880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等
第二代:
五四一代
18801895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梁漱溟、陈寅恪等教授、报人、编辑、
作家等
第三代:
后五四一代
18951910周恩来、蔡和森、瞿秋白、李立三等革命家、理论家、文家等

——摘编自许纪霖《安身立命: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三代知识分子的群体形象分别做合理解释。
2023-06-02更新 | 373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3届高三仿真模拟(二)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的敬称。

——据《汉书》《后汉书》整理


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关于材料的论题,并就所述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准确概括材料,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3-05-19更新 | 89次组卷 | 15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12月阶段性学情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宋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韵文化,赓续千年

宋韵文化是宋代生活习俗、制作工艺、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社会规范、政治理念等的总和,集中反映了宋代思想观念、人文气质、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是宋代独有的时代精神特质,是高度浓缩的精神要素集合。它是见之于学术思想的思辨之韵、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发现发明的智识之韵、生产技术的匠心之韵、社会治理的秩序之韵、日常生活的器物之韵。作为中华文明史上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宋韵文化产生于宋代,但又不局限于宋代,体现了一种积淀、一种渗透、一种传承,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王国平《研学宋韵:关于宋韵文化的思考》

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视角,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宋韵文化“独有的时代精神特质”的理解。(要求:观点提炼准确,史实运用合理,论述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中国今日欲解决此至危险之问题,惟有奖励资本家使举其所贮蓄者结合焉,而采百余年来西人所发明之新生产方法,以从事于生产,国家则珍惜而保护之,使其事业可以发达,以与外抗……自今已往,我国若无大资本家出现,则将有他国之大资本家入而代之。而彼大资本家既占势力以后,则凡无资本或有资本而不大者,只能宛转瘦死于其脚下,而永无苏生之一日……吾以为策中国今日经济界之前途,当以奖励资本家为第一义,而以保护劳动者为第二义。

——梁启超《杂答某报》,《新民丛报》第86号,1906年

材料二   不必奖励资本家,不必望过重绝大之资本家出现,惟以国家为大地主,即以国家为大资本家,其足以造福种种于全体国民者不待言,而于国中有经营大事业之能力亦其一也……奖励国内资本家,以抵制外资输入,其结果不能抵制,而徒生社会贫富阶级者,梁氏之政策也。以中国国家为大地主大资本家,即外资输入有利无损者,吾人所持之政策也。

——胡汉民《告非难民生主义者》,《民报》第12号,1907年

材料三   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年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谈谈你对以上三种民生与经济问题观点的认识。
2023-01-16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1969年,美国电影《逍遥骑士》的公映轰动了整个美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逍遥骑士》

广告语:“一个人上路寻找美国,但是找不到它”。

主要人物:怀特、比利--又叫“美国队长”和“野牛比尔”--两位社会弃儿。

场景一:怀特和比利在贩毒中赚到钱,从洛杉矶出发,骑摩托车去佛罗里达,计划在那里寻找象征性的日出。路上,他们带上一位搭车者并把他送到他的社区。社区建在马力布群山之间,社员是来自圣莫尼卡山托潘加峡谷的嬉皮士,社区居民被描绘成“种粮的城市孩子”,他们害怕冬天的到来。在一个极其震撼的场景中,一位社员带领全体社员作了一次真诚的、动人心魄的世俗祈祷:“我们播下种子。请让我们的努力有所回报。感谢您让别人为我们带来食物,让我们可以与同胞分享,我们也会更慷慨地分享我们自己的食物。感谢您让我们有一个立足之地。”怀特支持这个社区,祝福他们,预言他们会成功。

场景二:怀特和比利继续东行。在一座小镇因为加入“未经许可的游行”被捕入狱。在狱中他们遇到一位醉酒的“美国公民自由协会”律师汉森,帮助他俩获释。作为回报,他们让汉森和他们同行,并且当晚围着篝火,尝试了大麻烟--这本身就是一个革命性的场景。

场景三:怀特和比利来到新奥尔良,在一个迷幻的墓地场面,“美国队长”问一尊有点类似自由女神像的陵墓塑像,为什么她要离开他。这一场面呼应了前面汉森的评论:“你知道,这个国家本是个该死的好国家。我不明白它出了什么问题。”

场景四:第二天上午,两位坐在皮卡里的老派男子从他们身边经过,挑衅地用枪指着他们,比利向他们竖起中指,拿着步枪的男子把他打下摩托车。怀特驾车追赶皮卡车,拿步枪的人击中了他的油箱,怀特在一场猛烈的爆炸中死去。在最后的境头中,摄影机摇回天空,展示密西西比河上的高架水管--象征横亘美国中部的分界线--旁边的大火和死亡。

——据[美]罗布·柯克帕特里克《1969 革命、动乱与现代美国的诞生》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材料对研究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有何史料价值?
2023-01-14更新 | 186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每一张照片都是历史的缩影,其中蕴含的情感,更是引人深思。

阅读材料,围绕“时空中的人”,提取一幅或多幅照片的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若干人物的思想主张

时间人物主张
19世纪40年代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19世纪50年代洪秀全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皆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19世纪90年代梁启超非变革不足以救中国……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20世纪初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0世纪初陈独秀拥护.德先生,,必须反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拥护.赛先生,,必须反旧艺术、旧宗教。只有拥护.德先生,.赛先生,,才能救中国

从表中任意选取一个人物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评析。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认识,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明清之际"开端与"鸦片战争"开端。

其一,"近代"始子明清之际。郑鹤声认为:"新航路发现以来,世界交通,为之大变,人类生活与国际关系,较之中古时代,显有不同之处,是即中古史与近世史之所由分界也。近世史之演变,有"继往开来'之趋势,其一切表现,皆在根据往古事迹而发扬光大之。且推陈出新,由此而孕有未来之局势。故近世史之范畴,尖包括三四百年之历史,无论中西,大都皆然。"其二,"近代"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对鸦片战争为近代开端做出系统理论阐释的是李鼎声。李氏在《中国近代史》中表示:"我们之所以不以明末清初为近代史的开头而是近代发端于鸦片战争,理由是很简单的,明末清初不过是两个朝代的交替期,不能代表一个历史的大转变期。从鸦片战争后,中国才日益走上殖民地道路,在革命经济上,在阶级阵营上,以及文化思想上都表现了巨大的转变。"

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20余种中国近代史著作大多以鸦片战争为开端。至194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将"中国近世史"列为历史系必修科目。鸦片战争开端说逐渐成为学界主流观点。

——摘编自赵庆云《何为"近代"——中国近代史时限问题讨论述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国时期"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争论"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