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的敬称。

——据《汉书》《后汉书》整理


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关于材料的论题,并就所述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准确概括材料,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87年,曾助推戊戌变法的晚清外交家、政治家黄遵宪说,“余考泰西之学,其源盖出于墨子。其所谓人人有自主权利,则墨子之尚通也:其谓爱邻如已,则墨于之兼爱也:其谓独尊上帝,保汝灵魂,则墨于之尊天明鬼也:至于机器之精,攻守之能,则墨子备攻、备灾、削鸢能飞之余结也”。此外。他还认为泰西用法类乎申韩,设官类手周礼,行政类乎管子,“若夫一切格致之学,散见于周秦诸书者尤多”。

——摘编自黄遵宪《日本国志.学术志》等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对黄遵完观点进行解读 和评析。 要求:解读合理,更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0-09-0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每一种姓氏都包含其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在各个时的次序排列也体现了诸多的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信息。以《百家姓》的形成和演变为例。(见下表)

朝代名称姓氏排序
宋朝《百家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明朝《皇明千家姓》
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
清朝《御制百家姓》
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山詹仰,邹鲁荣昌。

解读图表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
论述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造纸技术大约在3世纪首先传入越南,4世纪传入朝鲜,5世纪传入日本,7世纪传入印度,8世纪传入中亚、阿拉伯,而后到达北非,12世纪传入欧洲,16世纪传入美洲。雕版印刷术在8世纪传到日本,13世纪末从土耳其传到伊朗, 14世纪从伊朗传到埃及和欧洲。宋朝时火器普遍用于战争,蒙古人从与宋、金作战中学会了制造火药、火器的方法,阿拉伯人从与蒙古人作战中学会了制造火器。欧洲人到 14世纪前期从战争中学到了制造火药、使用火器的方法。南宋时,阿拉伯人学会了使用指南针,1180年左右,指南针又“从阿拉伯人手中传到欧洲人手中”。

——据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等


(1)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要求:观点合理、明确。)
(2)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对所提炼的观点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了解研究伟大思想家是人类不断认识自己和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某历史研究小组从图书馆查阅了一套《中外思想家传》,从中摘抄了涉及以下人物的部分内容:①孔子②苏格拉底③董仲舒④顾炎武⑤老子⑥朱熹⑦普罗泰格拉⑧王阳明⑨黄宗羲⑩柏拉图韩非子孟子


请从上述人物中至少选取三人构成一个主题,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
2020-05-13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4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历史概念的变迁。

“西方”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含混而不确定的概念,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汉书·西域传》提及西域,包括西域都护府管辖下的今新疆地区,以及大月氏(中亚古国)安息(西亚古国)等广大地区。《后汉书·西域传》提及的范围扩展至大秦
宋代开始出现“西洋”一词。元代《中庵集》曾提到“西洋”,后人考证是指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元代《冀越集记》称:“广州舶船出虎头门始入大洋……西洋差远,两岁一回”
清初,张潮的《昭代丛书》中收入了来华传教士南怀仁编写的《西方要纪》一书,称:“西洋总名为欧罗巴,在中国最西,故谓之大西”
1918年陈独秀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一文中说:“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应该尊重民权,法治,平等的精神……相信科学是发明真理的指南针”
1972年周恩来与尼克松会谈时说:“国际上都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是铁板一块,西方国家也是铁板一块。现在我们知道了,情况并非如此”


阅读上述材料,对中国人“西方”概念的变迁进行解读。
7 . 历史概念的变迁。“西方”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含混而不确定的概念,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阅读上述材料,对中国人“西方”概念的变迁进行解读。
2020-04-13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山东新高考历史-疫情期间自学成果验收卷08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6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一个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文艺复兴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线。文艺复兴代表了理性思考和思想的巨大变化,而不是物质上的巨大变化。文艺复兴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在于人们把重点从来世转到现世。他唤醒了人们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王春生《论文艺复兴的历史影响》


解读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9 . 任何道德都是具体历史时代的产物。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公民应具有“四主德”,即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具有智慧之德的人担任统治者,负责治理国家;具有勇敢之德的人担当卫国者;具有节制之德的人从事生产。智慧是最高的德性,节制是最低的德性,勇敢居中。这三种人各具其德、各守其责,国家就具备了正义的德性。亚里士多德则强调公民对政治的参与,公民有修身、修政的道德责任。

欧洲中世纪,“君权神授”的国王享有世俗权利,臣民对国王是依附和从属关系。基督教神学的奠基者圣·奥古斯丁在四主德的基础上,提出爱上帝是一切美德之源。基督教还宣扬“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爱一切人”,并通过一系列戒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将忏悔、祈祷、诵经等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

18世纪,孟德斯鸠提出:品德“不是道德上的品德,也不是基督教上的品德,而是政治上的品德”,这种政治品德就是爱祖国、爱平等、爱法律,这种爱是民主国家特有的,只有民主国家,政府才由每个公民负责。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道德学的唯一目标是使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物质生产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促进公民的自由、平等与幸福。他强调人的本性是自由活动,坚信公民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将会增进社会的整体利益。

结合所学,解读“西方道德观念的发展变迁”。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0-05-14更新 | 276次组卷 | 6卷引用:2020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5月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50年代前期,俄语一枝独秀。中学里学习俄语蔚然成风,东北所有的中学,北京和其他城市的59所中学都教授俄语;社会上也掀起了俄语学习的高潮,不同层次的俄语学习班、培训班、学校等快速发展;到1952年,全国有57所高校开设俄语专业,教育部只保留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负责培养全国的中学英语师资。1956年,教育部确定外语教学中俄语与英语的比例是1:1,随后又规定俄语占1/3,2/3为英语和其他语言;1962年,周恩来指示要在l0~20年内把世界上主要语种都办起来;1964年《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颁布,指出要注重各外语语种的比例,确立英语为第一外语。1979年,教育部要求语种布局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要把大力发展英语教育作为主要任务,同时注意日、法、德等外语的比例。以英语为主,多种外语全面发展的格局日趋形成。

——孙国宽、王琴《从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管窥我国外交政策》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