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著名作家伏尔泰的小说《老实人》写于175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老实人”甘迪德是一位男爵收养的私生子,由于他爱上男爵的女儿,结果被赶出了家门,从此他四处漂泊流浪,一路上他遭遇种种的折磨和灾难,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陷害、迷信,可是他仍然坚信他的完美世界观。直到他到了一个黄金国,国内遍地都是黄金、碧玉和宝石,人人过着自由平等、快乐而富裕的生活,他终于慢慢认识到社会的残酷和冷漠,于是他抛弃了以往的哲学思想,并开始相信人生应该通过劳动来获得幸福,因为劳动使人们远离三大痛苦:烦恼、过错和欲望,这是让生活轻松的唯一办法。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中学历史教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课标或大纲教学目标和要求
1904年《奏定中学堂章程》先讲中国史,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次讲亚洲各国、欧洲、美洲史,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
1912年《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历史要旨在使知历史上重要事迹,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1932年《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叙述我国民族之拓展与历代社会之变迁,以阐发三民主义之历史的根据。说明近世帝国主义之发展,民族运动之大势,以研讨我国应付世界事变之方策。
1963年《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掌握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情况,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培养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树立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培养学生具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爱国主义思想,改革、开放意识和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以及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的历史责任感。

——据《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摘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对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根据材料反映的“中国近代化特点”这个中心,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20世纪90年代,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改革。1993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大部分毕业生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1994年,原国家教委在《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中提出,国家不再以行政分配而是以方针政策指导、货学金制度和社会需求信息来引导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引导毕业生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1997年3月,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作了明确的规定。再次明确了实行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1998年,首批“并轨”改革后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就业政策进一步放宽,供求市场的调节对学生就业的作用日益明显。此后,全国高校全面按照新体制进行运作。在新的就业体制下,大部分毕业生按照个人的能力、条件到市场参与竞争,自主择业。

——摘编孙步凌《我国高校招生就业体制的历史演变探析》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合适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近代以前的14个世纪里,中国对于自然现象的知识和用以造福人类的技术方面远远胜过欧洲,可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在中国发展起来呢?这一问题随后被学术界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对于中国明清时期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的探索,但至今仍然难以有定论。

——摘编自邵军鹕《从“李约瑟难题”到文化自信》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作者作品备注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风俗画
1774年卢梭《忏悔录》欧洲启蒙文学的代表
1937年贺绿汀《游击队之歌》八路军战士敌后抗日生活写照
1956年刘炽曲、乔羽词《我的祖国》抗美援朝题材影片《上甘岭》插曲
1986年尤小刚导演《凯旋在子夜》中国对越南自卫反击战中的中国军人的感人事迹

根据表中信息概括总结文学艺术发展的本质。任意选择表中的一个作品为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文学艺术发展本质进行说明。(本质阐述准确;史实运用准确,逻辑清晰,条理清楚)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解读关于启蒙运动的主要信息。(提示:从不同角度解读材料)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古到今,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

时期宋元明清“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以后
形象特点神通广大,追求个人享乐,爱憎不鲜明。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不畏强权,敢于抗争。斩妖除魔的正义化身,向现实妥协的悲剧代表,叛逆不羁的个人英雄。

——摘编自张久瑛《试论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刘继兴《毛泽东耐人寻味的“孙悟空情结”》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孙悟空形象的差异,并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必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17-11-25更新 | 245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教育状况
17世纪西方社会在思想意识和精神领域上与神学反复地进行着较量,初等教育处于宗教的控制之下,在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等方面都体现出浓烈的宗教性
18世纪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社会贫民阶层的范围得到扩大,出于慈善的目的而出现了许多开办初等教育机构的实践活动
19世纪初等学校逐渐被看成是由国家来开办的一种国家机构,教育目的也发生着变化,培养国民、公民逐渐成为初等教育的重要目的。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逐渐确立起国家初等教育制度和公立学校制度,并在19世纪中、后期开始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

——整理自钟文芳《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特性之历史研究》

上表是17世纪至19世纪西方教育发展状况表。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就近代西方教育的发展趋势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二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据材料一归纳孟德斯鸠的观念。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简要分析孟德斯鸠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论证“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这一观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