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1 道试题
1 . 社会转型中的创新能给国家带来机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以来,“自然权利”是西方政治和法律思想的一个重要论题……,自然权利在资产阶级的语境中指的是人的生存平等权、生命权、自由权、追求幸福的权利及财产权,这些是最基本的权利……自文艺复兴以来,“自然权利”被用作思想工具,有力地讨伐不公正,直接促进了人类的自我解放……人类作为自然的道德维护者,在哲学定义上应当维护其他物种的自然权利。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美国之政治,实世界不可思议之政治也,何也?……美国大统领(总统)之性质,其最与他国首领相径庭者有一焉,则在平时其权力甚小,其战时权力甚大是也……盖在平时,国内行政大部分之权,在各省政府……亦大率由立法部(即参众两院)之法律所规定,故行政部(即总统所属)无自由行动之余地。……若一旦与外国宣战,或国中内乱起,则大总统据其总督海陆军之权,且实行其效忠法律之义务,可以将一切权利悉尽掌握中……美国大统领多庸才,而非常之才居其位者甚稀焉……此实我异邦人最不可解之问题也。
——摘自梁启超《欧游心影录新大陆游记》
材料三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次大跃进。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自然权利”在欧洲早期文明中有何体现?这种思想对英国17、18世纪的政治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认为“我辈一帮人最不可解之问题”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民国”所带来的社会转型。之后为确保这一转型,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20世纪前20年作了哪些努力?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对其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问题,史学界多有研究。其中有观点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铺设了道路,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见图示)

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史地位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角度广泛,史论结合)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文化运动是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大家对新文他运动有着各种不同的诠释。其中“文艺复兴”说甚是流行,蔡元培认为“因而观察我国的文化运动,也可用欧洲的文艺复兴作为一种参证”;但对“文艺复兴”说追根求源,并将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在产生、发展、价值取向、作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新文化运动不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请根据上述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的看法。(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西方,“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材料二:超越性是广义的宗教精神。它往往是经验范围里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我们人还是去追求这个答案。所谓超越性就是要为生命寻找一个意义,寻找一个比生命本身更高的意义,并不满足于活着,还要活得有意义,这就是超越性

——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材料三:启蒙思想是个长期的国际性的发展过程,18世纪末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人民以新的观念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宗教生活。

——《大国的崛起》


(1)依据材料一对“人性”的阐释,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人文主义的含义。
(2)依据材料一对“理性”的阐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人文主义兴起的社会根源。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扼要说明,启蒙运动在核心思想、批判对象、政治追求方面是如何超越文艺复兴运动的?并简要分析其根本原因。
(4)依据材料二对超越性的解释,请你从古希腊的思想家中找出与之相关的思想观点。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格是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在1913年和1919年分别对三百中学生所做的题为“现在你最崇拜的人物是谁?”的问卷调查结果。



阅读上面表格,从中提取变化的两项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罗荣渠认为:“广义的现代化(近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大趋势;具体来说,这是以现代化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近代化可以归纳为如下公式:近代化=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近代化与公式中任意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像拉斐尔的圣母像集平易与庄重于一体,呈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他所创作的圣母,可谓是理想美的化身。
米开朗琪罗的圣母像集纯洁和崇高为一体,体现出一种超越尘世的永恒真实性。
达·芬奇一反前人的传统画法,把圣母玛利亚置于大自然,着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19世纪时期以来的圣母像俄罗斯的圣母像几乎淹没在金子和宝石的光泽中。
韩国人用他们自己的形象诠释了圣母,其圣母神态更具有东方民族特有的谦卑,细长上挑的眼睛是绝对的“韩国制造”。
在非洲,圣母被刻画成非洲黑人妇女的形象。
在中国,圣母自然是黄皮肤的中国妇女形象。

——摘编自任东升等《圣母艺术形象变迁的文化解读》


根据材料,提取两项有关14世纪到19世纪以来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近代西方世界的兴起,有很多学者认为欧洲由于其自身发展出来的种种独特性,创造了欧洲奇迹。然而学者弗兰克则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和全球化视角指出“……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2016-03-11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16世纪欧洲大学与10~13世纪中国书院的课程设置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萧功秦认为,继毛泽东模式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模式。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不断进行修正。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体现的改革思想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首先,社会主义不是贫困,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其次,要发展生产力。第三,要改革开放,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对发展生产力有用的东西。第四,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因此,就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则。邓小平本人把他的思想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

据《世纪大讲堂》整理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述邓小平模式。(要求:观点明确,层次分明,史论结合,叙通顺流畅,200字左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